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扶阳 | 经方扶阳的五脏观
心主神志,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代表人体的认知功能。人体的感觉器官欲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感觉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属于神明的范围。意是指人的自我感觉。心的感知功能,又以心主血脉的功能为物质基础,心主血脉即指主机体的循环系统,此部分功能在经方扶阳派又属于太阳和少阳二经,即表的功能。故太阳病亡阳,则出现“心惊狂,卧床不安”或“火逆下之,烧针令烦躁者”。太阳蓄血,则出现“如狂,发狂”等神志异常的表现。少阴病循环功能低下,则在脉微细的同时出现“待欲寐“的神志改变。
肝,代表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机能。中医讲肝为”罢极之本“”肝主疏泄“。”罢极“为力大而耐劳之意。人体之劳,主要就是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如前所述,感知刺激属于心脏的感知功能,但要持续准确地对刺激做出反应,则需要机体有足够的能量,故说肝脏代表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机能。肝主疏泄,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这一反应机能,并从正常疏泄、疏泄过度及疏泄不及三方面,代表了反应正常、反应过度和反应不及的不同情况。
心的感知功能和肝的反应功能,构成了一个反射弧。但这一反向弧不仅仅局限于神经调节,肌筋膜调节、免疫调节等多种调节体系均需依赖于”心“的感知功能和”肝“的反应功能。
在经主扶阳派的思想体系中,肝的反应功能,归属于三阴三阳病中阳气的机能,阳气不足,则必然反应能力低下,或处于虚性亢奋状态,就可通过不同的扶阳手段,恢复肝的反应功能,从而治愈疾病。
肺,代表机体对各项机能兴奋性的调节作用,中医讲”肺主治节“,治节即为治理和调节。经方扶阳派认为,人体之机能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即兴奋和抑制,前者属阳,后者属阴。阳气充足,则张弛有度,兴奋和抑制平衡。阳气不足,则会有虚性亢奋的表现,反过来容易耗散阳气。肺调节作用,可确保生理机能不至于过度虚耗阳气,也是肝的反应功能保持适中的重要保障。这也是五行学说中的”金能平木“的内涵所在。
人体机能兴奋与抑制,从植物神经调节角度来说,主要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平衡有关。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应对外界刺激威胁,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循环和运动机能亢进,消化机能减退,糖原分解增加,机体总的状态为以耗能为主的兴奋状态。副交感神经兴奋主要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表现为胃肠蠕动、分泌、糖原贮存的增加,呼吸、循环机能降低,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总的状态为抑制状态,有助于储能。此外,不存在外界威胁时生殖机能兴奋便于种族繁衍。肺的调节功能,从植物神经平衡的角度,主要在于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从而抑制机体的虚性亢奋,以便积累能量。
在六经辩证中:肺之调节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阳明气分证、太阳病心阴虚证、少阳病阳浮证、厥阴病虚性亢奋证、少阴病热化证等。
肾,代表机体的能量储备功能,中医讲”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均是机体处于储备状态时的表现。人体机能分为三类,维持个体生存的生理机能最为基础,当机体能量不足时,就会暂时抑制社会功能和生殖功能,首先满足生存的基本机能需要,维持个体的生存。此时该个体就会表现为社会欲望和性欲望低下的抑郁状态,全部能量首先满足生存的基本功能。若能量满足基本生存功能后还有剩余,则进一步满足社会功能,维持群体的生存,这部分人看似健康,但性功能减退。若满足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能量还有剩余,但性功能减退。若满足存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能量还有剩余,则会进一步满足种族繁衍的需要,即性的需要。人体能量储备的多少及满足功能层次的深浅,就属于肾的功能。肺为虚性亢奋的抑制,从而增强机体能量的储备,就是传统中医”金水相生“的实质内涵。
在经方体系中,肾储备能量的功能体现在对虚劳的治疗中,往往是通过抑制虚性亢奋,减少能量消耗实现,从而实现”补肾“的目的。
脾,代表机体整个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中医讲”脾主运化“。脾胃为中焦,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传输、代谢、排泄均属于脾胃的功能。其本身既代表了全身细胞功能的兴奋程度,又是全身其他细胞的物质能量来源,故为后天之本。
在经文体系中,强调”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人体新陈代谢机能若是衰退状态,则属于太阴病,若处于亢进状态,则属于阳明病。太阴为全身细胞功能的低下,阳明为代谢产物堆积形成的刺激。二者虽然在功能状态上呈相反表现,但在功能本身上,却相辅相成,细胞本身功能的衰退,又会导致病理产物更加难以排出,所以有时会出现太阴、阳明同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