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评金庸武侠俗气,金庸回应了,李敖评金庸伪善,金庸没回应

历史酿的酒

文史爱好者的聚集地                                      文︱留凌轩

金庸一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除了一篇短篇为《越女剑》,剩下的十四篇皆为长篇,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金庸之前,也有人在写武侠,他叫梁羽生,代表作有《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即使是金庸同时期,台湾也有人在写武侠,他叫古龙,代表作有《绝代双骄》、《三少爷的剑》。

金庸的武侠,与古龙,梁羽生武侠的风格都不同,各成一家。当然,读者对他们的作品也是褒贬不一,总体而言,是褒大于贬的。

其中易中天、王朔、李敖都对金庸的武侠做过评价,在了解他们对金庸武侠的评语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各自对余秋雨所做的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曾经一时间洛阳纸贵,1992年在上海新华书店首发时,来了近五十家媒体报道,1998年《文化苦旅》的销量就突破了150万册,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来比喻《文化苦旅》的火热,上到专家教授下到贩夫走卒人手一本,上海扫黄时,被捕的人身上有这三样东西:钞票、避孕套、《文化苦旅》。

不知是不是“人红是非多”,人群中开始有反对《文化苦旅》的声音。易中天、王朔、李敖和金庸,分别对余秋雨有以下评价:

易中天:“谁把大众当傻子,谁就是天下第一傻”

王朔:“成天装名士,一装十几年”

李敖:“像余秋雨,逃避现实,他有没有能力碰到一些核心问题,而不是光游山玩水,光写一些游记之类的文章?”

金庸:“就算我不会写,但是浙江人里面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呀。”

在《文化苦旅》之前,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曾经出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的销量传奇。

1997年,王朔发表了一文《我看金庸》,率先批评金庸武侠,全文大致以下意思:

起初没看金庸武侠,但观念中,认为武侠不入流的,谁读琼瑶金庸,谁没品位,不得已看半本金庸武侠就看不下去了,之后又看了天龙八部,看完第一本也就看不下去了,心得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不高明的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中国小说的通俗部确实不太发达,除了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值一提。”

王朔文中将金庸武侠、成龙电影、四大天王、琼瑶小说归类为四大俗。

对于王朔此文,金庸大侠两次做出了回应了,第一次是在文汇报,说道:“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第二次是在出席一场辩论会会,说道:“由于出生、家世、受教育程度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我和王朔完全不是同一类的人。”

金庸认为“读者们已经待他太好了,上天对他眷顾太多了,偶尔被人骂几句,也是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所以,他对之后两人的评价,也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一个是易中天,一个是李敖。

:

第一,金庸确实救活了当时的武侠小说,但是其方法是依靠对文化人的哄骗

第二,金庸的武侠是一味迎合当今读者的市场文学

第三,金庸的武侠虚伪,官话套话屁话,还要说得振振有词。

而著名的评论家李敖对金庸的评价就比较犀利了

“金庸在他写的小说里歌颂行侠仗义,笑傲江湖,但他在做人上,在生活中是'市侩’。他的文章和他的做人不统一,文章是一截,做人是另一截,所以金庸是两截”

此外,李敖评价金庸和三毛都是伪善的,很显然,李敖评价的是人,而不是作品,李敖是从言行来看一个人,他也许没看过《撒哈拉沙漠》,但是对三毛却是有入骨的了解,一针见血评价道:“三毛的言行,无非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qíng)而已,她是伪善的”

历史酿的酒出品 公众号:lsnd9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