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
渭城:地名,汉改秦咸阳县为新城县,不久又改为渭城县。
浥:滋润、润泽。
解读:
此诗一作《送元二使安西》,另有一个版本,其词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诗人极其有名的送别之作,通过对饯别场景的的描绘,表现友人的深厚情谊,以至于到今天“渭城”“阳关”成了骊歌的代称。
在唐代的都城长安,东有灞桥,西有渭桥,凡送东行客的总是送到灞桥,送西行客总是渭桥。一场春雨刚刚下过,西去的驿道不再尘土飞扬,客舍四周杨柳依依,刚发出的绿芽格外清翠,映照着客舍砖瓦也是青青之象,但此情此景却深藏着别离之象。朋友就要离开了,心情自然不好,然而客舍青青、朝雨轻尘这些轻柔明快的景象,使得诗人在感伤之余,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浥”说明朝雨恰到好处。
后两句诗人殷勤劝酒,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奠定了感伤的基调,表达了含蓄隽永、意韵深长。离别在即,诗人与朋友的心情十分复杂,便纵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劝酒成了最好的交流方式。觥筹交错间,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西出阳关无故人”,充分表现出依依惜别之情。“阳关”地处西部边陲,与“玉门关”同为出边塞的必经之地。友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这些行为在当时都是令人神往的壮举,诗人殷勤劝酒,并不是为友人出使安西感到难过,这也是盛唐时代知识分子自信的表现,只是想到友人即将离开,山川异域,风俗有别,且涉足杳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内心充满了担忧,同时出了阳关无故人,道出了与朋友感情弥足珍贵。
这首诗极高明之处就是诗人抓住人人熟悉的眼前景,人人想说的唇边话,以最短的篇幅,最丰富的内容,最典型的语言,道出了人人共有的心中情,无论是造语,还是命意,都显示出极大的张力和弹力,得到古往今来送行之人、远行之人的强烈共鸣,因而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