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里最奢华的一类

古玉里有一种神一般的存在

集万千大成于一身

那边是

玉组佩

宛若古玉中的航母一般

周口店古珠

春秋早期,各诸侯国仍然沿袭着周朝的礼仪,在天子、诸侯、大夫与士四级官宦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便是葬礼,也必须遵循严格的丧葬制度,陪葬品的规格、礼器的件数都有着严格规定。

如果说礼器的件数体现了国君夫人的等级,但器物的大小却无法解释国君对该夫人宠爱有加的行为。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让两位国君夫人拥有的礼器个头相差这麽远?谜底或许就藏在墓中,或许伴随着当事人的离世被永远地带走……

在外棺东侧,6件青铜“弄器”(手中把玩的铜器)的出土,将发掘人员的成就感推到了顶峰。这些“弄器”器型小、铸造精细。其中,短流匜、单耳罐和鍑均为国内首次面市。它们的造型和图案独树一帜,不仅反应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墓主生前奢侈生活的真实写照。

死者佩戴的玉器和饰物遍及全身,这些玉器组合清楚,位置准确。计有面饰1组,颈饰四组,腕饰三组,握饰两组。仅左手玉握就由189颗玛瑙珠、16颗玉贝、16颗玉蚕、48颗玉龟、8颗玉珠和4颗玻璃珠编排组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复杂和奢华的两周时期玉握。

右手腕饰由1件方形牌、16颗玉蚕、 8颗玉龟、8颗玉贝、2件玉面兽和100颗玛瑙珠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在细小的玉蚕上还巧夺天工地琢上了小米粒般的眼睛,且十分传神;玉龟身上绘有龙首细纹;这些具有有相当难度的加工工艺,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玉器制作水平,为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在组玉佩饰中,以七璜联珠和梯形牌饰最具代表性。也是陕西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组玉佩饰。其中,人龙合雕璜尤其值得称道,小玉人的发束每毫米竞有5根,并且根根互不交错,堪称西周中期高超琢玉工艺的代表性作品。

随葬的珠串饰物中,一串由38颗煤精石龟形珠、14颗煤精石圆珠和2件造型各异的龙形觽玉佩饰组成的煤精石串珠,排列巧妙,制作精良,格外引人瞩目。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把煤精石当作饰物,这个发现或许会成为明天的商人说服时尚人士的最好广告用语。

在出土玉器中,不同时期的玉器各领风骚。年代跨度最大的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其后是代表商代龙山文化的素面玉璧;西周的龙纹交尾玉璜和春秋时期的龙纹玉牌。它们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制玉工艺和文化,也标志着拥有它们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方式。

大量稀有的和未曾面市的玉器陪葬品,如女立人、回首长尾凤鸟、双凤首花蕾玉佩等散放在墓主身边的单个玉器,不仅对研究商代至春秋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也成为早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它们,与青铜礼器的铭文,共同为两座墓葬的年代确认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依据。

梁代村遗址出土玉组佩

玛瑙珠、玉佩组合项饰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

上村岭虢国墓地1820号墓出土

长23厘米,宽16.2厘米,直径21厘米;

玉椭圆形饰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

玉马蹄形饰长2.2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

这组颈串饰用双线将101颗玛瑙珠、10件玉马蹄形饰、1件玉椭圆形饰和2件小石饰串连而成。玛瑙珠双行,每隔若干颗珠子,用双线穿入一件玉马蹄形饰,椭圆形玉饰垂于整组颈项饰的下方。玉椭圆形饰刻有龙首纹,玉马蹄形饰双线刻龙鳞纹。

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的颈部,是一件十分美丽的项饰,是墓主生前实用器,死后随葬,墓主人为女性贵族。出土时颈饰件排列有序,便于重新串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西周时期,这种组玉佩十分流行。在三门峡虢国墓、山西曲沃晋侯墓、陕西扶风强家墓等出土了大量的组玉佩,其上的玉饰件多为璜形,雕刻龙纹、龙凤纹和神人纹等,并与玛瑙珠穿缀在一起。出土时,多系于墓主的颈部。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典雅华贵。

