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奶奶的故事(3)——环境影响迷上中医

奶奶经常跟爸爸和妈妈,还有家人说:“吃亏是福,记住,多行善事不会吃亏,多行恶事必无好报。人都很聪明,这次你让了他,他会记得你,就算不回报又能怎样呢?你不但什么也没少,还多了一份实在。就算是在钱上物上吃了亏,那也是福份。钱物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不是放在口头上的,要落实,要当作做人的准星。你们只要看一看,在社会上那些吃了大亏的,往往都是一些喜欢贪占小便宜的人,这叫做占小便宜吃大亏,骗子总是爱骗这些人。”

奶奶不单是说说,她用她的行为教育了我们全家和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爷爷说五九年闹饥荒,奶奶当时正跟随医疗队下乡,到河南省信阳地区的光山县,奶奶同情当地挨饿的人,宁可自己饿死也要救当地的老乡。奶奶总是向家里写信,让爷爷把口粮省下来去救人。爷爷也是这么做了,家中每天由三餐改为两餐,早餐改为吃粥,中午吃饭限量,每人一碗,还是小碗。

奶奶一岁多的时候,老曾家在正街迎南的地方开有一家很大的中药房——曾氏调养堂,药房的门头上写着大大的“乐善好施方为本”的横幅,左边门框上写着上联“药济苍生替天行善”,右边写着下联“医为仁举代地救人”。药房里请了当地顶级的郎中,药房只用于行善救人,从不考虑赚钱。奶奶从小跟药房里的先生们很熟,也不知从哪儿来的灵性,奶奶从小就喜欢上了中药,听说三岁的时候就能认识几百种药,8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很多中药的药性,对于普通的小病,奶奶也能为人开方取药,而且很多也是药到病除。在当时,人人称奇,奶奶因此在当地有小仙女的美称。

药房里有一个老先生,家中有八个儿子,就是想要一个女儿,但一直没能随愿,就把奶奶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地看待,奶奶的学名“曾紫云”听说就是这位先生给取的,先生解释说“紫气东来,云蒸霞尉,乃仙女下凡也,你就是个小仙女呀。必将大福大贵”。

先生见奶奶长得灵秀,聪明,可爱,就时不时地跟奶奶说一说中药的药性、用途、如何组方配伍、有何禁忌、药效如何。到奶奶十二岁远离家庭出外求学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医师”了,只是那时,她还没有机会施展她的中医才华。

走时,先生将自己大半生用过的中医中药书,都给了奶奶做为送行的礼物。这些书,奶奶一直视若珍宝一样地带在身边,不离不弃,据说出国留学走到哪儿还带着,经常研读。这些医书上,用毛笔记有很多老先生行医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成了奶奶的宝贵财富。

最让奶奶难忘的是,在她八岁那年,她的家乡发生了一场大的瘟疫,死的全是十五岁以下的小儿,药房里调集了所有的力量用于救难,免费给人治疗。小小年纪的她,也参加了这次的救难,在药房里帮忙拿药、取药、熬药。那时,人人都夸她是一个小大人,实在太懂事了。一个多月过去,瘟疫过去了,奶奶也“长大”了很多,她开始懂事了,她开始明白,药和医生都是救人性命、解人痛苦的,这个观念一直牢牢地扎根于奶奶的心中。

在奶奶看来,医生和教书的先生不能考虑赚钱,一考虑赚钱他就当不好一个医生,也当不好一个好的教书先生,所以这两样,国家一定要出钱养起来,免费提供给国民。

  一九三八年,奶奶来到了花花世界大上海,进了当地的教会女子学校,还认识了当时最出名的一些名流作家,读他们写的书,并且参加了很多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从此,奶奶开始走上了一个现代女性的成长道路,但奶奶的骨子里可能一直还是一个传统的女性。

我曾偷偷看过奶奶年经时写的日记,里面就有很多很多对中药中医的体会见解。一本发黄的《黄帝内经》被奶奶翻得破乱不堪,上面记满了奶奶的读书心得。我就记得奶奶对牛皮癣、湿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就非常地精到:“牛皮癣、红湿点疹(湿疹)、手脚硬皮病(神经性皮炎)为医之畏途,吾以为此三病其根皆为寒湿二毒之害也。寒于内而热于血,血热则生风,风生则皮燥,燥则生疮,风则生痒,其病绵长,其苦难言,吾将攻而克之,以解人之大苦。往之治也,凉血热只治表也,未解病之根也,根为脏寒,脏寒则致血热,治宜排掉脏之大寒,大寒之毒在血则热,在肤则燥,脏寒去之,血热肤燥皆解,风亦自息,此病不再复也。治宜以针灸去脏中寒,以蒜灸拨罐引毒出表而解之,寒去毒亦解,病可彻愈。”

在她的另一则日记里她在分析病因病情时,又写道“牛皮癣、手足硬皮癣,病因偏于寒,而红点疹(病因)则偏于湿,因之牛皮癣秋则发,冬则尤甚;红点疹初夏则发,梅雨季节尤甚,盖因冬寒夏湿也。”这些见解为她日后攻克这些疑难顽症打下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寒则灸之,毒则拔之,毒尽寒去,病自愈也。湿则燥之,可用大燥之物花椒泡醋解红点湿疹,亦可用大热之物香樟树枝叶煎水洗也,或用樟脑配醋涂擦或亦可解,或少量泡服花椒水,必可攻之。此二病一为寒,寒未去而病不竭;一为湿,湿未去而年年发。吾有志于解人痛难,攻克此二顽,若有机会定验我之组方。”

“为何牛皮癣之人吃牛肉、辛辣之发物可致加重?皆为寒毒从脏中表出也,寒毒入经络而在皮肤,病重也。其实病未见重,表象也。”在奶奶的笔记里,像这样的思考和心得处处可见,点点滴滴。奶奶对于治疗疾病,可说是兴趣特别浓厚,几至痴迷。

(转载文章,侵权告删;未经验证,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