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匱要略难学难精?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得失--兼论如何学习金匱要略

编辑整理   解英

前段时间讲解金匮要略,原以为凭自己对金匮要略多年的临床体会和经验,讲起来一定会易于反掌,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还是感觉到对金匮要略的大概轮廓认识不清,好多细节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好多不足。于是出现了我开了个头就讲不下去的现象,为此我重新学习了一轮金匮要略,对金匮要略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的体会。

近一个月来,我仔细地认真地学习了金匮要略全文,翻阅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同时也参考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统地认真学习,深入地体会,直到自己略微满意为止。

下面给大家讲解,希望呈现出大家比较满意的讲述。

学习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使我们眼前一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几乎把治平本伤寒论的错简都校正了,并且校正得非常贴切细密。如:“表有热,里有(无)寒”校正为“里有热,表无寒”;又如“渴者,宜五苓散”校正为“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使人阅后不得不佩服,佩服老一辈伤寒论学者的才华,研究细密,领会透彻,纠正勘误恰到好处,非伤寒大家不能为。又如:“痓”,在伤寒论中多次出现。“痓”古意恶也,“痉”强急也,显为伤寒论中用错。

特别是: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里面的腹胀大者,简直是云里雾里,让人难以理解。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得到了彻底纠正:【12.30】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则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弦者,为未解。使人看后几百年的疑惑,一朝顿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惊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不愧是一个伤寒论善本。

但凡太好了,就必然暴露出它的不足之处。在伤寒论中有当归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厥冷,脉细微欲绝,我们每依证用之,俱获神奇的良效,可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就不这样认为了。他以为脉细微欲绝,四肢厥冷,已到了非常危险之绝境,非附、姜、参不能救急,起死回生,来不的半点儿戏马虎,当机立断,非附、姜、参莫属,而且越快越好。他哪里知道,有一种素体强壮之人,天生的就平时脉细微欲绝,手足厥冷,吃嘛嘛香,干活一个顶俩,一挨枕头马上就睡,就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具有非凡的疗效,从而改变了他天生的这种体质,由此我们才知道伤寒论的伟大。

四逆散治气郁厥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也不敢承认。人一旦生了大气,就会四肢厥冷,有的甚至脸眼浮肿,厥逆的释义不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吗?对此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不能深入理解,只认同病陷入了三阴证的虚衰至极的厥冷,显系作者的中医功力与伤寒论的作者相差甚远。

又如,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者把凡是表证脉象多处改为脉浮紧,它处的脉浮紧,认为就是错简,脉紧则愈被认定错误,他哪里知道现实之中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平时也未感冒,脉却常呈现出浮紧来,按脉用药,一解表身体非垮掉不行。麻黄升麻汤,我记得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一位女教授,善用于临床厥冷有脓痰者,据说疗效非凡。还有续命汤治中风,现代认为是脑系细胞的缺血坏死疾病,方中无一味活血祛瘀药,许多临床大家很不认同此方,但验之临床,许多业忠于伤寒论医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常言说得好,没吃过梨子,不知道梨子什么味道。伤寒论是数代伤寒派学者,经过艰苦实践活动,日积月累所形成,也并不是张仲景自己一人所创造。我们要忠于现实,忠于临床。每当读伤寒论者加入了个人成份在其中时,对于精研伤寒论者,总能识破所加之成份,正缘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从实践中来的。

个人认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 (此处省略324字)。因此对于后世精研伤寒论者,也是一个最好的参研本。

换句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虽然是后世人的一个伪托本,但她更是一批忠于伤寒论的精研者,奉献给后世的丰硕杰作。

只有更高手,才能瞧出一些与仲景思想不能严丝合缝的端倪。我们为什么不讲......(此处省略15字)?就是因为这几个篇章所包含的东西不能和仲景的思想合轨合辙。


(0)

相关推荐

  •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3

    桂林本伤寒论12.18 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解释(阴证下利) 一开始是感冒的症状,然后脉越来越弱,拉肚子,拉到人被抽干停止. 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同样是补阳加补津液.但 ...

  • 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人参附子汤

    11.24]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少阴病刚开始,这个人因为肾阳不足,所以他的水气--背后的阳气转不上来,所以它的第一主症就是背 ...

  • 吴雄志教授 | 六经总纲与抓独总纲(附图)| 山海精舍

    ▇ 六经总纲 1.太阳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2.少阳 少阳之为病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13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13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 ...

  • 五运六气难学难精?精华就在这1000字里,快收藏吧!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难学难精,历代医家多有作歌诀以示教者,但目前尚未见到以"千字文"文体编写五运六气理论的论著,不免有所遗憾.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有<三字经><千字文& ...

  • 五运六气难学难精?精华就在这1000字里

    学习<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人一辈子的课题,唐宋以来的医家,没有一个不是从<内经>之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最后成为一代名医.形成一个流派的. 为什么?因为&l ...

  • 五运六气难学难精?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难学难精,历代医家多有作歌诀以示教者,但目前尚未见到以"千字文"文体编写五运六气理论的论著,不免有所遗憾.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有<三字经><千字文& ...

  • 中医为什么难学难入门?

    中医为什么难学难入门? 1.从深度层面来说,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八卦--"为基础的"道"哲学来构建整个理论体系.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无以把握中医的根. 2.从 ...

  • 学用系列|文言文难学难读?“读典籍”带来不一样的文言学习体验

    中小学文言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缺乏语境语感,对于古汉语的字词.语法的陌生与苦恼症结在于读得少,缺指导.那么有没有能够提供文白对照.提供即点即查.支持小伙伴共学探讨的文言文学习类的应用呢? App ...

  • 【张志远:从《金匱要略》中提炼出的三味汤治眩晕】

    三味汤治眩晕 白术补虚益气.健脾利水,大量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然非泻药. <金匮要略>泽泻汤与泽泻配伍医头目眩晕,驱逐水饮,其中泽泻为君.白术副之,旗鼓相当,宜于高血压症. 然白术量小 ...

  • 金匱要略治肝病的方子

    <金匮要略>在讲到上工治未病的时候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 ...

  •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 王东海 [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 ...

  • 经方难学难用?只因你还没掌握“四步法”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2016-10-08 15:24 历代名医都非常重视对"经方"的学习和运用,很多医家也留下了对学习.运用经方的经验和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看名医王辉武是如何学习和使用经方的. &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