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 (2021年5月整理)

一、         作者:〔德〕韩炳哲,     译:王一力

二、简论:

1、作者开宗明义,于前言即形象而通俗地点明——普罗米修斯作为自我剥削式主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其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即可被解读为刻画现代功绩主体心理机制的隐喻:其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

2、其书中各章看似短小却颇精悍,于社会现实的洞察深刻,阐释各种问题精准而富通俗易懂之哲理,此为本书之最大亮点。其人他书或可多阅。

3、前总强调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其实应是偏向的误解,阅此书有了厘清,关键在于要明释:何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打了鸡血般的亢奋只能说是一种假性积极,是一种病症。

4、初始而看,作者韩炳哲在本书中的观点似乎前后冲突,而实质应将之理解为倦怠的两种形式,即一种是过劳症的过度积极的社会形态所造成的倦怠感;一种是无为而治的悠闲社会生活理念。形成这种冲突有可能缘于语境译转的差异存在,或作者表述的不清晰化。

5、作者更多的还是在于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分析,而对这一种病态的解决途径研究却是乏力。

6、其将当前的社会定性为现代晚期,那么继后呢,或是对人类社会存有难以掩饰的悲哀愿景,令人不寒而栗。

7、本文的系统性有待推敲,其似为作者的文摘汇编,而非完整的学术专著。即如欠缺三段式中的解决途经探索,内容上屡有篇间重复、篇间衔接不紧凑、书评类文章虽可起到论证作用却显零散等。

8、关注点:21世经精神暴力之特性、鲍德里亚的敌对关系谱系学4阶段、规训社会与功绩社会之区别、现代多工作业状态之分析、关于深度注意力的阐释、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之介绍、关于思想的重要性论述、关于观看的教育、隔绝的本能(自控力)、否定性停顿、关于神经增强剂社会之观点、根本性倦怠论、倦怠社会形成的社会根源分析、关于节日的重要性、假性积极等。

9、延伸阅读:韩炳哲系列、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阿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腾格、坎贝尔合著《自恋时代》、彼得、汉德克《试论疲倦》、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生活需要仪式感》等。

三、了解、理解及辨析

1、理解:韩炳哲结合时代主流疾病论,比较20与21世纪之别、论断21世纪的“精神暴力”特性?P3-13

①每个时代都有其占据主流的疾病。如历史上的细菌时代,随着抗生素的发现而走向终结。

②从病理学角度看,21世纪伊始并非由细菌或病毒而是由神经元主导。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症(BS)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其不是传染性疾病,而是一种梗阻病,不是由免疾学上他者的“否定性”导致,而是由一种过量的“肯定性”引发。

③20世纪是免疫学的时代,攻击和防御主导着免疫学式行动。这一时期,内外、友敌、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清晰界限。蔓延至社会层面,一种盲目性被烙印其中:对一切陌生之物,都采取防御措施。即便陌生者毫无恶者,不会产生任何威胁,仍然会基于他的“他者性”而受到排挤。(如冷战思维、近年来出现的种种社会理论,都明显以免疫学诠释模型为基础。)

④21世纪初已悄然发生一场范式的转移,他者性和陌生性的消失标志着这种转变。(如陌生者被弱化为一种消费用语,陌生性让位于异国情调,游客或顾客不再是免疫学式主体。)

⑤免疫学范式(防御、固守)和全球化(开放、同化)进程彼此不能相容。现今,杂糅性不仅主导着当下的文化理论话语,也操控了一切生活体验,这与免疫原则相反,免疫学上的知觉过敏不能容忍杂糅性。

⑥免疫学的基本特征是否定的辩证法。而21世纪的精神疾病遵循一种辩证逻辑,即肯定的辩证,是一种由过量的肯定导致的疾病状态。

⑦暴力不仅源于否定性,也源于肯定性;不仅来自他者或外来者,还来自同类。——如在一个匮乏的时代,人们专注于吸收和同化。而在过剩的时代,问题是如何排斥和拒绝,普遍的交流和信息过剩正在威胁全体人类的免疫机制。

⑧由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导致的肯定性暴力不再是“病毒性的”。 ——由过量肯定性引发的排斥反应不等用于免疫反应,而是一种消化神经上的功能异常和障碍。由于过量导致的疲乏、困倦和窒息感也并非免疫反应,其都是神经暴力引发的现象。