玛瑙珠、绿松石珠、玉珠、

玉蚕组合腕饰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

上村岭虢国墓地1647号墓出土 直径8.5厘米

腕饰由24颗大小不同的红色玛瑙珠、7颗绿松石珠、2颗绿松石管、2颗玉管和1颗玉珠及一蚕形玉饰穿缀而成。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腕部,因此推测其为墓主生前所佩带的手镯,十分精美。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80号墓也出土一件春秋时期的腕饰,由60枚不同形状的红玛瑙珠、绿松石珠、玉管和石片夹杂在一起,单行串成。为墓主生前手镯,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别致,富贵华美。

玛瑙珠、玉管组合胸佩

西周 晚期(约前8世纪)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

上村岭虢国墓地1820号墓出土

全长54厘米,玉管形饰长2~2.7厘米,

红玛瑙珠径0.5~0.8厘米

这组颈串饰是由577颗红玛瑙珠和21件玉管形饰组成。全长54厘米,从上到下分为十二层,像扇面排开,最上面两层为4件玉管形饰,中间五层为玛瑙珠组成,最下面五层分为五组,两两排在一起,由玛瑙珠与玉管形饰相隔。玉管形饰呈青白色,上、下两端有透孔,便于穿系。有18件玉管雕琢弦纹,还有2件玉管雕琢勾云纹。

玛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利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多作珠串饰物,颜色多为红色,也有淡黄色、白色等。战国时期,玛瑙多作为环形饰。此颈串饰组合优美,红玛瑙珠与青白色玉管形饰相间,色彩绚烂,尤显华贵气派。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右侧胸部至腹部,与图92同出于一墓主身上,是墓主生前实用器。1820号墓是一座随葬品非常丰富的墓葬。据最新考证,该墓为西周晚期墓葬,墓主人为女性,为贵族夫人。

西周时期,组玉佩作为贵族阶层的礼仪器也兼作佩饰,是按等级区分的,不同阶层佩带不同的玉佩,是有严格规定的,春秋初期,还沿续这一礼仪规定。西周至春秋时期,组玉佩多套于颈部。春秋晚期,组玉佩不再套于颈部,而是系于腰间的革带上。

玛瑙绿松石玉串项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1974年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

串项饰以玛瑙为主,形状大小不一,计110件;其次是绿松石饰件,计48件;再次为玉饰件,形状除管珠外,主要为形象的牛头、人面、璧形、兽面、兔形、鱼形、蚕形、扁平形、长条刀形、扁圆形等,计21件。

七璜联珠组玉佩

玉器 西周晚期文物 通长约87厘米

1991年三门峡虢国M2001号墓出土

这件七璜联珠组玉佩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

七璜联珠组玉佩的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十八件玉管与分别两行十二组的一百零三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其中有十四件玉管两两并排地分别串联于两行玛瑙珠之间,另有四件玉管则呈单行串联其间,后者显然是为避免两行串珠相分离而起约束作用的。人龙合纹佩位于墓主人颈后中部,为总贯项饰的枢钮。此项饰展开时总长度约52厘米。人龙合纹佩为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部有一圆形穿孔。关注公众号:古玉虫。正面饰连体双首龙纹,龙首分别朝向两端,其中一端龙纹有弯曲桃形耳,椭圆形眼,长鼻高扬,獠牙末端饰一人首形,另一端的龙首长角上卷,椭圆形眼,长卷鼻。七璜联珠组玉佩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与纵向排列成双排四行相互对称的二十件红色圆形玛瑙管、一百一十七颗红色玛瑙管形珠、一百零八颗浅蓝色菱形料珠相间串联而成,共计二百五十二件颗。

七璜联珠组玉佩在出土时摆放得有条不紊,有些玛瑙珠孔内仍残留红色线痕,少数玉璜的局部因被其他玉器叠压尚保持原有的晶莹温润的色泽。其中二十件玛瑙管分为十组,每两件为一组。玛瑙珠分为十六组,大多数是以十至十三颗为一组,少数也有二颗或四颗为一组,均分作并排的两行。料珠分为十八组,均以六颗为一组,亦等分为并排的两行。这组佩饰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复以红、蓝二色珠、管点缀其间,真可谓璀璨夺目,华丽无比。

