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中庸究竟是什么?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中庸究竟是什么?
要怎么用呢?说到“中庸”这两个字,我们都很熟悉,平常跟别人来往说:“你做人处事最好中庸一点”,意思是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最好不要走极端,能够不温不火,走在中间的路上。这只是平常的用语,含义不深。学者们就把它解释成为“中”就是没有偏差,“庸”就是平常不会去改变的,这样才能维持长久。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篇文章,收录在《礼记》这部书里。到宋朝的时候,学者们把《论语》、《孟子》、《中庸》,加上另一篇从《礼记》中挑选出来的《大学》合成四书,到朱熹的时候做注解分章句,就成为“儒家”重要的代表作,代表儒家思想。
从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 13年开始科举考试,就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教科书,后来一路发展,六百多年以来,所有中国人从小启蒙开始都要念这“四书”。那到底“中庸”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中庸》这本书的材料来做分析。
首先是东汉的郑玄,他是最早为中庸做的注解,他说《中庸》这本书所记载的是“中和之为用”,“中庸就是用中”,中和怎么用呢?人如果做到中跟和,那用在世界上效果很大,这点稍后会谈到。“中庸”真的是用中吗?
《中庸》第六章是一个关键,里面提到舜,儒家当然推崇尧舜的作为,尤其是舜的事迹特别感人。里面就讲舜怎么对待百姓呢?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施政的时候,譬如说要不要增加税收?要不要开发农田水利?他都会就两方面来考虑,然后选择最适合的“中”用在百姓的身上,这个“中”当然代表善在内,因为恰到好处。我们说一个人行善要考虑,第一要做好事,第二个要以好的方式来做,第三要有好的效果。这些都兼顾才能称作行善。
所以“庸”就是要用它,然后“中”代表善,你要了解什么是善,并且选择什么是善,才能去用它。接着一旦用了之后还要坚持下去,也就是“择善固执”。这样就符合《中庸》所说的三达德:智、仁、勇。
“智”一定要先了解什么是善,并且选择这个善就是智;“ 仁”就是所谓的“中”,恰到好处的善;“勇”就是坚持下去做正确的事情。
同时也提到“五达道”,就是五种人生的康庄大道,也就是五种善。所说的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从“中庸”的“五达道”再到孟子所说的:“舜在找官员教导百姓的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百姓就跟禽兽差不了太多,有这样的教育,让老百姓知道五伦,然后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路”。这都是一脉相承的思想。
孟子提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到《中庸》的时候就进一步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两句话讲到天跟人的对照,值得再进一步说明。因为《中庸》里面就是要发挥这些思想,什么是“诚者,天之道”? 诚就是实实在在的,“天”代表整个大自然,自然的运作有一定的规律,像“春、夏、秋、冬,白天、晚上它不会有什么变化的,自然的就是必然的,这是诚者天之道。
什么是“诚知者,人之道呢”? 孟子说“思诚者,就是想要真诚”,他是接到前面 孔子的“我欲仁”,我要行仁。 所以孟子说“思诚者,人之道”,作为一个人就要有高度的自觉,要让自己真诚,就会发现内心向善的力量。 到《中庸》说的更直接了“诚之者,人之道”,意思就是让自己真诚就是人的康庄大道。
而《中庸》后面又说“诚之者,人之道”,什么是诚之者呢?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就很清楚了。“人之道”是择善固执。再回头看《中庸》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可以了解。我在三十几年前,因为这句话得到很大的启发。
你想想看,如果说“率性之谓道”而“道”是择善固执,请问率性的“性”有什么内涵? 当然是向善了!如果“性”不是“向善”,开展出来的“道”怎么会是择善固执呢? 但是从“向善”到“择善”,从“性”到“道”有一个关键是教育。你要先分辨什么是“善跟恶”,才能够去“择善”选择善。 “率性之谓道”就是顺着人性的要求去走,就是人生的正道,而这个正道是择善固执。
那什么是人性的要求呢?就是“人性向善”。如果再问“向善的人性从何而来”?就推到第一句“天命之谓性”。那不是你我选的,是因为我生而为人,上天给我这样的人性,让我可以真诚就发现力量,行善避恶,要跟其他人建立适当的关系。这样整个思想系统就建构了。
第三句“修道之谓教”是修养自己走在正道上,这就是教化或教育。人都需要受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也是终身教育,这就是修道的意思,修养自己走在正道上。 儒家思想到《中庸》可以说发展到圆满的阶段。
两个重点:
第一个,我们刚刚提到郑玄的注解,他说:“《中庸》是基于中和之为用”,而“中和”这两个字,在《中庸》这本书一开头很重要,“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一个人在很平静的时候,刚刚起床的时候,跟外界没有接触的时候,喜怒哀乐都还没有被引发出来,这是“中”。“和”是发而皆中节。你跟外界来往不可能没有个人的情绪反应,没关系。喜怒哀乐发出来恰到好处这是和。
下一句话更重要。(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意思是所有的人都做到“中跟和”,后面就很奇妙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代表天地定位了,万物得到发展化育了。换句话说,只要把人类的世界安顿好,自然界根本不是问题,所以在《中庸》里面还强调,人跟天地可以配合,成为于天地,参与天地的作为,这样这合起来变成三,天、地、加上人合二为三。
中国人很喜欢讲“三极之道”,“三才之道”,所说的就是天跟地加上人在内。人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天地里面还有什么地方不是很理想,人可以来帮忙,让它做的更好。但是不要忘记人在帮忙之前,先把人类自己安顿下来。
《中庸》另外一个重点是什么呢?从第十六章开始,出现了“诚”,后面对于“城”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一个人要“诚”呢?因为“真诚”就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自己可以做主,要求自己按照内心的期许去做该做的事。
尤其是很多国家领导人,他达到最高的“诚”的境界,这样的人不得了,他自己把自己的人性实现出来,就可以照顾天下的百姓,之后再推到天地万物。所以儒家思想到“中庸”这个阶段是非常明显的,从孔子、孟子关注在人的世界,推出来到了自然界。一般人都以为讲天地万物是老子《道德经》里面,道家去关注自然界的情况。事实上在儒家的《中庸》这本书,已经从人的世界去涵盖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这是很重要的创建。
最后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中庸”是什么?“中庸”就是要“用中”,“中”代表善,“用”需要知道善,并且要选择善,同时要坚持下去。而讲到“善”的时候,不能脱离五种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称作“五达道”。而走上善的路需要三达德:智、仁、勇。
所以“中庸”这个词含义就非常深刻了。如果简单说什么是中庸?中庸就是人之道,就是择善固执。有人问我“中庸”到底在说什么?我说“中庸”讲的就是要择善固执,中代表善,庸代表用,你能够用中这样效果就非常好了。 我们得到很多启发,知道儒家的思想确实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且了解什么是“中庸”之后,跟别人谈话的时候就要分清楚,一方面是一般的聊天,做人处事要走中庸的路线,不要过跟不及,这当然可以用了。
而另一方面,如果谈到“四书”里面的《中庸》,就要知道它讲的是人类应该走的光明大道,也就是要努力择善固执。
下一集我们会介绍孟子的思想,也就是君子的三乐?这是孟子思想非常突出的重点。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