⑨世界向肯定性发展,由此产生了新的暴力形式。——其不来自免疫学式他者,而源于系统内部。这种神经暴力将导致精神上的梗阻,是一种内在的恐怖。

⑩其与生物伤害比较。

2、了解:其关于鲍德里亚的敌对关系谱系学的介绍?(P10)

①第一阶段的敌人以狼的形象出现。(即外部的,以修建防御工事和城墙来阻挡。)

②第二阶段的敌人呈现为老鼠的形态。(即地下暗中行动,以卫生措施清除。)

③第三阶段即甲虫阶段。

④第四阶段是病毒。(从内部侵蚀,如恐怖主义成为病毒性暴力的主要形式。)

3、理解:韩炳哲关于规训社会和功绩社会之区别分析?(P17)

①福柯的规训社会——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

②韩炳哲的功绩社会——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建构的社会,其中的成员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21世纪的社会形态。

③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的社会,各种否定性的禁令在其中占据主导。如“不允许”,即便“应当”中也附着否定性、强制性,而功绩社会越来越摆脱了否定性。如“能够”、“是的”等,都表达了其积极属性。典型性即如种种项目计划的普及化。

④规训社会由否定主导,其否定性制造出疯人和罪犯。而功绩社会则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⑤从规训社会向功绩社会的范式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延续性——即当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禁令的否定性起到阻塞的效果,妨碍了继续发展。肯定性的“能够”比否定性的“应当”更有效率。规训法则,即“应当”式律令,保障了生产程序,“能够”则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两者之间不存在断裂,反而展示了一贯性。

⑥功绩主体不受外在的统治机构控制,没有外力强迫他工作或剥削他,这是其有别于规训主体之处。

4、理解:韩炳哲关于多工作业(即注意力分散)状态的深度分析?(P21)

①社会来源——过度的积极性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

②现实来源——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要求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此反过来也影响注意力的结构。(如行政中过多考核要求)

③质疑——作为一种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多工作业,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多工作业不是人类新掌握的技能,以便适应现代晚期信息社会的需求。

④本质——代表了一种倒退。当动物身处野外捕猎区时,普遍存在多任务处理。这种注意力的管理技术是荒野求生的必备技能,动物不能专注、沉湎于眼前的对象,因为它必须同时注意背景环境。

⑤社会现实——最近的社会发展以及注意力的结构转变促使人类社会越来越类似于自然捕猎区。如职场霸凌泛滥成灾。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

⑥思考:做好人与做好事之论?情商与智商之争?当下社会注意力的分散(即定力欠缺)的原因——过度的诱惑还是过度的竞争?还是人性的固有缺陷?

5、理解:韩炳哲关于深度注意力(专注力)的阐释(P23)

①意义重大——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只有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

②现状——这种深度注意力却日益边缘化,让位于另一种注意力——超注意力。这种涣散的注意力体现为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并且,由于这种注意力不能容忍一丝无聊,因此它也绝不接受一种深度无聊,而这种深度无聊恰恰对于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瓦尔特˙本雅明的观点)

③忙碌本质——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事物。本雅明哀叹,由休息和时间构筑的梦之鸟的巢穴在现代社会日渐消失。没有了放松和休息,我们便失去了“倾听的能力”,也便不存在“倾听的群体”。他们同我们这个过度积极的社会是直接对立的。

④沉思的本质——只有沉思的专注力才能解读悬浮不定之物,隐蔽或飘忽即逝之物。只有停留在沉思之中,才能进入悠长、从容的状态。持久的形式和状态消除了一切过动症状。

⑤代表人物——保罗˙塞尚是沉思专注方面的大师,其能观看到事物的芬芳,将气味转化为视觉印象,这需要一种深度注意力,达到“去物化”或“去内化”。(查阅传记)

⑥专注力——只有深度专注力才能约束“飘忽不定的双眼”,由此产生一种“聚精会神”。如果缺少这种聚精会神,目光将迷乱地四处张望,无法呈现出任何事物。

⑦尼采之论——如果把一切悠闲沉思从人类生活中去除,那么人类将终结于一种致命的超积极性之中。由于缺少安宁,我们的文明将逐渐终结于一种新的野蛮状态。行动者,即那些永不安息的人如今大行其道,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因此,人们应当对人性做出必要的修正,在其中大量增加悠闲冥想的成分。

⑧思考: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群体,有行动者,就必有沉思者,两者之间利弊如何衡量?难点在于去极端化,而关键在于自控。那么,社会的责任又在何处?