四璜组玉佩,西周,1992年平顶山应国墓地6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整套组玉佩由玉、玛瑙、料器等167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总长度53厘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由7组双行青玉管和红玛瑙珠串联6个青玉片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四件大小相近,形制不同的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四件玉璜,最下层玉璜素面,上面三层玉璜分别为虎形和半圆形,有阴刻线龙纹。出土时玉璜、玉管、玛瑙珠、料珠的穿孔相对,成行排列,有条不紊,某些管、珠的穿孔内尚有红色丝线残迹。

多璜组玉佩不仅是一种奢华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礼玉的一种,标志着佩戴者的身份。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组玉佩还有一种实用功能,即节制佩戴者的步伐,纠正其行走路时的仪态,同时也是古人所追求高尚思想境界的载体。

“曲村-天马”遗址有19座晋侯墓,基本是一夫一妻,M63号是个例外,是晋穆侯的次夫人,这也就成了一夫二妻并列。关注:古玉虫。这位以次夫人身份入葬晋侯墓地的女子,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其中玉器就达800多件,仅玉戈就有12件之多。其中最有名的玉组佩现存山西省博物院。

玉组佩

这套玉组佩长2米有余的超豪华组合的玉组佩,它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令人叹为观止。组佩中仅玉璜的数量就达到45件,可以说它将中国历史上的多璜组玉佩的形制推向了极致,被考古界评为国宝级文物。

曲沃晋国博物馆 “曲村-天马”遗址M63号墓(原墓)

▲四珩四璜联珠串饰 西周

东周时期的齐国水晶组佩(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出土。该组佩为腰佩,由最大的水晶环作为擎领,悬挂4列由白色水晶和紫色水晶的珠管穿成的珠串,形制有水晶环、多面体水晶珠、长方形水晶管、圆形紫水晶管,圆形紫水晶珠等,穿缀形式简洁,整体光气硬朗,是齐国水晶组佩的代表作品。山东省博物馆藏。)

春秋水晶玛瑙组佩,山东博物馆藏

金村出的这套组佩

无疑是当时最高的杰作

可惜流失在美国

玉组佩 西汉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玉组佩 西汉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玉组佩 西汉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玉组佩 西汉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玉组佩 西汉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玉组佩 西汉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玉组佩 西汉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南北朝时期的玉器简约朴素,用途简化,但精品极少。

《玉组佩》南北朝

珠饰 西汉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西丰县西岔沟墓葬出土的大量玛瑙、碧色玉石、绿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质的管状珠、圆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长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构成了当时所称东胡部族所特有的装饰风格。

玉珠 隋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0.6厘米 底径0.65厘米

白玉,共六颗,形状相同,尺寸大小稍有不同。玉珠形状底圆,上部略尖,形体似圆锥体。其中四颗从尖端向下钻一小圆孔,但不通到底,另两颗从底部向上钻一孔,也不通到顶端。

此器玉质纯白,色泽光润,和田羊脂白玉制成。此玉珠形状与1985年陕西西安东郊隋寺院主持墓出土的玛瑙棋子、玻璃棋子的形制相同,也可能是插嵌某物之上,作为装饰。

鎏金银盒、水晶、玛瑙、

玉珠坠 五代十国

1973年黑龙江省绥滨中兴金墓出土

全长37.7厘米 ,银盒径8.4厘米

长方形金饰长5.9厘米

此器一套由几部分组成。最上部为一鎏金银盒,子母口,银盒两侧各有一串玛瑙珠,共27颗,大多呈椭圆形,底有黄金叶托。银盒下方,缀有长方形金饰,两侧刻缠枝花图案,内嵌有两块红玛瑙。在金饰下方用黄色丝线缀一多面体水晶球,球上下两端有鎏金银托,下连一椭圆形白玉坠,坠下方及两侧玛瑙珠相连处有两个长方形玉饰,两端各有一孔,长方形玉饰下连一棱形玉坠,最下部串联15颗红玛瑙珠。

