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相争话伤寒(50~64)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和上条一样,同是里虚不能发汗。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上条本来不虚,是用下法以后造成的虚,正气恢复后可以自汗出而解;本条没有用下法就说荣气不足,是营血本来不足,病情比上条深重些。脉浮紧、身疼痛是太阳伤寒的脉证悉具,应该用麻黄汤发汗,但用麻黄汤必须有本钱,营卫充足才行。本证却是脉尺中迟,迟数应该是寸关尺俱见,这里独提尺脉,是为了说明病机的,用尺代表里,代表血,这个迟并不只是指速度,而是血少造成滞涩不利的意思。这时是外有寒盛,内有血亏,如果强发汗,会造成营血更加亏耗。

上条虽然说里虚,只是空间上和表相对的里,说的是一个部位的概念,在层次上还是属于气分,比较表浅,恢复起来也快;本条说的血少,不是部位的概念,因为血和气都是遍布全身的,所以它们在部位上没有差别,只是有层次的差别。血和气比较起来,血的层次深,这里说血少是深层次亏虚了,这种深层次的问题都是天长日久形成的,就象我们说的交情深,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说某人有深度、有内涵,也不是短期内学成的。因此这里的营血不足应该是属于宿病,即使用了一次下法也不会造成这种情况。上条病程短,而且是由误治造成的,正气本不太虚,这样恢复起来就比较容易,有希望自汗出解;本条就不同了,它有营血这种深层次的不足,恢复就要慢一些,所以没有提自汗出的事。这里的身疼痛除了风寒外束以外,也有血少不能荣养的因素。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方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

用麻黄汤的典型脉是浮紧,紧脉说明正邪打的很激烈,并且邪气包围地密不透风,这时要用麻黄汤这样比较强的发汗剂透出去。但交战不会总保持那么激烈,慢慢地会变成对峙状态,这时虽然没有紧象了,邪气的包围并没有撤除,正气想出去还是不行,所以还是要用麻黄汤发散,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是不能胜任的。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方十八。(用前第五方。)

这里脉象浮而兼数,柯韵伯认为数即是紧,已被不少医家否定。数是以至数而言,紧则突出脉如转索,肯定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数脉一般是表示有热的,为什么这里也用麻黄汤呢?因为热并没有入里,战场仍然在体表。这个表热是因为邪正在体表交争的太剧烈了,浮紧脉也是代表邪正在体表打的很剧烈,这两种脉都有急象。因此浮数与浮紧虽然具体打法不同,却都是急而不缓,用药就要用麻黄汤。

用麻黄汤必须要有证可凭,应该参合其它条文综合考虑。这两条仅仅凭脉就给出治法,显然是不完备的,作者的目的还是以脉象来阐明病机。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卫气在体表有保卫的作用,它不但能阻止外邪的侵袭,还能防止体内的营气向外泄露。这里的主证为自汗出,同时又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说明这个自汗不是由于外邪吸引造成的,外邪侵犯时会吸引的营气向外跑,形成营气亏虚的阳浮阴弱状态,当然不能称为营气和。本条没有外邪,营气还很沉稳的呆着里面,所以叫营气和。营气虽然和,护卫它的卫气却不严密,自然形成自汗出。治疗要用桂枝强壮卫气,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边防的兵力不够了,用桂枝从后方拨一批兵力来补充。如果卫阳虚的厉害应该可以加附子,附子可以直接提调肾阳来补充卫气。芍药用来收敛并补充已经流失的营气。

已经自汗出了,为什么还要复发其汗呢?是要借着这种发汗法把药力运送到体表。另外,用桂枝汤来补充体表的卫气和营气是我们的一种愿望,怎么能知道药力是不是到位呢,见到汗出我们就知道药力确实从体内到达体表了。还有一层意思是:营卫不和是二者在体表没有正常的协调关系了,而是有些混乱,理顺一个混乱的东西是很麻烦的,不如从头再来。比如一个电脑的系统有些破烂了,这时再通过各种办法进行修补是费力不讨好,重装一下系统其实更省事。服桂枝汤如果不发汗就象派药物到体表去修补去,发汗就象是推翻原来的秩序,完全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把体表的系统重做了一下,所以说复发其汗就能使营卫和。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二十。 (用前第十二方。)