6、理解:其介绍的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关于积极生活的倡导与阐释?把握其局限性。(P27)

①出发点——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阐释积极生活,以使它摆脱传统上低于沉思生活的地位,并展示其内在的丰富多样性。认为,在历史上,积极生活被不公正地贬低为焦虑不安、劳碌繁忙。重新界定了积极生活,其中行动被置于首要地位,信奉一种英雄式的行动主义。

②信奉行动——其赋予行动更多的英雄主义色彩,不再是信仰,而是行动产生了奇迹,以英雄主义行动创造奇迹,这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职责。行动获得了一种近乎宗教的维度。(即偏激倾向)

③现况分析——其看来,现代社会是劳动社会,人类被降格为劳作的动物,也因此丧失了产生英雄主义行动的一切可能。即认为,新时代起初是以前所未有的、英雄主义的姿态激发了人类的一切潜能,却终结于一片死寂的消极被动之中。现代人类被动地陷入一种去个性化的生命过程之中,思想被简化为大脑的计算功能,一切积极生活的形式,无论是生产抑或行动,都被降格到劳作的层面。(即被动性生存,行尸走肉类生存,而非创造性、享受型、主动地生活。)

④没有个性——认为,现代社会个体的生活“完全沉浸在由社群种属控制的生活洪流之中,而唯一主动的个人决定只能是放弃自我,舍弃自己的个性,以便 更好地履行功能。(即个人适应社会论泛化)

⑤生理活动——其认定,如果从宇宙中一个距离地球足够远的视角进行观察,那么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称不上行动,而只是生理活动。(即绝对扩大化)

⑥其对现代劳作动物的描述不完全符合如今能够观察到的现代功绩社会。即确定地说,现代晚期的劳作动物完全不同于动物,因为其是过度活跃、过度神经质的。

7、理解:其关于思想(思考、沉思)重要性的论述?(P34)

①在当下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中,思想受到的影响和伤害最小。尽管世界的未来取决于行动者的力量,而非思想,然而思想对于人类的未来不是无关紧要的。在积极生活的各项行动中,思想是最富有行动力的,超越了其余一切行动。

②阿伦特论述——那些富有思考经验的人,将很难不去赞同加图的名言:当他表面看来无所作为时最为活跃,当他独自一人时最不孤独。

③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呼吁读者远离“集会”和“熙攘的人群”,回归一种孤独的沉思生活。特别赞颂了沉思生活的意义:并非积极的生活,而是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类获得其应有的状态。

④正是由于丧失了沉思的能力,积极生活变得绝对化,从而导致现代积极社会的焦虑和歇斯底里症状。

⑤如何理解绝对化的积极状态——即表现为忙碌不堪、一切都匆匆忙忙,没有深度思考。如工作中的迎来送往、疲于应付,事事重视而又蜻蜓点水、时刻工作而没有重心与目标、特别在意他人的即时反应、以会议传达会议的形式主义、统计数据的即刻化等。

⑥新形势下的特别表现——如手机依赖症,看似积极阅纳资讯,实则陷入没有思考的假性积极之中。如招朋呼友,看似积极容入社会,特别是没有思考的兴趣爱好,看似积极且特正当,实则成为一种情感依赖而已。(此于吾及恒慎之)

8、理解:韩炳哲关于观看(观察思考习惯或观想力)的教育之阐释及自控力的社会困境分析?(P37-43)

①前提——即沉思的生活需要以一种特殊的观看方式为前提,这种观看方式则需通过教育习得。

②任务——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描述了人的三种任务,即人应当学会观看,学会思考,以及学会说话和书写。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高雅的文化”,学习观看意味使眼睛拥有沉思的专注力以及持久、从容的目光。

③隔绝的本能(即自控力)——人们应当学会,受到刺激不要立即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拥有阻止、隔绝的本能。否则,就会精神匮乏以及产生卑鄙的行经。

④刺激冲动——即无法拒绝刺激反应,立刻做出反应、回应每一个刺激冲动,这已经是一种疾病、一种倒退,也是疲劳、衰竭的征兆。目光不再臣服于外在的刺激,沉思生活将自主地控制它,这种否定性的、自主的行动比任何一种过度活跃都更加积极,过度活跃是精神衰竭的征兆。

