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托管应该注重生活实践、托起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文明底线
育邻梦
网友提问:公办暑期托管服务能否取代校外培训机构?
回复:课外托管应该注重生活实践、托起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文明底线。
尊老爱幼,意指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为人谦和。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数千年来,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生存历程中总结汇集而成的经验集合,是人类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分工协作智慧结晶,是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形成抽象的字符+读音+寓意。学习过程则正好相反,学习要求每个人从抽象符号入门,将人类业已成熟的社会文化智慧成果转化为日常生活行为实践。
育婴托育、幼幼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社会大学、老年大学......当代学校教育几乎已经横贯整个人的的生命旅程。但是,辱骂老人、踢打自己父母的行为却时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情感建立在长期亲密互动基础之上
偶然之间看到一则很值得发人深省的对话:
某父:聪儿,抓紧时间把婚结了、生个孩子啊,我和你妈很想在有生之年抱抱孙子呢!
某子:你们想抱孙子,谁信啊,连你们自己的心都会不信吧。
某父: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啊,你都三十多岁的人了,和你同龄的人,孩子都上学了,我们想抱孙子还有错吗?
某子:你们一共抱我多少次,应该数数手指头就能知道吧。
某父:你这孩子是怎么说话呢?你小时候我们抱你还少了吗?抱的你次数能数得清楚?
某子:你骗谁呢?我两岁大就被你们送到寄宿幼儿园了,可见你们是多么地讨厌我,应该是看到我就想跑了吧,还说抱我的次数,都数不清楚,谁信啊?
某父:你要把那些陈年旧事拿出来说话,就不能说点新鲜的吗?
某子:说点新鲜的事儿吧,你们想抱孙子了,这够新鲜了吧。
某父:你这是几个意思,我和你妈难道不想抱孙子吗?
某子:连自己儿子小时候都不想看的人,还说想抱孙子,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某父:我们怎么就连自己儿子小时候都不想看啦,你把话说清楚一点。
某子:我才两岁大,你们就把我送到寄宿幼儿园去,五岁大就把我送到国外去上学,这不就是不想看到我吗?
某父:跟你说了多少次了,那时候太忙,没时间照顾你,才把你送到寄宿幼儿园去的,送你去国外上学,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不是为你好吗?
某子:少扯了,不听你说这些没用的了,要生孩子,你们自己生去,我可不敢生。
某父:我和你妈要是还能生的话,还会跟说这么多废话吗?
某子:我约了朋友,先走一步了。
......
的确,如果一个孩子,他的童年时光缺乏亲情陪伴,他长大成年之后又如何乐于生儿育女、如何践行尊老爱幼呢?
语言学+数学+地理+自然+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是正课,虚拟电子屏幕+卡片+自行车+绘本+......是课余陪伴。今天,孩子的童年世界什么物质都不缺,却独缺情感陪伴。因为,孩子们自从到了学龄他们的成长世界不是在上班课、就是在去往班课的路上,好不容易到了假期却因家长“职业化”的工作关系仍不能获得足够的亲情陪伴。
假期托管、志愿服务、**训练营......着实为部分改善孩子们的童年成长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它们在孩子们的综合成长旅途中却是实打实的“临时工”,根本没有可能做好亲情传承、更不可能传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为——
1、托管志愿服务人员本身素质“良莠不齐”;
2、志愿托管服务的临时服务原则,导致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社交亲情关系;
3、班课模式的托管服务,没有提供老、中、少和谐共融的自然场境;
4、追求过程“留痕”的行政管理式托管服务严肃有余、灵性不足;
5、远距离、班课化的托管服务学识很难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
陶行知教育三原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孩子们学习的知识源于前人的生活经验汇集,孩子们学习知识智慧是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服务。所以,课外托管应该注重生活实践、托起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文明底线。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