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富有少数民族文物特征和地域特点。据考古发掘报告,出土时,最上面的鎏金银盒,被数层丝绸包裹,最里面一层为罗,上面还织有绣金线的茶花图案,同墓还出土了玉鱼、玉人、玉飞天、水晶雕羊距骨等,纹饰精美。它是金代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豪华装饰品,多以花鸟纹玉为主,如寿带鸟衔花玉佩、龟巢荷叶玉佩、童子玉坠等。此件佩饰,镶金嵌玉,装饰繁复,应是上层贵族的组玉佩。金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创建的政权,吸收了中原汉文化,其玉器制作也有其民族特性,“春水玉”、“秋山玉”为其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描金云龙纹组玉佩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十三陵定陵出土

通长50.5厘米

组玉佩由金钩、五排玉饰与236颗玉珠纵向串联而成。最上一排为玉珩形饰。体扁薄,其上绘描金云龙纹。上有两孔与金钩相系,下有五孔,与五列玉珠相串联。第二排三件玉饰,中间一列为瑀形饰,上饰描金朵云纹,其上、下、左、右各钻一小孔,与玉珠相连,最外两侧各系一琚形饰,绘卷云纹,上钻三小孔,与上、下及左、右玉珠相连。第三排一件云形玉饰,绘描金云龙纹,其上、下、左、右各钻一小孔,分别与玉珠相连。第四排玉饰与第二排玉饰形制及纹饰相同,第五排五件玉饰,中间一件为玉珩形饰,上绘描金云龙纹,两侧各饰冲牙一件,最外两侧各饰滴形小玉饰一件,上绘描金卷云纹。

南京市博物馆 明 嵌宝石镶玉金佩饰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玉叶组佩,奢华繁复,寓意丰富。

这件玉器通长59厘米,由玉叶、玉桃、玉瓜、玉鱼、玉石榴、玉鸳鸯等49件小型玉饰组成。

全器上的玉叶共32片,象征着主人金枝玉叶的身份;关注公众号:古玉虫。四组玉叶之下的玉桃寓意长寿,也寓意逃灾脱劫;玉瓜、玉石榴寓意瓜熟蒂落、多子多福;玉鸳鸯寓意百年好合;玉鱼象征富贵有余。

这件玉器的主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异母弟朱瞻垍,封梁王,封地在安陆(今湖北钟祥)

金钩龙凤纹佩

由32片玉叶和16件串饰及1件玉珩(第五排居中者)共49件玉饰串成。

“玉禁步”为婚配喜庆之物,或为御赐。

组佩上的瓜、石榴、鸳鸯、鱼、桃等各种坠饰则寓意吉祥多福。

女子带在身上,只有优雅地慢慢行走,关注公众号:古玉虫。才能发出悦耳的叮叮当当声;

如果换个女汉子走得风风火火,就比较吵耳朵了。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冕服上的佩饰附件,还有大带和玉佩。一来,大带是穿着冕服之时,系在腰间的用丝帛作为原料制成的带子,还绣以纹饰。只是,大带在颜色上也有区分等级的装饰,比如,天子用素带,颜色多为朱红色,大带全部会施以滚缘;而诸侯的大带,则用素表里,其边缘部分会施以滚缘;卿大夫的大带,也用素表里,只在带子的前身部分和垂绅施以滚缘,没有衬里;居士只能用素带,士大夫只能用练带。比如,《礼记》记载:'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而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土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第子缟带。'其中,不仅可以看到,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等严明的等级划分,也可以看到完备的礼制,以及等级思想深入人心。

二来,冕服佩饰附件中的玉佩,则和中国民族的尚玉之风有关。中国古人十分喜欢玉石,还把玉石当做高洁的代表,也常用玉石来比喻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比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如切如琢,如琢如磨。'玉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石头,更是如君子一般高贵人格的象征,是美好道德的象征。所以,人们常常将玉石佩戴在自己的身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以玉比德焉',玉不离身,是古代君子的象征,也是中国尚玉文化的象征,并因此影响到了服饰文化上。