⑤积极生活的辩证法——即一旦积极性加剧为过度活跃,它将转变为一种过度消极,在这种状态下,人类将毫无防御地回应一切冲动和刺激。由此而导致了新的束缚,而非自由。

⑥否定性的停顿(或犹豫)——如果缺少那种“隔绝的本能”,那么人类的生存便成为一种烦燥不安、过度活跃的反应和发泄活动。纯粹的积极性只会扩展已存在之物,而要真正转向他者,则需要否定性的停顿。而只有借助中断的否定性,行动主体才能够衡量全部可能性,纯粹的积极性则无法办到。要避免行动降格为劳作,犹豫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⑦现状描述——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中很少出现停顿,少有间隔和休息,为了提高效率,一切间歇都被取消了。行动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机械法则是愚蠢的。如:尽管电脑拥有庞大的计算功能,但却依然堪称愚笨,由于它缺少犹豫迟疑的能力。

⑧普遍性的注意力涣散——是当下社会的主要特征,因此无法提供愤怒所需的能量和专注。愤怒是一种能力,它能够中断一种状态,从而开始一个新的状态。如今,愤怒越来越让位于生气或不快,而这两者却没有能力引发决定性的改变。

⑨否定性消除的危险——社会逐渐增长的积极性还削弱了其他一些情感,例如恐惧和悲伤,这些情感以否定性为基础,即它们是消极的情感。伴随着世界变得普遍积极化,人类和社会也都转化为一部自我封闭的效能机器。可以说,超负荷劳作使效绩最大化,同时也消除了否定性。如果人类是一种否定性生物,那么世界的全面积极化将导致危险的后果。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正是否定性为存在赋予活力。(如引发对大自然环境无限制掠夺,前江华风力发电项目。)

⑩两种不同形式的能力分析——积极的能力是去做某事。消极的能力是不去做某事,如尼采所说,即为说“不”的能力,其有别于单纯的无能。如果一个人只拥有去做某事的能力,缺少不做某事的能力,那么他将陷入致命的过度活跃之中。如果一个人只有去思考的能力,那么思想将迷失在一系列无止境的对象中。

11过度活跃——是一种极度被动的行为方式,阻碍了一切自由的行动。它基于一种片面的、绝对化的积极力量。

12形象性谚语——火药桶性格、学会拒绝、无为而为、亢奋的人、单向度的人(纯粹单一的生活)、机械行动、打了鸡血一样、吃了兴奋剂、被绩效绑架、工作的奴隶感、自我剥削。

9、理解:韩炳哲关于“兴奋剂社会”和“神经增强剂社会”之观点?(P53)

①功绩社会作为积极的社会,逐渐发展成一种“兴奋剂社会”。(如教)。

②负面性的“大脑兴奋剂”被“神经增强剂”取代——兴奋剂导致了一种没有产生效能的效能,是被动而无奈的选择。而“神经增强剂”则是主动而积极的选择,即连一些严肃的科学家都声称,拒绝使用这种物质恰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一个外科医生通过该剂的帮助,能够更加专注地进行手术,从而减少失误,拯救更多的生命。(影响病态的亢奋精神状态)

③关键在于——需要建立公平机制,即保障所有人都有权使用神经增强剂。

④一旦兴奋剂被允许应用于体育竞赛,那么体育竞技将沦落为一场医药行业间的竞争。

⑤生命原本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如今也被简化成一种生命机能、生命效能。

⑥相应的负面后果——即功绩社会和积极社会必然导致一种过度疲劳和倦怠。这一精神状态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由于缺少否定性,因此过量的肯定性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疾病不是免疫反应,由于免疫机制需要以他者的否定性为前提。它更多地是由过量的肯定性所致。无节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将导致心灵的梗阻。

10、理解:韩炳哲关于功绩社会的倦怠感两种形式之论述,特别是针对汉德克的根本性倦怠之阐释?(P55)

①实质——功绩社会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的孤立和疏离。其恰如作者彼得˙汉德克在《试论倦怠》中所说的“分裂的倦怠感”,使人变得失去观看的能力,陷入沉默,只有自我占据着全部视野。

