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1)

本篇共38章,且多为短章,但内容全部关乎孔子,为孔子一生缩影,不重身世记叙传述,而重精神描摹传承。整篇围绕孔子的教、学、志、行等方面,集中反映孔子的理想信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既有孔子自谦之意,又是一种宏大的文化观念,体现出孔子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成果的历史担当。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
述:传述、继承。
作:创造、发明。
信而好古:信古而好古。信,这里指肯定前代的文化成果。
窃:私,私自,私下。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指殷商时代的彭祖,有的认为是指老子和彭祖两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只传述继承而不创作发明,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成果,我私下自比做老彭。”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后人称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只原样转述尧、舜、禹、汤等古圣先贤的著述教诲,重新整理文王、武王所订立的礼乐制度,然后加以推广,并没有进行加工和创作,所以为“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是因为“信而好古”。首先是深信不疑,相信古人深刻的教诲,崇尚古人朴实的作风;然后是深学到底,求精求专不杂揉,心力集中不分散,持之以恒不间断;最后是深行不悖,心无旁骛,努力践行,心安而理得,得则达到圣贤境界。
有人认为,“述而不作”反映了孔子思想上的保守。因为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因陈传袭,就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认识。一方面,孔子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他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系统接触到古代文献典籍博大深邃的理论,对蕴含其中的智慧、哲理进行总结提炼,从中汲取祖先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新的感悟,提出独到的见解,形成深刻的思想,进而完美地融入古代文献典籍的传播和阐述的全过程,以微言影响着后世君王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孔子自觉践行仁,极力恢复仁,而且严守不悖,但并不僵化教条,不生搬硬套,而是与时俱进,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把圣贤之理学活用活,运用到当前的社会生活和治国理政之中。这才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完整意义。“窃比于我老彭”,一个“窃”字,则足以窥见孔子的谦逊。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古代先贤的政治观念、社会理论、人生哲学有着对历史、现实、未来深刻的洞见,是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史发展无限延续,文化传统无法割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孔子给后世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或者建议:以“述而不作”的态度虚心接受先贤之道,以“信而好古”的精神发自内心喜爱先贤之理,悟其智慧,汲其精华,习其精妙,尊重历史,继往开来,信古好古述古,万世受用无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