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了这么一句话,让书法美的层次更加明晰
历史上对书法美的认识在各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记载的是从东汉时期就有了对书法的认知,只不过从那时开始,人们对文字、对书法的论述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并没有大篇幅的记录,只停留在书法的某一个层面上,如东汉时期人们对草书的看法只是“象”、“势”、“法”,这是崔瑗的《草书势》中的记载,到了魏晋时期,逐渐扩大到对字的形体及笔画的描述,如“骨”、“血”、“肉”、“势”等。
而在唐代,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则扩展到了精神层面之上,让书法之美赋予了更为深入的境界之上,并且书法家们结合字的形体之美,延伸到了其精神意义。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曾在所著的《书谱》中说了这么一句话:“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这句话让书法在精神层面上的美感更加赋能,也为书法创作提出了理论依据。
“真”,是指真书,这里专指楷书,“草”是指草书。意思是楷书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点画之上,“形质”是说形体、字形以及它的质感,楷书的点画是要有质感的。“使转”,多用于说草书在书写过程中的笔法,也是草书特有的一种笔法,而楷书当中的使转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楷书当中的使转则是在一点一画的笔法之中,例如转笔、翻笔、顿笔、挫笔等,只要把这些笔法做好了,使转才有意义,字的质感才能提升上来。
性情,多指人的性格、情感、情绪、兴致等等。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到“书道之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这里,包氏把书法之妙归咎于形质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与孙过庭的使转为性情是有一定联系的。由此可见,书法中的形质与使转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形质是由使转产生而来,而使转则会带来书法之美。
在草书中,字的点画则表现在性情上,而使转则是能表现出它的形质。从这个角度来说,草书所要传递的更多的是性情与情感,但人们在欣赏草书作品时,则往往还要注重它的形质问题,也就是说草书的使转问题,这是草书当中的核心概念。例如人们在字一个“氵”时,本来是三笔就能完成的,而在草书当中则是一个点和一个竖提钩就写完了,这时,它的性情就在于这两笔之上,一小一大,一重一轻,一长一短等等,都能使人的性情表达出来,但这还不够,仍需要草书的形质,即使转问题,包括笔势、提钩等笔法,如此一来才能看出书写者的真实水平。
书法美的问题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问题,不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除了形质和性情以外,更多地是要用娴熟的技法与个人的综合修养来实现。形质的问题是属于技法层面的,如果一个人不去临摹古人作品,没有培养熟练的书写水平与能力,就谈不上形质。而性情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它是人的情感、情操、素养、认知、阅历等综合因素的,因此,作为书法家们还应当把对文化的修养、个人素养等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只有把技法和综合素养水平提升上来,才能创作出更有美感的书法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