②不同形式——相对于导致沉默、盲目和分裂的倦怠,汉德克提出另一种引向对话、关注以及和解的倦怠,这是一种亲近世界的倦怠。即如无为而为,自我的弱化体现为世界的延展,其被称作“根本性倦怠”。

③根本性倦怠——在这种“根本性倦怠”基础上,汉德克列举了所有那些由于积极生活的极端化而消失的存在和共存形式。“根本性倦怠”绝非一种筋疲力尽的状态,不同于没有能力去做某事,其能够激发灵感,促使精神的出现。而倦怠的灵感在于无为,倦怠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闲适、一种放松的无力。(即如前论不做某事的能力)

④是一种“目光清澈的倦怠”——其提供了另一种注意力形式,一种悠长缓慢的关注,取代了那种短暂、仓促、过量的注意力。把这种深沉的疲倦提升为一种救赎方式、一种恢复青春的形式。(如禁止过频攀登珠峰、湘江十年禁渔等)

⑤区分目的——一种是劳作的、攫取的手;一种是游戏的手。在根本性倦怠中,事物不再只为自身存在,而是永远和他者共存。人类和事物相互联结,成为一种友善的并列关系。

⑥区别状态——过劳症式的疲倦是积极的,剥夺了我们做事的能力;是被动无奈的。而激发灵感的疲倦则是一种消极的倦怠,即无为。如犹太教的安息日原始含义是停止,是什么都不做的一天,其本质上是主动自控的。

⑦无为而治的悠闲社会(倦怠社会)描述——在疲惫者那悠长、缓慢的注视下,泰然任之取代了坚定执着。间歇作为一段漫不经心的时光是友善的。根本性的倦怠取消了孤立的主体,产生了一种无需亲缘关系的集体社群。这一社群唤起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节奏,一种团结的氛围,并导致了一种亲密的友邻关系。如圣灵降临教派启发了“无为”的生活方式,其同积极社会相对立。

⑧其理论与观点类似于: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教理念、梭罗《瓦尔登湖》、卡逊《寂静的春天》等。

11、理解:韩炳哲关于倦怠社会形成的社会根源分析?(P65-87)

①心理转化——即社会的变迁导致人类心理内部转化。现代晚期的功绩主体是一个肯定的主体,而过去的规训主体心理中占主导地位的否定、压抑和对违规的恐惧感。(即心理从否定性向肯定性转化)

②性质转变——即规训主体不是享乐主体,而是义务主体。而现代晚期的功绩主体不再臣服于任何义务。其信条不再是顺从、法规和履行义务,而是自由和自愿,其工作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乐趣,其并非遵从他人的指令行事,而是更多地听命于自己。其成了自身的雇主,从而摆脱了负面的、发号施令的他者。(即主体从义务性向享乐性转变)

③他者的缺席——将首先导致一种奖赏危机,奖赏作为一种认同机制,需要他者或第三方为前提条件。而沉浸于自我之中不会带来奖赏,只会导致痛苦,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界限的消失。

④自恋的主体——其并非不渴望终结,而是无法抵达终点,效绩强迫症促使他不断地提升效能。因此永远无法达到获得奖赏的休止点,其同自身竞争,永远生活在负罪感和匮乏感之中。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在这里合而为一。如腾格、坎贝尔合著《自恋时代》。

⑤社会心理疾病不同——歇斯底里症是规训社会的典型心理疾病,其以否定性的驱逐为前提。而当今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过劳症或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之中并不存在压抑和否定机制。其更多地指向过度的积极性,不是否定性,而是缺乏拒绝的能力;不是“不允许”,而是“能做任何事情”。精神分析学不适用于这些病症。

⑥社会后果——当今的功绩社会充满了自由观念和去管制化,大规模地解除了规训社会下的种种限制和禁令,其后果是彻底的去界限化和普遍的混乱无序。其与“施雷柏尔病例”显然不同。

⑦原因分析——当今的功绩主体患有抑郁症,其原因在于:过度紧张的、过量的、自恋式自我指涉,这种自我关注带有自我毁灭的性质,疲惫的、抑郁的功绩主体在不断地消毁自我,困在疯狂竞争之中。

⑧现代信息技术影响——即新媒体和信息交流技术也逐渐消除自我同他者的关联。数码世界缺少他者和反抗力量。

⑨过量的选择——即现代晚期的功绩主体拥有过量的选择,因此没有能力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结。其自我将大部分的力比多能量投注到自身之上。而社交网络中的“朋友”承担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升个体的自恋式自我感受。他们构成了一群鼓掌喝彩的观众,为自我提供关注,而自我则如同商品一样展示自身。(即自我封闭在虚拟等世界,没有也不在意“朋友”。)

