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的韧性来源于这些“秘密”

作者:施南 (财鲸读书会理事)

最近有人在说“韧性”这个词语,我觉得用来形容广州经济似乎很恰当。

何为“韧性”?当然是在复杂的局面下的坚韧与前行。

1 两个数据佐证广州“逆袭”

在一些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广州的写字楼空置率却在一季度创出历史新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做生意的人多了,大家在抢租办公室,这对城市经济当然是好事儿。

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日前发布了《2019年一季度广州甲级写字楼市场报告》及《2019年一季度广州零售市场报告》,对今年第一季度甲级写字楼及零售市场概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市场走向进行预判。

2019年第一季度,广州甲级写字楼市场无新增供应项目,全市存量维持在485.9万平方米。得益于琶洲商务区超强的吸纳量,全市空置率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至4.1%,创下历史新低。

这个报告里提醒:琶洲商务区强势吸纳8万平方米,领跑全市成吸纳冠军。

“空置率的历史新低“可能有供应量的影响,那么我们必须拿另一个数据来佐证,那就是GDP。

一季度,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7.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在四个一线城市里面,广州一季度的GDP仅仅比深圳低0.1%,位居第二。

那么,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变化与数据?

2 韧性与民营企业有关

广州经济的韧性,与广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向上有密切关联。

2019年一季度,广州新登记私营企业6.5万户,占新增市场主体70.4%,同比增长38.1%。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2108.54亿元,占全市GDP的38.3%,同比增长7.8%,增速比全市GDP增速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广州民营经济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下居然在快速增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增长不是来自于炒房或者是房地产,广州的民营企业家们在工业领域、实体经济方面呈现突飞猛进的趋势: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5%,比上年同期快24.7个百分点;民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8.2%。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1.4%。

广州人素有“淡定”的调性,素有“务实”的品格,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确定性较大的收益,他们很少去“搏一把”,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广州民营企业家采取了如此步调一致的行动呢?

今年一季度, 广州实有登记私营企业97.7万户,同比增长29.2%,占市场主体的46.3%,注册资本(金)86800亿元,同比增长126.2%。

3  广州营商性价比高

广州的经济韧性越来越强,没有秘密。

第一,营商的性价比高。

广州的房价没有北上深那么高,而且教育、医疗、文化氛围、空气质量、宜居的综合指数居于前列,这让它在一线城市中其实居于非常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位置。加之北京、上海又在实质上采取了控制人口总量的政策,广深更是成为国内企业家创业者不可多得的资源聚集的优选之地。

所以,近年来,广州一直居于人口净流入排行榜的第二名。

广州的传统商贸服务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在以往的观念中,这似乎是不上档次,完全应该抛弃的行业,但是广州采取了更市场化更宽容的态度,结果一批市场意识强、经营理念先进的公司活了下来,它们同样提供了相当的就业机会和税收,而且实现了迭代,跃升为更为高级、更为数据化、更具科技感的服务业。广州由此从传统贸易城市升级为国际贸易中心,成为国际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枢纽,被商界人士评价为中国发展供应链产业的最佳区域。

这是商业的选择,而广州商人的选择从来都是讲究性价比的。

广州一直在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产的事情,如今这一努力方向得到了现实和数据的验证。在相对复杂的局面下,当互联网金融的潮水退去,广州反而凸显了自己的优势,这也是广州写字楼空置率创历史新低的一个原因。

脚踏实地,务实不务虚,广州人性格很慢热,但是赚钱做事的劲头绝对是世界一流。

4  综合性红利开始发酵

广州的经济韧性越来越强的第二个原因是:城市的综合性红利开始发酵。

何为综合性红利?体现在三个方面:

交通发展在实现大跨越,以地铁为例:

广州的地铁里程在全国排第三,为473公里,每日每公里客运量达到1.89万人,高于北京、上海比深圳少700人,比杭州多4500人。广州还在努力拓展更多地铁路线,几天前,广州地铁21号线全线轨道贯通,计划年底建成开通。

