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官方通知!这些肿瘤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近日,群众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热情高涨,很多地区都出现“一苗难求”的现象,可许多肿瘤患者急昏了头,“大家正在愁预约不上,可我们还在纠结肿瘤患者到底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此前,北京疾控中心和央视新闻均表示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几个月过去了,新冠疫苗的相应研究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专家也表示:康复期病情稳定的肿瘤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而就在前几日,官方也给出了明确的通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指引(第二版)》,进一步完善了哪些情况能接种和哪些情况不能接种,对新冠疫苗接种事宜做了更新。
恶性肿瘤术后超过三年,不再进行放化疗建议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进行化疗、放疗期间,暂缓接种。 既往接种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不能接种。 患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的,不能接种。
简单来说,处于病情稳定期的肿瘤患者可以考虑接种疫苗,但身体状态较差的肿瘤患者不建议接种疫苗。
对于特殊人群的肿瘤患者来说,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如何?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期间能否接种?接种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那么,科普君搜集了官方公开的一些信息,为觅友们解答这些疑惑。
近期,国外有一项关于肿瘤患者接种新冠疫苗的研究发布[1],其中涉及的新冠疫苗是辉瑞公司的BNT162b2疫苗,研究通过观察肿瘤患者在接种疫苗之后,每10天检测一次鼻咽拭子,并监测疫苗的效果及安全性,共随访了3个月。
就该研究来说,新冠疫苗对于肿瘤患者的安全性良好,但有效率相对健康人群较为偏低,尤其是在接种早期。但同样也从另一方面告诉肿瘤患者,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
与此同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指引(第二版)》指出,肿瘤患者在手术后三年且不进行放化疗建议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也就是说,建议肿瘤患者优先选择科兴、国药北生所、国药武汉所的灭活疫苗(Vero细胞)或者智飞生物的重组亚单位疫苗(CHO细胞),这几种疫苗对于肿瘤患者的安全性较高。而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所用载体病毒为复制缺陷型,但既往无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所以不建议接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建议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如遇当地疫苗无法继续供应、或者异地接种等特殊情况,无法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时,可采用相同种类的其他生产企业的疫苗产品完成接种。
目前,对于正在进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能否接种国产新冠疫苗暂未有明确的研究,仍然只能依照最近公布的一些官方通知或专家共识进行解读。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4月28日发布的《广东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暂缓情形专家共识(第一版)》为例,有以下情形暂缓接种:“第十二条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正在进行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患者。”
因此,在无明确研究数据情况下,正在进行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暂缓接种新冠疫苗。而如果确实期望接种疫苗,患者也应当提前咨询主治医师或传染病专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接种。
不少打算接种疫苗的患者们也存在着这样的疑惑:新冠疫苗能不能与HPV疫苗或流感疫苗同时接种?
对于其他疫苗与新冠疫苗同时接种的情况,黑龙江省疾控中心也有明确的说明:新冠病毒疫苗不推荐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其他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
另外,若因动物致伤、外伤等原因需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时, 不考虑间隔,优先接种上述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完成上述疫苗的最后一针接种后,间隔14天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定期服用一些治疗相关的药物是肿瘤患者必需的,但接种新冠疫苗期间这些药物还能否服用呢?
云南省疾控中心给出的建议是:
打新冠疫苗前后,一些必需的药物是可以服用的,例如一些慢性疾病的药,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扩张支气管药、平喘的药物都是可以服用的。但是一些退烧药、抗病毒药及抗生素等,建议不要服用。
最后,科普君需要再提醒大家一句。
疫苗仅仅只是疫情防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无法达到100%的免疫效果,即使打了疫苗,觅友们仍需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保障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封面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参考文献:
[1]Aasim Yusuf,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one versus two doses of the COVID-19 vaccine BNT162b2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interim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Oncology,2021 DOI: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1)00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