苏轼写景诗中的艺术构思

李树喜河北省安平县人。高级记者,作家,人才学和历史学学者。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光明日报》特派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已出版专著、文集二十余种,包括《中国人才史》系列、诗词集《杂花树》《诗词之树》《诗海观潮》《诗路历程五十年》等。
苏轼写景诗中的艺术构思

李树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物,而是概括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示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
这首诗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全真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哲理深入浅出,对于一切事物,如果置于其中,往往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考察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读过以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这首诗,描写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来和雨过天晴的过程。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翻转,远处的山巅在乌云中依稀可辨。
此时,如注的骤雨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天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幻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浓妆的西施还是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具体描写西湖的一处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赞颂,是变化的动态的美,是西湖最美的颂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