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最后的民间艺人

仰望最后的民间艺人

小时候,我们在乡间最佩服的,就是手艺人。

手艺人因为有一招鲜,赢得了乡下人普遍的羡慕与尊敬。在记忆里,他们吃香喝辣,走门串户,当地最美的姑娘也都嫁给了他们。他们的日子生活令人眼羡。

长大后,进了城市,才知道,手艺人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与城里人还差之远矣。特别是随着时代变迁,手艺人得以谋生的活计,渐渐被更先进的现代工具替代,乡间手艺也就渐渐失传了。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时,像许多新鲜事物一样,逐渐被我们遗忘。

我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谁会温暖地记得他们。直到,我们尊敬的长者,年过古稀的“王老”先生,会写这样的一本书。

“王老”,是与我们有幸在一起工作时,编辑部对他的敬称。王老原是《解放军报》编辑,退休后被聘请到《解放军总医院报》担任编辑工作。原来医院的小报,经他和军报的另一位老者许老润泽,报纸迸发出新的生命。虽是行业报纸,但也上呈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千千万万患者可以看到。经他们倾心伺弄,报纸所到之处,总是赞声一片,喝彩如潮。

王老性格耿直率真,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每天脸上挂着眯眯笑意,是个好老头。但相交日久,遇上人事,他也是那种宁折不弯、敢于较真、责任心强的好汉。退休之人,心情淡定,与事无争。若说爱好,也就平时迷恋乡野河湖垂钓,喜品几口正宗的北京二锅头而已。在院报十载有余,风来雨去,加班熬夜,从无怨言,笔下改稿万千,字里行间,真情意挚。编报之余,也为报纸偶配小诗,笔名“汪劳”。常有人问:“诗作如此之好,究竟何许人也?”即使问到他头上,他亦笑而不答。

有一天,忽然得知,王老写了一本书,一本关于他的出生地京郊房山一带“小人物”的书。我好奇以问,王老顺水推舟,让我作序。我诚惶诚恐,捧而读之,竟爱不释手。

如今中国人,有乡村而无乡愁。多少田园荒废,杂草丛生,乡间不再是诗情画意、锦绣文章。在多数人的记忆里,乡间是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年龄越长,乡音愈稀,诸多在外谋生活的人,记忆中却仍有乡间那种纯朴、纯真和纯情在飘荡。

乡间的艺人,至今仍坚守者,已无几矣。

王老笔下的这些人物,曾是我们的左右邻居,是我们的乡亲隔壁。他们既是一群普通人,也是一群小能人;他们既是一伙平头百姓,但也是一伙个性迥异、行为独特的另类。

他们曾活跃了乡间的物质生活。在他们之中,既有喝鸡鸭子的、有锔盆锔碗的、有钉马掌的、有走窑的、有当麦客的、有刨笤帚的,也有做裱糊匠的、送喜歌的、打棺材的、做裁缝的、打铁的、说书的、耍猴的,还有耍叉的、吹糖人的、刻手章的、作杆秤的、崩爆米花的、造酒的、搞砖雕的……他们普普通通,但过去却是乡间不可或缺的能人,乡里乡亲,三里五里,因为有了他们,乡间的正常生活得以顺利延续,乡间的日常秩序得以顺利开展。是他们,使乡间的土地更加肥沃,水草更加丰美。

他们丰富了乡间的文化生活。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行当,他们却见多识广,走到哪里,把传说带到哪里,把不同呈现到哪里。这些故事,有别人的也有他们自己的。特别是关于行当的每个细节,每道程序,作者相当熟悉,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这是功力所在。正因之如此,他们的行当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趣事和轶事,丰富了乡间孩子的梦想,充盈了女人们的梦境,搅动了男人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事,有着浓重的烟火气息。特别是他们经历了生活的沧桑,也得以比平常人有了更多宝贵的生活领悟, 他们身上那种不同的特质,让平静与世俗的乡间生活,好像一粒石子投入,让人们心头多了一些涟漪;又好像一粒火种,让孩子们心中多了一些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乡间孕育的文化种子。

他们还是一群承载了民间美德与大爱的人。行当处处有,但旧的行当慢慢在消失,新的行当也会应运而生。无论时代怎样演变,在这群人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中国人那种真、善、美的基因,传递着爱与德的火种。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行当不仅仅是记载了他们的风雨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阴晴圆缺与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透过字里行间,还记载着他们身上传递的中国乡间艺人那种普遍的特征——善良、勤劳、质朴,爱国、热情、无私。他们靠手艺吃饭,技术上总是精益求精,怕砸了饭碗;而对乡亲们,无论有钱没钱,他们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国家有难时,他们倾其所有;个人遭难时,他们听天由命,而又不折不挠,从头再来……

正是如此,这些乡间艺人才赋予了另外一种特征与生命力——行当虽已远去,品德却依然留存。他们的身影与声音在江湖上虽然逐渐模糊,他们留下的乡愁却还在滋润着我们的心扉,并且永远延续着不老的传说……而这些行当,却正是伟大首都北京城周边乡村才具有的民俗。

如今,这些区域已与国际化的都市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博大精深之京都文化的一部分。行当虽然变成了传说,精神上却有着经久的传奇。作者能将目光投到这样一群日渐被人遗忘者的身上,并且在点点温馨的回忆中写这样的一本书,其意不言而喻。而一个报业的老江湖,让一个年轻的楞头青来写序,斗胆之中,已学到了他骨子深处的善良,触摸到了历史深处的回声。我们这样一群已扎根于大都市里的人,在渐渐与故乡作别之时,重新品读这样一群人和他们行当的故事,好像身已踏上故乡的青石板,在敲窗的细雨之中,品味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令人倍感唏嘘,回味不已。故若初生牛犊,欣然应之,惶然写之。因为我们在欣赏这样一段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同时,也对作者具有这样普世与悲悯的情怀表达出由衷的敬意。

是为序。

(王老之书,将由燕山出版社出版,请喜欢的人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