这条也有自汗出,不过比上条多出了发热一症。发热汗出既可以是体表的问题,也可以是体内的虚热实热等情况造成的,开头提出病人脏无他病就把问题锁定在了体表,其实它的病理机制和普通的太阳中风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只是间断发作,这是邪气的实力不强,不能持续进攻,只能不时的侵犯。这样就形成了敌暗我明的局面,敌人来一次,我们就形成一次发热汗出,等我们的部队真要开打时,敌人又跑了。虽然危害不大,我们也总是被动挨打,因此张仲景提出了本条的治疗关键:先其时发汗,我们估计敌人快来的时候,提前用药物把兵力调出来准备好,这样邪气来的也不敢动作,只能灰溜溜地逃跑了。在《左传》中有一则很著名的弦高犒师的故事:秦军在孟明等人的率领下,打算偷袭郑国,走到了滑国,正好碰到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做贩牛生意的,得知秦军要偷袭自己的国家时,急中生智,拿出十二头牛送给孟明,说我们郑国的君主知道贵国的军队要来,特地派我送牛来犒劳军士。孟明信以为真,一看郑国已经有准备了,攻打它不会获胜,自己又是劳师以袭远,没有后援,不如回去吧,这样一场偷袭的阴谋就算破灭了。可见战斗中抢占先机,提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时机抓住了就可能不战而胜,失去了就可能狼狈不堪,趁着没发作的时候,先喝下桂枝汤,就能把邪气截住,使它不敢入侵。

本条与上条虽然都是卫不和,却是一虚一实。上条是卫气疲惫不堪,不足以护卫营阴,所以根本不发热,用桂枝汤是为了扶正;本条是卫气过强,但这个强不是说卫气很强大,是因为受到了邪气,也就是邪气盛为实的意思,所以会有发热,用桂枝汤是为了祛邪。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方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很多医家对本条提出质疑,已经衄血了,再用麻黄汤,不怕它的辛温之性动血更厉害吗?应该看到这里的衄血并不是由血热引起的,而是由于脉浮紧,不发汗,使正气郁在里面不得外出,这时通过衄血来找到一条出口,如果嫌出口还太小,用麻黄汤来打开更大的出口也是合理的。因为战场在体表,机体内部的气血还是比较和谐的,用上麻黄汤也不会造成太大危害。如果是由于内热造成的衄血,那是机体已经有内乱了,当然不能用麻黄汤辛温助热。因此能不能用麻黄汤要具体分析病机,不能仅就衄血这一个症状来展开争论。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头痛既可以由内忧引起,也可以由外患引起。所谓内忧即阳明里热上冲,外患即太阳外邪的包裹。阳明病常常有大便硬,如果六七日不大便,阳明里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可以用承气汤类下其实热。但仅凭不大便就判断为阳明里热还有些鲁莽,还必须结合小便情况,小便赤的为里热,用承气汤是没错的;小便清的为里未化热,邪仍在表,所以要用桂枝汤发汗。开头就提到了伤寒,一般来说应该是无汗的,而且这里也没有提脉象是紧还是缓,有没有身疼痛等,这些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鉴别要点都没有交代,为什么直接就说用桂枝汤呢?这是从大便的情况推知的,一般人很少六七日不大便,开头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说明这个不大便是由得了伤寒以后引起的,如果是伤寒以后逐渐化热形成阳明里热,这个不大便也好理解,但这里小便清,又把里热排除了,那六七日不大便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体表有邪,正气都跑到体表抗邪,里气就显得不足,排出大便也是需要阳气阴津来干活的,现在抽不出人来干这个活,自然就不能大便,并且正气去体表抗邪,机体整个气机是向上的,也不利于大便的排出。所以说六七日不大便是正气相对不足的表现,可以说这时虽然邪气没有入里,却已经影响到了里。其实这也是阳浮而阴弱的一种表现,阳浮是指正气都趋向于体表,阴弱是指机体内的正气相对虚弱。符合这种病机的都不能直接用麻黄汤,而要用桂枝汤。比如机体有十五万兵力,抗击外邪需要十万,在体内维持秩序的还剩五万;如果原来有二十万兵力的话,体内就可以剩余十万,有了足够的剩余兵力,不但能满足大便等生理活动的需要,使用麻黄汤等强攻的方子也没有后顾之忧。现在体内实力不足,就只能用桂枝汤扶正的同时发汗。如果发汗以后仍然头痛的,那是因为病程已经六七天,邪气不仅在肌表,还有一部分攻入了经络,发汗能是肌表的邪气解除,经络中还遗留有热邪,这样头中经络有热邪,不仅会头痛,甚至会造成衄血。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用汗法,一般是指用的麻黄汤,汗出表解,应该是身凉,脉静。看来是基本已经痊愈,但半日后又出现脉浮数,烦躁,这是除恶不尽,有余邪残留。正气准备再次交战,所以又出现了心烦,脉浮数。这时当然要顺着正气,再进行一次发汗,不过这次用了桂枝汤。是因为已经发过一次汗,从正气的角度看,营卫都有了消耗,不能再禁受麻黄汤的峻烈;从邪气的角度看,都是些残兵败将,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攻势。这样双方交战的不会太急迫,因此要用性缓的桂枝汤。我们学生理时知道有个不应期的概念,借用到这里就是,双方刚打完大仗,半日许还处在相对不应期里面,这时只能有小的战斗,不会马上再形成一次大仗。如果连半日许都不到,恐怕会处在绝对不应期里,连小仗也打不起来,表现就是发汗已解,身凉脉静,貌似痊愈。如果过了两三天,这个不应期可能过去了,那完全有可能再次形成麻黄汤证。我们常说用过麻黄汤后不能再用,这话不全对,应该说是短期内不能再用麻黄。就象我们吃肉吃饱以后,下一顿肯定对肉厌烦,但过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又馋了,还是想肉吃。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本条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汗吐下法以后,邪气已经解除,但是正气也在祛邪的过程中受到了损失,造成亡血、亡津液,这时似乎要用药物来补充丢失的血和津液,但是下面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因为亡血、亡津液都是有形的物质受到损失,阴阳自和是机体深层次的生理机能还很正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使不用药物也能自行恢复。还有一层含义是汗吐下后邪气并没有解除,而正气已经受损了,这时好象自愈的可能性不大。但毕竟邪气是客,正气是主,正气只要根本不伤,邪气总会有衰落的时候。小鬼子侵略了我们八年,最终还是完蛋了,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根基雄厚,邪气动摇不了,只能猖狂一时,早晚是要滚蛋的。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这里明确指出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造成的,而不是由于阳不化气等原因,所以提出勿治之,勿治之是指两种治法,一是补益津液的方法,二是用通利小便的方法。补益津液虽然没有什么害处,却也没必要,因为人体有自我调整的技能,就象上条说的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如果用通利小便的方法就属于误治了,会使本来就不足的津液更加匮乏。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虽然下与发汗二者对正气都有伤害,使用的顺序不同,正气伤害的程度又不同。先汗后下是一个比较正常的顺序,因为还没有经过下法,体内正气比较充足,发汗祛邪也就比较从容,表邪解除以后再用下法,自然会伤正,有点念完经打和尚的意思,虽然不道德,但和尚该干的活也干完了;如果先下后汗就不同了,先下直接打击了正气抗邪的实力,有些疲惫不堪了,这时又下命令让它去体表攻邪,这就是鞭打病牛,正气要挣命似的去战斗,勉强解除表邪,自己也快不行了。从振寒反映出体表已虚,脉微细反映出里虚,所以说内外俱虚。

