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十八)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1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02

   释  解      

孔老师说:“譬如堆土为山,未见成于一筐土的,如果没有持续的坚持累积,是不会成功的。这时要是缺乏坚持的自觉和信心停止不为,这是我自己主动放弃而停止的。又譬如填土平地,有时即使只倒下一筐土也能完成。这时自会有信心去继续坚持,这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继续努力的。好德者修行犹如堆土为山,是需要觉悟后恒久的坚守,成就是依赖于持续的累积,在高山之上堆土再多还是高山;好色者修行犹如填土平地,填土不足和过多都不能成为平地,因此平地仅仅需要一时努力和坚持就能取得成效。”

03

   释  字      

《广韵》:篑:土笼。笼也。

《玉篇》:篑:其贵切。土笼也。

汉字“篑”从竹贵声,本义为古代盛土的竹筐。

《说文》:覆:覂也。一曰盖也。从襾復声。敷救切。

《释名》:覆:孚也,如孚甲之在物外也。

汉字“覆”从襾復声。“襾”像一物盖住另一物之意;“復”也兼表往复之意。本义为翻转,将底朝上翻过来。引申有颠覆、灭亡、覆盖等意义。又引申指倾倒,倒出。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德”和“色”所展现的不同面向和修行方法,让修行的弟子把握“德性修行”是一个有始点无终点的过程。本章通过“为山”、“平地”对举之譬喻,让弟子区分“好德者”和“好色者”的不同维度和修行方法,从而把握色相修行的目标外在的明确可见且有终点,所能达成的目标是至美;体悟仁德修行的目标的内在不曾外现且无终点,德行修行是依靠修行者的恒久的信心和自觉来累积的,成就的目标是修行者所展现的“从容中道”,是只可无限趋近而不能最终到达的至善。老师说:“譬如堆土为山,未见成于一筐土的,如果没有持续的坚持累积,是不会成功的。这时要是缺乏坚持的自觉和信心停止不为,这是我自己主动放弃而停止的。又譬如填土平地,有时即使只倒下一筐土也能完成。这时自会有信心去继续坚持,这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继续努力的。好德者修行犹如堆土为山,是需要觉悟后恒久的坚守,成就是依赖于持续的累积,在高山之上堆土再多还是高山;好色者修行犹如填土平地,填土不足和过多都不能成为平地,因此平地仅仅需要一时努力和坚持就能取得成效。”本章是对前章“未见”的解释,通过“为山”和“平地”的譬喻教导弟子“好德”、“好色”都是自我的选择,在我不在人,这是其共同之处,但是二者在目标、成就方法上却完全不同,德行成是无止境的,因为高山之上可以继续堆土,堆土后的高山还是高山,而平整土地却不能填多余的土,土多了或者少了就不能称为平地。

本章需要注意对“为山”和“平地”两个譬喻的理解和对“未成一篑”的解读。孔子用“为山”来譬喻“仁德修行”的“好德”,用“平地”来譬喻“感知修行”的“好色”。通过“为山”的持续累积和堆土的无止境表达“仁德境界”的高远恒长,通过“平地”的快速和填土不多不少的教条来表达“色相境界”的平白显见。有学者将“平地”解读成“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这是不负责任的曲解想当然。从句式上讲看“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与“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是工整的对仗句。其中,“譬如为山”与“譬如平地”相对。由此可以知 “为山”是堆土成山,“平地”就是填土平地。本章的“未成一篑”诸多释者解读成“功亏一篑”,其实这也是不负责任的想当然曲解。“未成一篑”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出“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山”之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堆土成山,不是一筐土就能堆成山的,而是需要许许多多筐土的累积,达到一定量后方能成山,因此在堆成的山上,即使少了一筐、两筐土,山还是山呀!因此这种解读是缺乏生活常识的。此处的“未成一篑”只能是“堆土为山未见成于一筐土的”常识。有学者以《孟子·尽心上》的“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来注解为山的“未成一篑”,其实这样的注解亦不妥当,“掘井”是“平地”的一种,从属孔子的“好色”范畴。因为“掘井”深度属于那刚刚好不深不浅的教条。本章孔子是教导期望达成圣贤境界的弟子分别“好色”和“好德”的境界和方法的。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