⑩个体之间对抗——即对抗不存在于不同的群体、意识形态或阶级之间,而存在于个体之间,并激化成为一种绝对的竞争,陷入一种毁灭性的压力之中,必须不断超越自身。

11自我束缚——积极社会摆脱了一切来自他者的约束,却陷入毁灭性的自我束缚。精力枯竭、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都带有自我攻击的特征,即对自身施加暴力、剥削自我,生活在一种虚假的自由感之中。

12一体化——进行自我剥削,剥削者同时是受剥削者,也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主人和奴隶。

13生存绝对化——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人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认为:更多的资本能够创造更长久的生命。生命被简化成一种生物机能过程,简化的生命失去活力。

14重视健康的社会根源——由于社会的原子化和公共事业的退化,个体仅剩下自我的身体,因此要不惜代价地维护其健康。为了保持健康,赤裸的生命取消了一切目的论、一切企图。这种健康是自我指涉的,其内在是空洞的,一种无目的目的论。

15功绩社会中神圣人特点——无法被杀死,过度活跃,既不能死去,也毫无生气。

12、理解:韩炳哲关于节日的重要性阐释及倡导,结合分析当前社会现实?(P89-104)

①由于节日的存在,时间不再是一连串飘忽即逝、仓促的时刻。

②节日是不会消逝的时刻,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神圣时间。

③卡尔˙科雷尼描述节日的本质:——节日不是纯粹的人的劳作,不是通常的履行义务,从日常的角度出发,人们既无法理解也不会庆祝节日。必须有神性的参与,才能使平日里不可能之事变得可能。

④如今,我们生活在没有节日的时代,也因此失去了和神的联结,节日和仪式是通向神的渠道。

⑤应当意识到——如今由于工作、效率和生产变得绝对化,我们失去了一切节日和神圣时刻。工作时间变得极端化,它破坏了一切节日和庆典。

⑥放慢速度并不会使我们重新获得神圣时刻——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形式,把我们从飞转的停滞状态中解救出来。(即新的生活形式)

⑦节日和庆典都拥有宗教的源头。一日其被取消,便只剩下庸常的、转瞬即逝的时间,并且全部被用于工作。(当前的矛盾性——反宗教信仰与倡导传统节日的冲突)。

⑧节日是在一个瞬间内实现了一种提升的强烈生命体验。当下的生活越来越缺乏强度,健康的生命仅仅是存活,它是一种极端强化的生命形式。

⑨如今,尽管节日依然存在,然而却不再拥有其原本意义,仅仅是一次事件、一场热闹的活动,一切约束和关联都消失了。(即失去了敬畏心)

⑩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我们不断优化自身,直至死亡。以这种恐怖的方式,自我完善被理解为绩效的提升。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其伴随有一种自由的幻觉。(即不当绩效体现,不仅是针对外——公众,也针对内——自我)

11生存型社会——生命在现代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却产生了矛盾的结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死亡。在当今的生存型社会中,健康变得绝对化,也因此失去了美,成为一种歇斯底里的生存形式。(如节食达人)

12自由的人——人并非为工作而生,工作的人是不自由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人是那些无须顾虑生计,摆脱其束缚的人。即第一种把生命用于享受美的事物——诗人;第二种用于为城邦施行善举——政治家;第三种是沉思的生命——哲学家。以区别于那些仅仅以生存为目的的生命形式。

13如今,生命的强度逐渐弱化,生命转变成消费和社交——我们的确狂热地在社交网络上“生产自我”,我们加工自我,为了便于生产和加速信息交流,生命变成了商品,导致了仪式和庆典消失,商品的堆积和大众化填满了一切空白。

14思考:怎样辩证看待节日里的“神性”?《生活需要仪式感》、新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反宗教信仰与倡导传统节日是否相冲突?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当前重视健康的心态是否畸形?不当绩效现对人内在的影响?生命的强度(如《老人与海》)?

