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不言经而言道,读经之正法!

马王堆帛书本在汉后世古人看来也有可能是“篡改”的,今本在汉后古人眼中可能是“校正本”。这些校经者,各自对“大道”、“正道”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内心深处却都想拉一位古人与自己共鸣。
甚至于我们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与文始真人所传本有诸多不同之处,甚至于文始真人所传与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证,不言经而言道,才是读经之正法。

实际上并不是想拉古人和自己共鸣,而是符合文学传播理论的,要知道文字一旦被传抄,其思想就不单单是作者一人的,还有后人的再创作。我们今日所见的传世本,马王堆本,郭店本都是老子文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后人再创作形成的,从文献价值来看无高低上下之分。文献考据不是找接近作者创作的文本就可以,而是结合不同年代文本的变动,考据其变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是不同年代老子思想发展的侧写。从语言学来看,文章本意不可单一细分为句子或词组,而是由多个句子词组构成,本文作者不论马王堆本和今本主旨有何不同,直接讨论两者词组句子不同并将之归咎于后人是很欠妥当的,比如老子分德篇道篇,传至战国就有先德后道与先道后德之分(学界争议),两者分别侧重于黄学清静无为和无为是为有为的,同时代的文本尚且如此,更别说古本与今本了。

任继愈版本的帛书道德经: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断句不同就算了,为什么你把助词“也”也省掉了?这省一个也可比多一个之对意思的影响打多了好吗?有这个“也”字,就真的能证明本文的理解是正确的了……因为“也”字是做句末语气助词的,那么前面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有无之相生也”这一句如果理解做为传统的有无互相变化的话,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就不能跟“也”字……因此只能是“有,无之相生也”……

多方取证,看不同的理解,从而得到你自己的体会理解。而且你说的所谓的正确的解释,在现在而言,也早就已经主流的理解了吧。不明白这篇的意义在哪里。看来您自封的头衔有点言过其实了。楚简版是现在可能的最接近原版道德经的(虽然也有认为是节抄版),其实也不奇怪,道德经传了两千多年了,之字不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研究道德经传世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感受老子思想的多元解读(不排斥有统治者的影响),当然了我还是很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原版道德经,去探寻古人古老而原始的智慧光芒。

但凡古代文献,无论圣经,佛经,还是道德经和儒教经典,哪个不是一代代人完善修改的呢,尤其是这些文献本身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化和哲学,更承载着政治,文化,经济,价值如此高的文献在长达千年的流传过程中没有来自统治阶层或各方势力的篡改,怎么想也觉得几乎不可能的吧。关键是现代人信了也就算了,宗教本来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宗教改革都好几轮了,原教旨动不动就砍杀的,现代人谁受得了。“有无之相生”这里的断句被大家诟病的比较多,因为这样一来就和易经的阴阳互根完全不能统一了。然而事实上,道德经的阴阳和易经的阴阳本身就是有区别的。我随便摘录几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怎么和动静互根统一起来?有生于无,怎么和有无相生统一起来?更别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居其实不居其华等等了。我觉得用1 -1 和1 0来解释这二者的区别更形象一些。阴阳互根,是1 -1的关系,有生于无,是1和0的关系。

在现代的理解,好比镜像对称和创造的关系。或者说一个是讲增减(比如量子场论的产生算符和湮灭算符)的对称,而另一个是讲真空和真空中由于量子不确定性等因素产生物质等东西。这么一比较,老子意在描述宇宙(即他理解的世界)和食物产生的初始大背景,和“时间”顺序。而道家则缩小了讨论范围,描述产生后的宇宙和事物,是如何生灭转化的过程。两者虽然说的截然不同,却又可以说是隐晦相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