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还是“神化”?中医的未来何去何从?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北屿

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国人在喜悦之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争论最多的就是:获得诺奖,中医和西医究竟谁该加冕?

这一问题的背后,折射出了由来已久的中西医之争。对于中医,国人向来是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各有各的看法。而世界医学界对中医的态度则始终十分消极,从2013年英国药品管理署在官网上发布重要警告,再到国内先后出现多次重要检测甚至禁售事件,都多多少少引起了国人的疑惑甚至恐慌:千百年来,中国人难道吃的都是毒药吗?

我们究竟要怎样看待中医,中医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这不仅是医学界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01

中医,是超科学,还是伪科学?

有一本相当畅销的中医书籍(刘力红《思考中医》),堪称“中医超科学论”的代表作。该书作者刘力红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内证实验”这一新异术语,将佛教、道教的“内证体验”和现代科学的“实验”糅合在一起,认为中医可以超越时空、超越时代、超越后世。

而在中医超科学论者的对面,则聚集着另外一群“中医伪科学论”者。他们从“尊重科学”的角度提出:中医没有基于临床实验,很多药方只是经验所得,不过是经验主义。他们毫无保留地批判:在科学的照妖镜面前,中医不仅不科学,简直就是文化垃圾。

可是反过来,中医伪科学论者又很难回答,为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却确确实实可以把病治好;为什么经络和穴位用解剖学看来根本不存在,可建立在这一理论上的针灸,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

可见,轻易地把中医归入科学或不科学是不负责任的,它既不是超科学,也不是伪科学。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医呢?

02

从“三思”的角度探寻中医的未来出路

其实,我们不妨用“三思”的角度来看待中医,或许更能探索到中医的未来出路。

“思辨”:辩证思考,敢于质疑

所谓“思辨”,就是要正视自我,辩证思考,在质疑的基础上辩证分析,从而接近真理。

对于中医,无论是根本否定或者盲目推崇,从本质上说,都是缺乏思辨的精神。只有用多元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才有可能获得更客观的认识。

以学科属性为例,中医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但唯科学主义者把科学属性当成了中医唯一的属性,结果便认为中医的学术体系中既然包含了人文的内容方法,就应当认定为“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

而唯人文主义者则回避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一味强调中医的人文性,甚至把中医和西医的区别看成了“京剧”和“歌剧”的区别,从而拒绝接受现代科学原则。

无论是哪一种看法,都缺乏思辨的精神。事实上,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是中医学不可缺少的两种重要属性。只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中医,把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都当成是“伪科学”,未免太过偏颇和狭隘。

其实,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我们可以获得进步,而且也要认识到科学的边界。很多问题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就如同科学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但不能解决临终关怀。

就如《南风窗》的主笔李北方在《北大南门朝西开》中说的那样:“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但不是'不科学’,更不是'伪科学’。”

不要把一切无法用科学证明的事物都归入“伪科学”,更不要盲目地迷信科学的作用,而要用辩证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只有看到中医真正的价值,找准它的定位,才能迈出探寻中医未来出路的第一步。

“思变”:勤换思路,推陈出新

所谓“思变”,就是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要认识到事物的运动规律,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如果缺乏“思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常常会陷入片面。对于中医,也是如此。

打开电视,我们常常发现,许多保健品都打着“千年古方”的噱头,好像方子越老就越神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被视为中医权威,不容置喙,不可置疑。

可是,时代在发展,人体在变化,环境、技术、营养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如果没有“思变”,盲目地相信过去的权威、之前的经验,那么这些经验无疑就会束缚我们前进的脚步。

这种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存在于“中医迷”身上,也存在于“中医黑”身上。反对中医者,常常举出各种例子,来指责中医“污物入药”。比如《本草纲目》里就有把狗屎当成药的例子。可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想,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如果我们把事情放到当时的时代去思考,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假如是在物资贫乏的古代,有人不小心吃了毒物,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取得一泡狗屎嚼汁催吐,把胃里的毒物都吐出来,或许真的可以救命。可是在当时可以救命,不代表在物资发达的现代,我们还要用这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医之所以被“神化”,是因为它具有千年的历史;但之所以被“黑化”,也同样是因为历史悠久,其中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时代,却没有被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用“思变”的眼光看待中医,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扬弃”的精神,让千年中医获得新的活力,才能跨出寻找中医未来出路的第二步。

“思便”:整合思维,寻找佳径

如果说思辨强调的是一种辩证思维,思变强调的是创新思维,那么思便,强调的就是全局思维。

“思便”要求我们在面对冲突时,不是简单地选一否一,而是能融会贯通,让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优于对立意见的任何一方。

在生活中有大量的人,对中西医就是选一否一的态度,但如果我们能用思便的方式思考问题,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消除对抗,或许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其实,中西医结合治愈病患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死亡率相当高的急性心梗,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运用中医的“未病先防”理念,通过改变体质达到机体平衡;在疾病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用西医的干预手段调控血脂,用中医的“既病防变”理论对已发生的病变进行干预,防止病程进一步发展;在发生急性心梗时,我们可以用西医技术为主导,中医协同配合,进一步减少现代医学导致的并发症;而在康复阶段,我们可以用中医“愈后防复”理念,用八段锦等非药物康复方法,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中西医擅长的方面不同,它们不必对立,而可以互补。只有用“思便”的思维方式进行整合,让中西医在求同的基础上互补互学,融会贯通,择善而从,才能最终找到最佳的路径和方向。而这,也是中医的最终出路。

03

拨迷见智,开启智慧之门

曾听过一位哲学家说过:“绝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什么是完全错误的;绝不要成为某种方法程式的俘虏,作茧自缚。”的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只有用思辨、思变、思便的观点去看待中西医,才是真正的科学哲学家风范。

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而要联手。中医的观点,需要西医的实验和仪器去证明;中医从宏观上把人体视为活体环境的医学思想,也是对现代医学理论的开拓与补充,弥补了西医只重局部不重整体,只重对抗不重调理的种种不足。

正如屠呦呦说的那样:“中医是中国带给世界的礼物。”如果我们能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尝试用“三思”的思维看待中西医,让中西医相互联手,各用所长,避其所短,相信这不仅能找到中医的未来出路,更是人类的福音。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