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塇(xuǎn)”的塇乎

天气预报说,高温正在路上。

也是。入伏这些天以来,三十一二度的温度,较为适宜。我家的空调,还一直没派上用场。但这又不是伏天的做派。

村庄物语  发出关注有福利活动的号外后,有一些新的关注。可是,也不是像夏日的气温那般热。当然,我不擅长运营,我的文章也许本来就不是爆文的样子。这都是村庄物语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

在第180篇原创推送的开头,我放上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横幅。村庄物语想以这样的方式,向新中国70华诞,表达自己的心意。

闲言少叙,文归正传。这一篇,我们解的,是一个“塇(xuǎn)字。

前几天,我在小区门口,买了几个馒头。价钱是一块钱俩。但也有优惠。如果你买五块钱的,可以附送一个,到手的就是11个馒头。

这个馒头摊点,在小区门口,已好些年头了。小区里面的住户,都是它的老主户了。很多人评价那里的馒头,就一个字:“塇”。

这个“塇”字,我查了一下,本义是松软,松散。它从土,也就是塇土。皖北农人在农业生产上,讲究精耕细作。也只有精耕了,土才能“塇”。而田里的土是“塇”的,种庄稼才能长得旺。

用在馒头上,我觉得已经有所引申了。庄户人家的女主人蒸发面馍,最高的境界,就是“塇乎”。掰开来,里面都是窟窟窿窿的小孔。如果酵母(俗称酵头)不好,或者发面的时间不够,容易成“死面疙瘩”。这就是蒸发面馍的败笔。

皖北村人的语义中,“塇”还不只是状态的描述。它还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过程。蒸发面馍,“塇”的过程叫“起”。发面“不起”,蒸出来一定“不塇”。而作为动作,多作用在这样一些东西上:草筐里面的青草,或者院子外面的柴火。我分开来说——

从前皖北农家孩子,都是要割草的。谁割的草多,谁就有成就感,就能受到生产队饲养员和家长的表扬。割草少的,免不了动起歪脑筋。他用手把筐里的草往上托一托,抬一抬。因为杂草都是互相牵连着的,这么一托一抬,就显得多了。这个动作,就是“塇”。

院外堆放的柴火,因为雨淋受潮,不好烧。天放晴,就得用叉子往上挑一挑,再拨拉拨拉,让柴草之间多些空隙通风。这样就干得快。这样的动作,也是“塇”。

前面的“塇”都是及物的。闷巴闷巴的皖北乡人,顺着这个意思,又延展开去——比如,日子也可以“塇乎”。

啥叫“塇乎”日子?皖北人说,“吃不愁,喝不愁,盖着花被露着头”,就是。这个,有点儿类似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了。一家人和和睦睦,大人孩子正干正业,老老少少通情达理。这花开一样的日子,就是他们眼中的“塇乎”日子。

在皖北乡间,“塇乎”的人家,都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他家的少爷,谈对象一点难处都没有。人前人后议论起来直咂嘴,都说那是“洪福当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