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神 中医话神补养生之道
众所周知,养生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也是补。还有一补:神补,最难补,也是最不能少的补。养神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神补是调节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健康管理方法;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部分,缺一都是不健康的,所以神补非常重要,这就是心理、心态、思想需要自身的呵护和补给精神食粮了。
神补以养神为主,调节自身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平常心度世界。多读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有健康向上的心理、心态,听些轻音乐调节心情,爱祖国,爱家庭,尊老爱幼,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等,这些都是当代神补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心态,心理自然健康,自然远离压抑、抑郁了,自然身心健康,工作愉快。
《黄帝内经》指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个“阴气”是指五脏的精气,五脏的精气平静、安静就可以藏神。如果它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憺淡虚无”,主要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认为养生之道首先在于养神。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提出“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志平”等以静养神的思想和方法。他还认为“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主张制窍以静神气。
三国时期的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静神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达到静神养生。
金代对前人的以静养神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医学家刘完素认为:“精神贵乎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静养神。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求静养神。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他所提出的静神,为神用不过,而非神静不用。
明代医学家万全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以此养生则殃。”并针对妄动而提出的“慎动”。所谓“心劳”,指用之太过。
【案例】
一位退休干部,患有心脏病。他天生敏感,好激动。因为他知道患心脏病,情绪不能激动,气定神闲最重要。所以,无论家内家外,事无巨细,他什么都不管。来了电话也不接,可以接也不接———因为怕激动。每天躺在沙发上,号脉摸着左胸,日日监测自己的病情。表面看来,他拒绝了一切纷扰,但他那颗心,却从未安闲下来。躺下来就要胡思乱想———心理负担很重。
补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神补的特性是不追求、不执着。
此话怎样理解?
因为神补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静。而人的思维如同摔碎的体温表———越安静时越像体温表内碎乱的水银粒四处滚散。因此,不刻意追求安静,反倒比刻意追求还易安静下来。
做了助人为乐的事儿以后的大快慰,是最好的神补。这正是为何“自古名医多长寿”的佐论。
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儿都“舍我其谁”非要插一杠子显显能的人,很难达到神补的境界。
你如果在乎健康、在乎养生,那你就应该知道从中“取”什么,“舍”什么了。
神补是调节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健康管理方法,神补非常重要,我们的心理、心态、思想需要自身的呵护和补给精神食粮,希望大家重视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