因为汗液和下出的津液比较起来,汗液较清,便出的津液较浊,所以发汗以伤阳为主,伤津为辅;下法正好相反。所以振寒与脉微应该是发汗造成的,脉细是下法造成的。但只要是应用汗吐下等方法,就会对阳气阴津都有损伤,只是汗法和下法损害的侧重不同。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

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前面说过先下后汗和先汗后下比较起来,前者对正气的损伤更大,这里就是阳气受损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白天需要它散出去工作,可是由于严重受创,它想挣扎着出去又力不从心,就象一个员工生病了,老板还不能体恤他的困难,继续逼他去干活,这时员工可能就会有很焦躁,所以昼日烦躁不得眠,再发展下去他恐怕会罢工或辞职不干了,那就是亡阳的情况;到了夜间,是它休息的时间,也就相安无事。不呕、不渴排除了里热引起的烦躁。脉沉微反映了阳气受伤,懒的起来干活。身无大热排除了表证,如果是身有大热就说明阳气还不太虚,因为它还能打仗呢。治疗用了干姜附子汤,干姜补中阳,附子补卫阳,相当于老板体谅到了阳气的困难,拿出一些资金来给阳气疗伤。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上一条是治疗不当造成卫阳受损,这一条是营阴受损为主。身疼痛好像是风寒外束,但那一般都是发汗以前的表现,而且典型脉象为浮紧,这里却是脉沉迟,说明不是表证。而是发汗后损伤了营血,肌表失养导致的身疼痛。这种由于营血不能濡养造成的疼痛,用小建中汤应该比较合适,如虚劳里急、腹中痛等都可以用小建中汤来缓急止痛,但小建中汤适合于体内营血不足的疼痛,这种体表的疼痛用它还不太合适,因此需要改良一下,我们仔细端详一下桂枝新加汤,是不是有些小建中汤的意思呢?小建中汤有饴糖,但饴糖比较粘腻,不能作用到体表,用甘味的人参来代替它补虚;小建中汤是倍芍药,这里也是芍药加量;芍药既然加量了,达表了力量就又削弱了,所以又把生姜加量,为什么不把桂枝加量呢?再把桂枝加一两,又和芍药等量,等于还是原来的桂枝汤没什么变化;更重要的是,桂枝的气比较硬,不如生姜柔和,这里不需要继续解表了,而是给体表送粮草去,所以舍刚劲的桂枝,用柔和的生姜。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 。