冕服作为中国礼服之首,自然要佩戴高规格的玉佩、组佩,这样的玉佩被称为大佩或杂佩。所谓的大佩,就是用一组玉佩作为冕服的佩饰,同时,大佩的上部还会搭配长弧形的玉衡,衡下会垂下三条一定比例的丝线,且都会串上蠙珠。同时,两侧珠线的底端还会悬挂上一枚椭圆形的玉石,被称为衡牙,衡和衡牙之间进行连接的物体则被称为瑀,如此一来,瑀、衡等物体在蠙珠的连接下,就成为了一组玉,被称为'大佩'。寓意佩戴之人的品德如玉石一般高洁。

战国至秦人像的佩玉

战国至秦所见人像中描刻的佩玉,既有组佩形式,也有单玉佩的形式。组佩形式,基本上是由两三件玉器组合成的小型简约组玉佩。

例如,河南洛阳铜加工厂出土的1件战国跽坐状玉人,高7.5厘米,梳髻戴冠,赤足,双手扼于胸前,玉人身上衣服饰有大小方格、三角和条带纹。

▌[战国] 跽坐状玉人 高7.5厘米 河南洛阳铜加工厂出土

腹前佩有由一环一璜组成的组佩。类似形制的组佩还可见河南信阳楚墓M2出土的一件彩绘漆雕木女俑,在M2共出土有10件木俑,其中一件标本2-147木俑身上绘有玉环在上和玉璜在下,中间饰以配珠构成的组佩。

▌[楚] 彩绘漆雕木女俑 河南信阳楚墓M2出土

佩戴单玉佩的图像见秦始皇陵铜车马坑出土的一号铜车上的车御官俑,高84.4厘米,该俑“腰部佩着青铜剑和佩环……佩环位于俑的腰际右侧,外径3.7厘米,穿径2厘米,上饰白色谷粒纹。”车御官俑的这种佩玉方式,关注公众号:古玉虫。是将绶带一端系在革带上,中间用谷纹玉环衔接,绶带的另一端可能系有印章掖在衣服内侧。

▌[秦] 车御官俑 84.4厘米 秦始皇陵铜车马坑出土一号铜车

《急就章》颜师古注曰:“绶者受也,所以承受印环也。亦谓之璲”。秦俑身上展现的这种印绶相结合的佩玉式样将所佩玉环作为印绶的衔接,突出了玉佩的实用性,淡化了礼制色彩,更利于军队日常行动和战时作战。

此外,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件据传为洛阳金村大墓中出土的战国青铜灯座。

▌[战国] 青铜灯座 高30厘米 传洛阳金村大墓出土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灯座为一立人造型,高30厘米,立人身材敦实,大脸高颧骨,辫发垂于两肩,衣领处有贝壳装饰物,身着短袍,足蹬短靴,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征。人像腰间悬挂一削刀,刀首造型如同玉环,疑是玉首削刀。这可能是所见最早装饰有玉器的匈奴人造型。

▌汉代人像的佩玉

汉代沿用前朝印绶制以及佩剑作为其衣服制度的重要组成,因此,西汉一朝对西周时期的组玉佩制度并不十分重视。这时的佩玉除了彰显身份外,更多的是起着装饰作用。所见出土汉代玉器、陶俑上体现了当时的佩玉情况。

例如,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东侧室B组组佩中的玉舞人佩E135,高4.8厘米、宽2.2厘米,身着交领长袖衣裙,一手垂袖于腰间,一手甩袖过头顶,作漫舞状,头顶至脚底有一孔贯穿。舞人腰间刻有由环、璜及流苏组合的小型组佩。

▌[西汉] 组佩中的玉舞人佩E135 高4.8厘米 宽2.2厘米 广州南越王墓东侧室B组

1973年南昌东郊14号西汉墓中也出土的一件佩戴组佩的玉舞人14:33,高5.2厘米、宽1.6厘米,造型与南越王墓出土舞人类似,关注公众号:古玉虫。只是组佩略有不同。这件舞人身上所佩戴组佩由1件玉环、1件菱形玉佩及1件冲牙组成。

