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宪问篇(二十四)

01

   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02

   释  解      

老师说:“古时的学者都是为了自己修身,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提升自己的践行礼乐仁德的能力而学;现今的学者应当志道依仁,不停留在为己修身的隐士境界中,奋发勇为,积极入世,主动担当,行仁以安百姓,行道以利世人。”

03

   释  字     

《说文》: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公户切。臣铉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𠖠,古文古。
《玉篇》:古:公户切。古久之言也。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后古。古,始也。
汉字“古”从十、口,初文所从“十”是盾甲的象形,是“坚固”之“固"的本字。盾甲的特点是“坚固而不坏”,因此“古”有时间久远的事物之意。本义指时间久远的事物,或指时间久远的年代,引申指创始、开端、质朴等义。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从政君子的上达天道察时变,民众百姓的下达物性力农工”的教导,让行政者把握行政治邦安民的要旨。本章通过“学者为己和为人”的教导,让行政者体悟“学己成人”的君子积极行政,安民利人的“为人”面向。
老师说:“古时的学者都是为了自己修身,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提升自己的践行礼乐仁德的能力而学;现今的学者应当志道依仁,不停留在为己修身的隐士境界中,奋发勇为,积极入世,主动担当,行仁以安百姓,行道以利世人。”
本章需要注意对“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今之学者为人”不是经过战国烽火之后所形成的学者致力于博取爵禄富贵,急于成名,而是孔子期盼当下的学者能从“古之学者为己”的单纯修身而不关心世事的隐士心态中走出来,奋发有为,主动担当,扭转礼乐崩坏的风气。循历史的脉络,孔子之前的学者是以官学为主,等级制下的学者自当以为己修身之学。孔子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此时的民学之风还没有普及,弟子何来求位心切,急于为人知的“为人知名”之学风?因此,“今之学者为人”不可能是后世的“以求名利为先,不修道德,可以无耻,只求令人知道他有学问”。另一方面,《论语》的文本编排上,本章编排在《宪问》篇,列在“勿欺也,而犯之”,“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之后,明显的是让行政者把握积极主动行政的要义,以扭转礼乐崩坏的危机,同时期望世间的仁德学者别做隐士,别执守于无为的为己之学中,担当起学者应有传道利世的重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