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镇因御赐金匾的寺庙而得名,镇上还有一座诗意的“映月桥”
天王寺是地名,是句容南部的一个千年古镇。得名于历史悠久、御赐金匾的宝刹天王寺,此后村落发展成了集镇,成了乡镇驻地,镇也以“天王寺”得名,沿用至今,如今只成了天王镇的地名。老一代人见面仍然会说,你是天王寺的吧?
牌楼上“天王寺市场”五个大字是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词。牌楼下是通往老街的入口,从牌楼进去一直走到底,左手拐弯有一座古桥,其它基本上没有什么古迹了。
天王寺初名丰乐寺,由唐代著名高僧,世称“牛头法融禅师”创建。建于茅山之南,后迁至浮山。唐中和时期又迁到后来的天王寺所在地,即现天王镇粮管所大院内。但原建筑皆无,有善信欲发心重建,但现址大多被天王镇粮管所占用。
寺庙建得金碧辉煌,寺内供奉着伽蓝神。伽蓝神大显神通,金陵周围方圆百里,遇水旱之灾或有疾病,来寺祈祷,似有响声就有应声一般,非常灵验。一时间,丰乐寺名声大振。朝廷认为伽蓝神就是昆沙门天王,乃敕赐“天王寺”匾额。因此丰乐寺改名为天王寺。
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皇上诏令:“天下所有寺庙,凡是没有匾额的全部撤毁。”近处承仙乡、通德乡、政仁乡的九座寺庙毁掉了八座;惟有天王寺因有匾额而得以幸存。
太平天国战乱中天王寺大庙遭到损毁,逐渐荒废。日军侵华时期,部分建筑又遭日军焚烧。解放后寺庙尚存,20世纪60年代完全拆除,改作粮库。如今,寺庙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唯留下一年一度的庙会——三月初六,仍在演绎着往日的繁荣昌盛。
历史上此地处于去常州、杭州、南京、安徽等地的最重要的官道上,是四境交往的商贸集散中心。因而天王寺庙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街市,商铺林立,延伸过映月桥。
这条街算不上古朴,在老街里行走,只能在仅有的一些老建筑中寻找拾掇着构成它的元素:青石板、石灰壁、木雕窗......述说着历史,演绎着故事。
在天王街中心,有条横穿而过的秦淮河支流,当地称天王大河。天王街坐落在河两侧,河北边叫东街,河南边叫西街,在东西街中间的转弯处,河上有座映月桥,连接着东西街道。
映月桥,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连接着天王老街南北两向,迄今142年,“映月桥”并非戏称,而名副其实。
映月桥是一座单孔拱桥,为光绪四年(1878年)乡人赵燮堂等捐修,此桥选址巧妙,每当月亮东升以后,人站在桥西河边,可看到月亮的倒影映在桥中心的水面上;每月的农历十五,如天气晴朗,月如银盘,水似明镜,故名映月桥。2008年,映月桥被句容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中期以后,南乡商帮崛起,积德行善已成为富裕大家族的家规,绅商世家礼佛成风。此地又处于去常州、杭州、南京、安徽等地的最重要的官道上,是四境交往的商贸集散中心。因而天王寺庙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街市,商铺林立,延伸过映月桥。
一条不起眼的老街,如今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的老街已没有了曾经热闹的喧嚣,也没有了那些南来北往的商客,只剩下映月桥的青石板和桥头的一棵上百年的古树,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老街的过往。
当年众所周知的电影《上甘岭》中的肖指导员——肖德龙,就出于天王。
映月桥北侧有两条巷子,当地人叫“裤子裆”。映月桥是裤腰,北面的两条街道是两条裤腿,中间的三岔口街段因形似裤子就被叫为了“裤子裆”。那时候,千年古镇天王街,虽坐落在山乡,却盛名远扬,上海人早知天王寺,而南京人乐道裤子裆。
这条述说着历史的老街,留下了岁月变迁的痕迹,也许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也许明天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