▌[西汉] 玉舞人14:33 高5.2厘米 宽1.6厘米 南昌东郊14号西汉墓出土

盱眙东阳汉墓中亦出土有一对相类似的玉舞人,高5.2厘米,宽1.6厘米,尺寸与南昌玉舞人相同,造型上除前额无发饰,其他基本相同,这对舞人身上的组佩亦是由1件玉环、1件菱形玉佩及1件冲牙组成。

▌[汉] 玉舞人(线描图) 高5.2厘米 宽1.6厘米 盱眙东阳汉墓出土

这几件舞人所佩戴的组佩样式,具体事例可参见2002年江苏泗阳陈墩汉墓,在陈墩汉墓M1棺内墓主人腹部至腿部依次排列出土一组由1件玉环、1件韘形佩、1件玉觿组成的组佩。据此推断,南昌东郊14号西汉墓玉舞人14:33、盱眙东阳汉墓玉舞人身上刻绘的菱形玉佩应该就是表示玉韘佩。

关于这类组佩,史料中亦有描述。《汉书·隽不疑传》记载西汉武帝时期隽不疑的装束,提到他“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其中“环玦”佩就是指这种由玉环与玉韘(此时文献中玉玦应该指玉韘佩)构成的组佩,佩戴这类组佩是隽不疑作为管辖地方教育行政事务的“郡文学”一级官吏盛装打扮。

除宫娥玉舞人外,组佩亦见于汉代陶俑装饰。

1986年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双襟长袍背箭箙俑WK2:20,高50厘米,其右胯绘有一套组玉佩,其“组佩上端以方形玉挂于腰带,下以朱悬六件白玉管和一件白玉璜。”

▌[西汉] 双襟长袍背箭箙俑WK2:20 高50厘米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

以红色绶带穿系组佩,陶俑生动再现了汉代诸侯王麾下高级军官佩戴组佩护卫宫室的情形,在该墓葬俑群中仅此一例。关注:古玉虫。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中亦出土多件佩带有玉具剑的陶俑,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所见汉代人物形象亦有佩单玉佩。

安徽涡阳石弓山崖墓出土1件青玉人俑,高5.75厘米、宽3.23厘米,人俑头戴冠帽,足蹬履,面部五官以阴线刻出,身着交领宽袖着地长袍,腹前系有一由绶带系挂的玉璧。

▌[西汉] 玉舞人14:33 高5.2厘米 宽1.6厘米 南昌东郊14号西汉墓出土

汉人佩戴单玉佩的描写见《汉书·武五子传》,其中有段张敞关于汉废帝刘贺被贬回昌邑老家之后的形象描述,“臣敞入视居处状,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这里落魄王侯刘贺,接见前来视察的山阳太守张敞时的装束亦只是佩戴一件玉环。

目前所见战汉佩玉人像由于其所代表的都是诸如舞姬、侍从、小臣之类的人物,故总体来说佩玉等级不高,形制相对简约,但也印证了文献对于古人佩玉的记载以及解决一些中小型墓葬考古中出土的佩玉排序组合问题。同时,这些佩玉人像也鲜明反映了战汉时期重玉风气,是战汉玉器、玉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金石朝珠 清

通长136厘米

青金石珠径1.1厘米 重311.6克

串珠由108颗青金石珠、4颗直径为2厘米的紫晶珠串连而成,还配有1颗佛头和3颗结珠。此串珠还连三串珊瑚珠串,每串有小珠10粒。下有紫晶坠和系紫晶坠的蓝带饰,名为纪念或称之为“三台”。

清代,皇帝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祖等都要穿戴不同色泽的衣服和朝带,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皇帝祭天要佩戴青金石朝珠。《清会典图考》记:“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皇帝朝带:其饰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黄玉,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白玉。”青金石的色泽青如蓝天,故用于祭天时佩带。中国不产青金石,其产地为阿富汗、智利等国,我国青金石主要来自阿富汗,因为阿富汗所出青金石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属上乘。清代用青金石制作的主要器物有山子、朝珠、印章和瓶等。

