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保和殿
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外朝宫殿中的主要建筑,它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金銮宝殿”。保和殿位于太和殿、中和殿之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更名“保和殿”。作为前朝三大殿的最后一座宫殿,保和殿依然延续着前朝庄严肃穆的主题基调,但在严肃之余又别有意趣。
保和殿外景
保和殿之名来源于源于《易经》,为保持和谐,长治久安之意。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屋顶为标准的重檐歇山顶(规制比太和殿低),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只脊兽。保和殿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前檐金柱减去六根,殿内前半部分没有柱子遮挡,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由于保和殿前半部分有着宽敞的空间,到了清朝,这里便成为最适合举行较大规模活动的“宴会厅”。“国家威德远被,大漠南北诸藩部无不尽隶版图。每年终,诸藩王贝勒更番入朝,以尽执瑞之礼。上于除夕日宴于保和殿,一二品武臣咸侍座。”(昭槤《啸亭续录》卷一)皇帝的宴请,要体现一国之君的慷慨仁慈,必然会以高规格的礼仪来招待。保和殿宴会结束后,清帝一般还会还会赏赐大臣,赏赐过的东西包括石榴、柑橘等水果和羊肉等肉类,甚至还有貂毛、貂裘等衣物。
保和殿内景
除了年节宴请外藩大臣之外,保和殿还会举行一些其他类型的宴会,如公主下嫁,派将出征等。公主下嫁的礼仪与年节宴请相似,宴请的宾客则为三品以上大臣,额驸和额驸的父亲,以及家族中在朝为官的人。派将出征的宴会则与前两种宴会不同,明显多了几分庄严与肃穆。康熙二年(1663),湖广提督董学礼要带兵到四川、湖南围剿南明余部。康熙皇帝便在保和殿设宴为他践行,宴会上还赐他御弓、宝刀、良马,以护卫将士出征,期许他们胜利班师。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保和殿殿试场景
在清代,使保和殿更为出名的则是它曾经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等级考试——殿试的考场。清初的殿试是在天安门外举行,顺治十五年(1658)改在太和殿前丹墀,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才将保和殿确定为殿试的考场并延续百余年。“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临轩发策。新贡士们(会试上榜者)袍服冠靴,按照会试的名次,单名东、双名西排列在大殿两侧,和王公大臣们一起迎接皇帝驾临。而后皇帝升殿,作乐鸣鞭,众人行三跪九叩礼,之后礼部官员散发题纸贡士们跪受。后来皇帝不来了,大家也乐得把这一繁文缛节免了。考生进保和殿自己找位置坐,先进去的占据前排,后排昏暗难以辩字,后到者多迁到殿前廊下,万一遇到风雨就堪虞了。殿前有茶水供应,但是干粮要自备。”(潘剑冰《疯狂的科举》)
清代的保和殿见证了清帝宴请外藩的觥筹交错,也见证了殿试考生们的奋笔疾书。时光荏苒,本文中书写的点点滴滴转瞬间都成了前朝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