广州正规划6条市域高速轨道,近650公里,定位介乎城市地铁和城际轨道之间,构建“地铁(含市域高速轨道)+湾区铁路(含城际)+国铁”的轨道模式。6条线路包括已动工的18、22号线、28号线(东西快线)、知南线、机场联络线和广从线。

这种交通发展的大跨越将实现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极大流通和加速,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意味着动力加速。

尤为关键的是,南沙今年推进总投资5770亿元包括港口、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市政基础设施、电力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南沙围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已见雏形。

公共服务方面的质量提升极快。

广州的公共服务其实一直以来都在稳步提升,这些年来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有突飞猛进的势头。广州开发区的“黄金十条”、“美玉十条”等诸多政策引来长三角城市的观摩学习,上门为企业服务在开发区也不是新鲜事。

整个广州的公共服务体系中,“服务”的理念已经深入骨髓中,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纷纷落户广州的原因。

比如, 为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分担企业融资风险,广州先后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总规模200亿元的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纾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改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环境,并搭建常态化银企对接平台,促成12家银行为重点民营企业提供3400亿元授信支持。

在税金方面,今年一季度,广州全市国内税收收入1231.68亿元,同比增长3.9%。而在其中,民营经济税金479.39亿元,同比下降14.4%,其中,私营企业税金173.22亿元,同比增长11.7%,个体工商户税金38.59亿元,同比下降80.5%。

广州人不善于忽悠,不善于说大话,只知道去做事,这也是城市的基因决定的,但是数据会说话:

2018年,广州新注册企业28万家,增长36.5%,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142家,增长91.5%;吸收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大型外资项目347个,增长3.4倍,涉及合同外资226.3亿美元,增长1.4倍。

多区在科技发展方面全力冲刺

以前,我们说广州的科技力量,似乎只有出过丁磊和李学凌的天河区可以拿出来说。如今,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广州高新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实力之强大已经让人刮目相看:2018年,广州高新区跻身科技部10大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广州开发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考评高居第2,科技创新排名第1,科技企业突破2万家,高企超过2千家,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2万件,高新技术企业211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4000亿元,技改项目投资超100亿元,同比增长56.2%,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60多名。

今年一季度,黄埔区实现生产总值(GDP)815.45亿元,增长7.7%,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全年提升0.7个、0.1个百分点。

南沙区的创新型产业正加快集聚。2018年,南沙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2%(累计475家),R&D占比首次突破3%。

海珠区制定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已在5月13日经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原则通过,未来将主打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两大产业,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海珠区这块实验田的基础是什么?看看《南方都市报》和《南方日报》的报道:

2015年以来,琶洲试验区(西区)已引入腾讯、阿里巴巴、国美、唯品会、小米、复星、科大讯飞、TCL、树根互联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计划总投资725亿元,建设21个重点项目。

腾讯、阿里、复星、国美、小米、YY(欢聚时代)、唯品会、树根互联等20家知名企业入驻后,也逐步导入旗下“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研发等相关产业,计划投资总额超700亿元。这些龙头企业在建设总部大楼的同时,已注册99个项目及业务运营公司,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42亿元,同比增长9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12亿元,超出2018年全年计划投资额85%。

龙头企业集聚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也加速显现,琶洲试验区每年新增加市场主体2000-3000家。截至2019年4月30日,琶洲地区已有市场主体1万多户,其中企业9500多户,占比达83.4%。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创新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到2025年,预计琶洲西区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0亿元、新增就业人口超10万人。

广州本来就具有综合性枢纽城市的多种优势,如今在多种红利的推升下,经济自然会更有韧性,这也与城市的一贯风格吻合:大家集体冲高的时候,广州可能不是第一名,但是当情况出现复杂变化时,广州是整个大盘中最稳健、最让人放心而且通常会有超常发挥的种子选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