末代后妃的簪花与配饰

婉容曾佩带的珍珠朝珠

由珍珠、青金石、猫眼石、红宝石、璧玺等穿缀制成,为末代皇后婉容佩带之物。按照清朝定制,宫廷贵族身着朝服时应佩带朝珠,但珍珠朝珠属于最高等级,仅由皇帝、皇后两人专用。

朝珠共由118颗珍珠串成,另有4颗青金石分珠,8个红璧玺小珠,3串纪念,每串各有10个珊瑚珠。纪念之下各有一颗小青金石珠、一枚红宝石坠。大佛头之下为背云,上缀有一颗猫眼石、4颗珍珠、一枚红宝石坠。从故宫旧藏老照片来看,婉容身著朝服时,通常都会佩带此挂珍珠朝珠。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0)

相关推荐

  • 山西禁止出境文物(五)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上

    因为梦见你离开,我从哭泣中醒来 看夜风吹过窗台,你能否感受我的爱 等到老去那一天,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看那些誓言谎言,随往事慢慢飘散 也许,这是一个家族几世的收藏. 也许,这是一位八十岁老妇人一生的回忆 ...

  • 听说这种玉佩,一般人不能戴?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中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礼记·玉藻>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可看出古时玉的使用是有 ...

  • 玉佩串起来,就叫组玉佩?

    之前提到过,"组玉佩",或称"玉组佩",是指成组成套的玉佩饰,是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那么是不是多件玉佩(器)随意串起来,就能叫组玉佩呢? ↑上图 ...

  • 南阳玉:古玉里的一股黑流!

    声明:玉器圈以传播古玉文化为宗旨,文源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转发请注明来源玉器圈. 平台发布的内容作为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玉器圈传播需要您的力量.

  • 古玉里的“儿童”,比古玉珍贵百倍的小雕件!

    1972年,山东临沂的吴白庄汉墓正式被发现,发掘现场出土了四十余块画像石,全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形制最为复杂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墓.   遗憾的是,该墓在历史上曾经数次遭盗 ...

  • 玛瑙 —— 古玉里的彩虹仙子!

    清 玛瑙墩式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 玛瑙俏色巧雕仙鹤水滴(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 玛瑙俏色巧雕仙鹤水滴(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 红白玛瑙蝙蝠桃树花插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 俏色玛 ...

  • 高古玉里的 磋磨

    磨,是个比较概括的说法,通常是指有别于半机械化的砣的其它加工工具,主要是由手持完成的,材质多种多样. 手持工具加工,力是无法稳定输出的,所以,相对于砣具产生的痕迹固定的宽深比,磨产生的宽深比往往不稳定 ...

  • 古玉里的蚕宝宝 ,可爱了上千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崇拜行为的动机根源在于需求,位于需求金字塔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其中最原始的生理需求又以衣.食.繁衍为先.出于这些基本需求而形成的 ...

  • 古玉里新砣和老砣的区分

    确定一个砣痕的新老 1.单砣痕有出刀有入刀,入刀重,出刀轻.任何琢玉工具与玉器,都有初始接触的下刀点和最后离开玉器的收刀点,这两个点有其各自不同的工艺特征. 下刀点:工具与玉器接触的瞬间,为了不让玉器 ...

  • 玩古玉:该知道古玉里的奥秘(仅供参考)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只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1. 工艺痕迹鉴定 新石器时代 ...

  • UC头条:古玉识趣(112): 毋需件件细答问 系列里面述原因

    兴趣所致随缘而发的<古玉学步>似乎成了不是系列的系列,本条评贴的原则是"遇真必赏,见仿不评",加之大量的跟帖很难有时间一一读到,不置评或者漏评也就在所难免了. 至于或有 ...

  • 古玉界:这批玉器见证了赵国肇建者最后的奢华

    金胜村是晋阳古城边上的一个偏僻小村,千百年来汾河水从它前面静静地流过.然而,这里的宁静在1987年被打破了--太原电厂在扩建厂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千多座古墓,其中还有首次发现的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编号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