四、字、词、句

1、肯定性的暴力(现存体制的肥胖症)。(P8)

2、正是人际关系的匮乏导致了抑郁症,这种匮乏是日益碎片化、分裂化社会的典型症状。(P18)

3、即将大量出现的不是主权独立的超人,而是只会劳作的“末人”,这种新型的人类,毫无防御地陷入过度的积极性之中,没有任何独立性可言。即将健康奉为神明的人(尼采)。(P19)

4、抑郁的人是一种劳作动物——他在没有任何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完全自愿地剥削自我,他同时是施暴者和受害者。(P19)

5、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P21)

6、瓦尔特˙本雅明对于深度无聊的意义性描述——“梦之飞鸟,孵化经验之蛋”。无聊是一块“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P23)

7、病理学案例——梅尔维尔《巴托比》,被用作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阐释对象、劳作动物,其被指定的唯一工作是机械抄写,在这项任务中他没有任何自由空间,自主性在这里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是一位以“我宁愿不”来拒绝一切的诡异角色,“巴托比症”更恰当的用法是用来形容不再有新作问世的作家。(P47)

8、施雷柏尔病例——偏执型妄想症,是19世纪规训社会的典型案例。(P72)

9、重视健康的社会原因(另一种观点)——一种无目的目的论。(P87)

10、基督教圣格里高利关于追求一种积极生活和沉思生活之间的调和状态——人必须知道:一个好的人生追求,人从行动生命过渡到沉思的生命,随后灵魂再从沉思的生命回归至行动的生命,这种回归往往是有益的。内心燃起了沉思的火苗,能够使行动达到完美的境界。行动的生命必须将我们指引向沉思,沉思起源于我们内心所见之物,并召唤我们重新回归行动。(即实践       理论     实践的认识循环另类话语。(P107)

五、探索与应用

1、辨析:当下社会注意力的普遍性分散,其原因是过度的资讯诱惑?还是现实中必须的过度竞争?还是人性的必然缺陷?(P21)

2、辨析: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群体,有行动者,就必有沉思者,两者之间利弊如何衡量?难点在于去极端化,而关键在于自控。那么,社会的责任又在何处?人性在两者之间能否理性调和?而能调和者是否就超越人的生物本性?(P26)

3、理解:韩炳哲关于在现代晚期,人类的一切活动为什么都降格为劳作?为什么人类会变得如此紧张、忙碌?之论述。(P30)

①现代的信仰缺失——不仅针对上帝或彼岸,而且甚至包括现实本身。这种情况使人类生活变得极为短暂易逝。生活从未像现在这般飘忽即逝,不仅人类生活,甚至连世界本身也是短暂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长久持存。由于“存在”匮乏,引发了紧张情绪和烦躁不安。(如诸多人都感慨时光易逝,恍然一年,其在于大脑难得清闲,而根却在此。)

②赤裸状态——过去,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塔纳托斯技术能够平息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并带来一种永久持存的感受,如今也完全失效了。世界进入一种普遍的去叙事化进程,更加增强了人的飘忽即逝之感。而且,这种转变揭去了人类生活的遮蔽,使其呈现出赤裸的状态,即纯粹化。

③关注健康——即由于缺少叙事的塔纳托斯技术(宗教信仰),因此产生了一强制性要求——赤裸的生命必须保持健康。尼采早已预言,在上帝死后,健康便将成为一个新的上帝。如果人类的视域能够超越纯粹的生命界限,那么健康的价值也就不会如此绝对化。

④过度活跃——现代晚期的功绩社会把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降低为赤裸的生活,那么所有人都毫无例外地成了神圣人。正是在赤裸的、极为易逝的生活刺激下,人类变得过度活跃,以歇斯底里的状态投入工作和生产。

⑤自我剥削——在这一规训社会中,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劳动营里,但其特殊之处在于,一个人同时是囚犯和看守、受害者和施暴者。人类以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剥削。如抑郁症等。

⑥与囚犯之别——现代晚期的劳作动物身患种种精神疾病,也如同一名囚犯,仅有的区别在于,不同于囚犯,劳作动物的营养很好,其中不乏身材肥胖者。

综上,即:根源在于信仰缺失,表现出——飘忽即逝感、赤裸状态、关注健康、过度活跃、自我剥削,却又有别于囚犯。

⑦思考:信仰如此重要,为什么会出现缺失?

