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的“沥粉贴金”
中国的沥粉贴金工艺源远流长,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贴金、银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同时可增加立体感,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木棺上有着类似沥粉效果的纹样凸起细线,上面绘有各种颜色,有着低浮雕的效果,沥粉工艺的运用,盛唐时期就广泛被采用,敦煌的菩提树、人物身上运用了沥粉贴金,装饰艺术效果很好。
元代瓷器的沥粉描金的工艺的运用,有些学者认为是源自西域大食国(阿拉伯)的铜质珐琅器的影响,有资料表明: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沥粉贴金应该就是受其影响。
元代沥粉瓷器沿用了“沥粉”这种传统的工艺,在瓷器胎釉上,采用矿物原料作为“粉”剂,以线描成各种图案经烧造呈色而形成,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品种,胎釉与同时代的卵白釉没有什么不同,奇异之处在于装饰手法上,它是在已烧好的卵白釉器的表面上以釉料堆花,再低温二次烧成,沥粉贴金技法是在堆花围成的图案轮廓内沥粉和贴上金箔。
元代的这种沥粉贴金瓷器图案仍多用云龙、缠枝花、摘枝花、莲瓣纹等几种,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存世稀少,应为皇亲贵室所用,上海博物馆曾花了1000万港币从香港购回元代沥粉描金瓷器,这种瓷器过去只见文献记载,从未见过实物,浮雕状的五彩加上描金,非常精美,其图案纹饰工艺有点像“奶油裱花蛋糕”,非常具有元代蒙古族的特点风格。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