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洲|艺术史上,董源五次“变身”

由于其身上存在诸多谜团,当人们谈论起董源时,更倾向于把他看作一个概念而非独立个体。回溯历史会发现,董源在艺术史上的形象,千余年里历经五次变化,每个时期的解读都不尽相同。

第一个阶段,大约在米芾之前,董源还没有被发现是一个极其优秀的画家。北宋艺术史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并没有给予董源多好的评价。直到米芾,才在《画史》中高度评价他,“唐无此品,格在毕宏之上”,为其张目。

第二个阶段,北宋晚期开始重视董源,《宣和画谱》有关他的词条已比较详尽。但是从所记载内容来看,他还是一个面目不清的画家,龙、牛都画得很好,著色山水最为著名。后世最重视的“一片江南”的水墨山水,反倒没有被提及。

第三个阶段,是元代的第一流专家,赵孟、汤垕、黄公望等人,他们看了董源的一些山水画真迹,描述其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大青大绿”的著色山水,另外一种是水墨山水。他们认为,没有董源,中国山水画就该是另一番景象了。

第四个阶段,就是董其昌的贡献。在明代晚期,已经缺乏公认的董源真迹了,董其昌从《潇湘图》《半幅江南》入手,后来又把《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拉进董源绘画范围,重新构建其历史形象,并推崇至山水画南宗的宗师地位。

第五个阶段,20世纪书画鉴藏领域的方家确认《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卷》《夏山图卷》为董源的可靠风格。20世纪晚期,围绕山水画稀世名品《溪岸图》的论争中,有关董源的多面形象成为现代学术问题。(刘九洲,艺术史学者、《宋画全集》副主编)

董源
溪岸图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董源

龙宿郊民图
绢本设色
156×16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寒林重汀图
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董源

洞天山堂
绢本设色
183.2×12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江隄晚景
台北故宮藏(張大千遺贈)

董源

晴岚飞瀑图

董源山水

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淡设色
50×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董源

潇湘图卷
绢本设色
50×141.4cm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董源

夏山图
绢本水墨淡设色
49.2×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 董源

平林霽色圖卷
纸本水墨
37.5×150.8厘米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