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2)史前文明之传说

唐 榕

导读:

这个国家历经磨难,但从来不怕磨难。

这是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从未被摧毁!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一个中国人要知三个常识,一是像知道父母是谁一样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始祖是谁?二是要知道中国太庙在哪里?三是要知道中国几千年来用什么经世治国?

屹立东方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为什么绵延不断、灿烂辉煌?其内涵在哪里?每一位国人都应了解。

了解国情,知己知彼,方能增强文化自信,方能加油鼓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一位国人都应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一、什么是三皇五帝

中华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盘古开天辟地起,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全基因组分型研究结论表明,远古先民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自公元前3000至前21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

先说三皇。三皇一般是指伏羲、女娲、神农,号天皇、地皇、人皇,俗称三皇。

天皇——伏羲。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他姓风,本名风伏羲,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字号太昊,别称青帝,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传说他是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河南淮阳)。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氏画像

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在约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

地皇——女娲。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她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她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被称为“音乐之母”。

女娲补天

人皇——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别称赤帝、农皇、神农大帝、五榖神农大帝,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神农尝百草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神农氏(炎帝)则是继女娲以后的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从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再来说五帝。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因为上古时代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由于口碑流传,这些事件和人物往往带有神话色彩。

第一位帝王——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又名轩辕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因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第二位帝王——颛顼。颛顼(公元前2591年-公元前2493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故又称黑帝、玄帝。

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实处穷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高辛(帝喾)继位。颛顼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第三位帝王——帝喾。帝喾(公元前2480年-公元前2345年),本名姬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号高辛氏,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今河南商丘),建有帝喾陵。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挚、弃、契、帝尧之父。传说他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

第四位帝王——尧。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唐地(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史称唐尧。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第五位帝王——舜。舜(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出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之一,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虞舜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舜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心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

传说中五帝中的尧舜禹

二、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相传当时南方有个强悍的九黎部落,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九黎即九夷,属东夷集团,奉蚩尤为君。还传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见蚩尤是九个亲属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勇武善战,武器装备也比较先进,这些传说反映了真实历史的影子,今已从考古学中得到证明。

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部门一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日渐超过了同期的中原,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在此基础上铸铜工艺萌芽,开始只能铸造小型铜工具,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并逐渐取代了制陶业的尖端手工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集团略高一筹,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在蚩尤大军的扫荡下,居地全失,连一个角落也没留下,本着同一联合体应互相救助的原则,炎帝求救于黄帝,并结为联盟,于是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一场大战,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逸周书·尝麦》也有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由这段记载可知,这场战争是真实的。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在两个部族集团之间进行的, 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九天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蚩尤再次进攻黄帝,双方战于涿鹿,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旱魃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

黄帝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此事虽颇具神话色彩,但近代环境考古告诉我们,距今5000 至4000年左右是我国自然环境又一次大变化时期,不断升高的气温,持续不断的冰川融化与降雨均骤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遗迹,以后,距今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它确实浓缩了对过去的回忆。

涿鹿之战以黄炎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蚩尤被黄帝擒杀,其氏族和部分亲属部落引而远去,“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这场战争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黄帝一方打败蚩尤,回到自己的原居地后,两大部族集团尽释前嫌,重又相安相处,甚至解仇结盟。

蚩尤虽死,但几乎在所有人心目中都是个大英雄,长期以来享祭于东夷之地,在今山东东平县和巨野县,有蚩尤冢和他的肩髀冢,因为他被黄帝所杀,身体异处,所以人们用两个高七丈的土冢作他的纪念碑,并常在十月于蚩尤冢前举行祭祀。不仅如此,很多地方都有蚩尤的传说,可见他煊赫的威名早已超出了他的故地。而据文献记载,周秦间蚩尤已和黄帝齐名并列为战神,四时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举行师祭。后来汉高祖刘邦起兵也在沛庭“祠蚩尤,秦鼓旗”,类似习俗一直行于宋代,出师祭旗的典礼中,仍要祭蚩尤,由此也可见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共同融为后来华夏族的核心。

蚩尤像

涿鹿之战后不久,炎黄两部落又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黄帝带着大胜之势,继续征伐四方,对于周围的部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的氏族都相继并入华夏民族,使得华夏种族日益壮大,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夏朝。