第57条刚说了:“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这里又说“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怎么前后这么矛盾呢?其实本条不能把前半句孤立起来看。因为发汗后出现了发热、汗出,很象是表虚的桂枝汤证,即使有喘也可以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但是它的病机又确实不能用桂枝汤,为了避免误诊,作者特意把不可更行桂枝汤提到前面以强调一下。

虽然有汗出,也不代表表邪已经解除,在外面仍然有一股力量在束缚着,因为体表无大热,如果体表无邪束缚的话,那应该象白虎汤证,表里都是大热。喘也是肺气郁而不达的表现。可以说本证邪气有一部分已经突破体表进入体内,但还没有到达胃,其病位在太阳表和阳明胃之间,集中在肺脏,这部分邪气由表入肺,化热以后由里外蒸形成汗出,但体表还有剩余的邪气约束着,热又不能完全透出,形成了表无大热的情况。治疗既不能纯用麻黄汤的发表,也不能纯用白虎汤来清里。而是把发散和清降结合起来组成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发汗后会出现这种情况,发汗是作用趋势是向外的,怎么发汗以后倒让邪气进来一部分呢?发汗只是派兵去打仗了,能不能打赢是另一回事。敌人把我们的城池包围的很结实,我们按兵不动,紧紧的防守可能能保持一种僵持状态,敌人想进来也不容易,这样就是持续的表证。所以古代有素养的大将在判断自己实力有些不足的时候,都是任凭敌人来骂阵,也要紧守大营不出兵。如果我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非要出去迎敌,敌人就可能趁机杀进来一部分。肺主皮毛,肯定也是参与抗邪的,既然和邪气发生联系,邪气进来就可能要招惹它,并且肺为五脏之华盖,邪气要进一步入里,也要首先过肺这一关。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总是要适度,让自己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不然的话就会伤正,并且以伤阳气为主,这里就是发汗过多伤了心阳,使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拒按为实,喜按为虚,心下悸欲得按说明为虚悸。病机虽然是心阳不足,治疗也不能单纯补充心阳,光用桂枝的话阳气没有物质后盾,所以用了桂枝甘草汤,加上甘草有种填补作用,使阳气得守。

(0)

相关推荐

  • 太阳表证—(二)麻黄汤证

    太阳表证—(二)麻黄汤证

  • 颈椎疼痛、肩周炎特别好用的经方,小儿抽动症也履见奇效

    一.条文分析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悪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相对应,同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是"反汗出,恶风",而葛根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23~333)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二.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03~312)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 黄连 四两  黄芩 二两  芍药 二两  鸡子黄 二枚  阿胶 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83~292)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紧是正邪交战的很激烈,这时邪气在努力攻城,正气在拼命抵抗,城门肯定是紧闭的,所以不可能汗出.现在反汗出,那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73~282)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和太阳都主开,但一个属阴在体内开,一个属阳在体表开.在体内开就是布散水谷精微给全身,在体表开就是保卫机体不受外邪侵犯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63~272)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是初生之阳,象是一个小男孩,将来的前途未定,不知道会从事什么职业,而且能不能长开也是问题,外界的环境顺畅它就可以升出来,外界的环境压抑它可能被压着不能出头 ...

  • 正邪相争话伤寒(253~262)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白虎汤证也是发热汗出,但那是濈濈然连绵不已之微汗出,不象本证是汗多而且急,有不尽不止之势.所以一个需要清,一 ...

  • 正邪相争话伤寒(170~200)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二.(用前方.) 脉浮发热是正气趋于体表去抗邪,无汗是邪气把体表封锁的比较严密,这时正气需要的是鼓足劲 ...

  • 正邪相争话伤寒(140~169)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由于学力所 ...

  • 正邪相争话伤寒(110~139)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