4、辨析:绝对化的积极状态与依赖症的关联、假性积极与工作能动的区别,如何辨识工作中的假性积极状态,如德、泗等。假性积极是一种神经依赖症状,而并非工作的能动良性状态,其工作绩效是难以有效提升的。典型:很多人感觉很累,忙个不停,却又不见成效,一个单位感觉到很紧张,但又没有功绩等。(P35)

5、辨析思考:怎样辩证看待节日里的“神性”?《生活需要仪式感》、新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反宗教信仰与倡导传统节日是否相冲突?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当前重视健康的心态是否畸形?不当绩效观时人内在的影响?生命的强度(如《老人与海》)?(P89-104)

(0)

相关推荐

  • 教育理论之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一.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二.职业倦怠 1.职业倦怠的内涵 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它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 ...

  • 克里斯蒂娃:女性无法被定义 / 翻译

    说明:这篇访谈最早发表于<泰凯尔>第59期,采访者是「精神分析与政治」这一女权组织.原题为La Femme, ce n'est jamais ça.有多个英译本,Elaine Marks ...

  • 值得收藏的100条感悟人生名言名句

    人生感悟,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对人生的一些感触和觉悟.个人感悟因不同生活经历和个人修养品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是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自身经历事事百态突然的看的清晰通透,因个人素养不同所 ...

  • 深度书评|消失的「三和大神」

    作者:Jay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Online 引 言 功绩社会一直正面而积极地鼓励着「打工人」从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而「打工世界」之外,有着一群做一天日结工.闲玩三天的青年,他们有的 ...

  • 外会很吵?机会来了

    有小伙伴说练习吐气时因为环境吵,所以注意力不能集中.不一样的环境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观察注意力起用方式的机会.观察一下吧,注意力不集到底是什么状态? 在一个很吵的环境里,注意力不能集中,什么叫&quo ...

  • 蓝江|重新发明爱:《爱欲的困扰》序

    重新发明爱 巴迪欧 在<爱欲的困扰>艺术中,韩炳哲看到爱是如何遭到威胁的--悠久的历史保障了爱具有非常强烈的意义.或许爱已经死亡--如论怎么说,爱已经病入膏肓.这就是本书的标题<爱欲 ...

  • 《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2021年1月整理)

    一 . 作者:[美]托马斯.布拉斯     译:赵萍萍 二.简论: 1.本书并非其名之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研究类书籍错觉,乃传记,即全面记述心理学大师米尔格拉姆的短暂一生. 2.本书之作者为研究米尔格 ...

  • 《下流社会》 (2021年3月整理)

    一.作者:[日]三浦展著     译:陆求实.戴铮 二.简论: 1.撰写目的--作者主要针对日本社会阶层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现状的冷峻分析,揭示中产阶级分崩离析之后,日本社会各阶层之间无法实现相互理解 ...

  • 《幸福的心理学》 (2021年4月整理)

    一.         作者:[美]戴维˙吕肯    译:黄敏儿等 二.简论: 1.本书作者吕肯教授以研究双生子驰名,而本书的主要意图,即是放弃其先前的观点--幸福具有很强的遗传根源,所以"努 ...

  • 整理下高瓴资本截止到2021年5月5日的持股

    数据的来源,来源于公开的市场信息,包含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年报,一季报的十大流通股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瓴资本持股的账户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下几个主要的: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从股权结构 ...

  • 2021年3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2021-04-12 16:00:15 初步统计,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9.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对实体经济发 ...

  • 【新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社会经济状况》报告(2021年1-4月)在今天发布!

    2021年5月26日,(杜尚别,夏冉译)据"阿维斯塔"的消息称,据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下属的统计局发表了2021年1月至4月的"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社会经济状况"报 ...

  • 2021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7.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8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 ...

  • 【新药进展】全球乙肝新药进展(更新至2021年6月,独家整理)

    编者按:为帮助大家更准确地获取全球乙肝新药最前沿信息,肝霖君结合Hepatitis B Foundation网站6月的乙肝新药更新以及查询各大药企官网更新的产品管线信息和相关网络资料做了系统地整理,并 ...

  • 【最新整理】EHS法律法规清单(更新至2021年3月),附:84万字《新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

    重要提醒 所有资料均有配套原版文件 扫描文末底部二维码入群可获取 点击链接: 企业主要负责人法律法规及主体责任培训 精品,2021集团公司新员工安全与环保培训 [提醒]本文资料下载会员搜索:ABC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