东晋时期一盗墓者从古墓中挖出一本名为《竹书纪年》的上古史书——数十车竹简。竹简上的文字都是“看不懂”的古文字,当地官府知道后立马追回。当时的晋朝大臣对这些竹简非常的重视,令学者解读后,发现这竹简上的文字是古代的“蝌蚪文”以及一些先秦文字。如此重要的古籍,经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晋朝高层自然非常的重视。完全解读后,发现这记载的是三皇五帝以及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这一部史书是按照编年来的,所以晋朝人以及后世的学者将古墓中出土的这一大批竹简定名为《竹书纪年》。

古籍《竹书纪年》

由于《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很多上古历史与世人知道的历史非常的不相符,被儒学家贬斥为“悖逆之书”,因此在其出土后的不久便被封禁千年。宋代时期,曾有人重新整理古墓中出土的《竹书纪年》,但现代的专家学者通过考证发现古籍中记载的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删除或者修改。要是《竹书纪年》没有被封禁,也没有被删减,中国的上古历史或许得彻底改写。

三、历经千年的上古虞朝

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一般认为是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实不然,现代考古研究特别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启和良渚文化发现后得出了一个颠覆认识性的推断;那就是夏朝并不是我过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之前还有一个经历了千年的王朝——虞朝。

关于虞朝传说各种各样,记载千年虞朝的历史文献不少,笔者列举以下几个。

四朝并列说。我们现在流行的是“夏商周”三朝并列说。而中国历史上,大量文献经典均采用“虞夏商周”四朝并列说!

在“经臣史祖”左丘明所著的《国语》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以及“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左传》中更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意思是:周朝之前的三家帝王后裔,如今已经沦落为百姓了。哪三家?殷商、夏朝,还有虞朝!

作为四书五经中的《尚书》,它的目录大纲依此是: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

(古)唐朝、虞朝并列说。在儒家经典《论语》也有这样的记载:“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司马迁的《史记》也曾提及:“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以及“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由此窥得,在司马迁学富五车的学识中,虞、唐二朝是并列的关系,类似我们口中的“隋唐”、“魏晋”。

(古)唐朝。上古历史时期,三皇五帝中的唐尧,为避水患与东夷侵扰,带领部族迁至山西太原,并定都于此,史称(古)唐朝。唐尧一改之前松散的部落制度,以任命官员的行政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首套政治制度体系。

虞朝。唐尧去世后,接受禅让继位的虞舜,正式建立虞朝。虞舜在位39年,政绩斐然。他延续了唐尧的一系列行政制度,并逐一细化。

虞舜的行政制度包括:开言纳谏、开垦荒野、播种良田、封山育林、防治水患、严明刑法、教化民众、修建屋舍、盛兴礼乐等。虞舜甚至设置了官员三年考核制度,考核官员任免事宜。后来,虞舜把位子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开启夏朝。

虞舜

在夏商周之前有一个虞朝,这在古籍《左传》和《国语》中就有非常明确地记载,儒家经典《论语》中也屡屡提到尧舜。而这个虞朝的前后,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伟人,一个叫做尧,一个叫做舜。这二人之所以是伟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推行的“禅让制”。

古史记载,尧是黄帝之后最有本事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在生前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杖让位于舜,以舜为帝。这种让位,即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贤人,历史上称为“禅让”。

虞朝,是唐尧死后建立的王朝,他继承了唐尧时期的一切政治遗产,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国家的体制,都是延续着唐尧时期的制度。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大禹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功德,被后人铭记歌颂,勿庸置疑,这是他伟大的一面。然而他也有卑劣的一面,就是他怂恿自己的儿子破坏和断送了祖辈先贤们的祖训即“禅让制”,生前有意培养儿子启,为他继承帝位创造条件。

果然,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果断地发动了政变。在钧台召开了各地诸侯参加的盟会,启突然宣布自己是夏王,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不少历史教科书,或者说是一些百科书上说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大禹是虞朝的末代君王,与夏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也就是说,夏朝的开启者不是大禹而是他的儿子夏启。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