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三仁汤 一类 《温病条辨》

主证分析:湿重于热证。

三仁汤是个名方 ,一类方。温病学派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这个三仁汤是湿热病。《温热经纬》曾经提到,湿热的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温热经纬》这段话讲它的成因。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

这段话简单的讲了湿热形成的两个途径,一个太阴内伤,也就是说脾胃内伤,不能正常运化湿邪,湿饮就可以停聚,这是产生内湿的一个基础。客邪再至,那由于气候因素,或者居住环境等因素,造成外来的湿邪侵犯人体,客邪再至,这样内在的湿邪和外来的湿热之邪相结合,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所以它提出了湿热产生有内外两类因素 。这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湿热侵犯人体,特别是跟外湿有关,又引动内湿,内外结合的。这里我们要区分它的湿热的轻重。

三仁汤证,从原方在原书里提出来,它所主治证候有两个特点:

1、湿温病初起。比如提出它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暑温,暑天,暑热,暑天本身多雨。我们说暑多挟湿,甚至于暑必挟湿。所以在暑温或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证这类证,都跟外来的气候,外邪特点有关。跟外邪引起的湿热有关。所以外来之邪侵犯人体,人体的肺卫、体表首当其冲。这第一点要注意的。它多侵犯体表,侵犯上焦为主。所以有的时候三仁汤证把它叫“上焦湿热”。

2、它湿热的比例,是湿重于热。所以说湿重于热证。湿热阴阳两种病邪,它以阴邪湿邪为主的。这个往往在湿热病的初起时候。外来湿邪侵犯到人体的体表上焦。

这是三仁汤证,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初起阶段。有这样两个特点。一个多出现表卫症状。所以有时称它上焦湿热,有表卫症状。一个它是湿重于热。是它病邪侧重上一个特点。

湿重于热证:

①湿遏卫阳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

②湿阻气机 → 胸闷不飢;

③湿热交蒸 → 午后身热,面色淡黄;

④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从临床表现来看,三仁汤证是一个湿遏卫阳,有就是说,从侵犯体表,侵犯上焦,它可以有一组类似于表证,特别有点类似于表寒证,但不是外感风寒。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酸痛,有一种表证挟湿,实际上外来伤湿的初期表现。侵犯到人体体表,侵犯到经络骨节,造成湿邪郁遏体表,头痛恶寒。往往结合头重,身体沉重。疼痛可以酸痛,肢体倦怠,因为湿邪困滞阳气。有一组这个表现。这个表现要和外感风寒区分。等下我们还要来比较的。

第二个,湿邪侵犯人体可以阻滞气机,造成胸闷,湿喜归脾,可以 影响到脾胃运化。所以产生胸闷不飢,胸闷不想吃东西。湿热之邪,虽然湿重于热,毕竟有热,湿热交蒸,在一天之中,湿热比重也会变化。随着气候,随着外界环境。到午后的时候,整个自然界阳热偏盛,那内外影响,午后湿热之邪,热的程度会提高,所以午后就会产生发热,午后身热就明显。面色淡黄,这里讲的主要是湿热当中,偏重于湿重的一个特点。

舌像脉像,苔白是偏重于湿,热不重,不渴说明伤津不明显,因为它毕竟偏重于是阴邪为主。脉弦细而濡是湿邪阻滞气机,濡脉主湿,湿邪阻滞气机可以出现脉弦细的特点。

从三仁汤证原书提出来主治,是反映出 病位偏于表,偏于湿热,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初起阶段,影响到体表期,同时有一定的湿热阻滞气机表现。对于这类证候,我们有的时候要和相关一些症状相区别。临床辨证要和一些证候区别。

1、风寒:

①主要矛盾:寒邪;②发病季节:冬天为多;③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

2、湿重于热证:

①主要矛盾:湿邪;②发病季节:多温的季节;③症状:头痛恶寒,恶寒程度不重 有沉重、头胀特点 同时伴有湿邪阻滞气机以后的胸闷不飢这类外湿引动内湿阻滞气机的表现;④ 发热特点:湿热交蒸,午后身热;⑤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

比如说和风寒区别。风寒之邪可以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有这些表现。前面我们多次讲过外感风寒,或外感风寒挟湿这些证候,他这个病邪主要是湿邪,而不是寒邪。从季节来说,风寒都是冬天为多,寒冷天气为多,湿邪往往是湿温初起,暑温挟湿都是多温的季节,所以发病季节不同。而这种头痛恶寒,恶寒程度不重,头痛也不像风寒那么剧烈,而且有沉重、头胀这种特点。以头胀、胀痛,头痛以头胀 特点突出。从发热特点,有湿热交蒸,午后身热的特点,再加上看舌脉表现,这是一个和风寒区别的。

第二个,由于湿邪阻滞气机,往往胃脘部位,比如胸闷,胃脘有时候是湿邪阻滞气机严重,也可以出现胀满。你要和实邪阻滞相区别。它这个程度上,在三仁汤证这个阶段胀满不会很严重。因为不是属于这种湿热阻滞很重,或者是和有形积滞相合了。不是这种阶段。

第三个在区别当中,还要注意和阴虚发热相区别。它午后身热是由于午后整个自然界天地间阳热偏盛,所以湿热虽然是湿重于热,到午后内外相引,引起热偏高一阵。它不是属于阴虚发热,阴虚发热的往往 夜间发热,而且伴随有盗汗这些阴虚的其他见症,舌脉这些都不符合。所以临床辨证你要仔细,要和外感风寒,要和胃肠道又实热积滞,要和阴虚发热相区别。要掌握以湿重湿邪阻滞气机,而且病势较轻浅。在湿温病初起,暑温挟湿都是初起阶段出现。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这个功用反映了湿邪初起,湿重于热,以阻滞气机为主要特点,我们要宣通三焦气机,前面说到治湿热也是要三焦分消,三焦兼顾。中医的三焦属于水道,水道气机通畅,有助于津液布散,有助于水湿的排除。清利湿热这个治法,是给内外之湿,特别外湿引动内湿,给一条出路。

方解

君:杏仁,宣降上焦的气机,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又能行气,能畅通中焦气机(芳化湿邪);苡仁,淡渗利水,渗湿,使湿浊从小便排出

臣:滑石,清热利水(强),滑利窍道;通草,清热利水,也能清心(这里主要是增强清热利湿) ;竹叶,清热利水,引热下行

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又增加全方之温性(燥湿,又是治疗中焦湿邪);厚朴,苦温燥湿,又能行气,有助于解除湿邪阻滞气机的表现

三仁汤以三个仁为君药。从君药的三个仁来看,比较典型体现了治湿的三焦分消方法。臣药滑石通草竹叶,这三味药共性都 有清热利水作用。三药联用,加上前面苡仁,这个方我们在临床使用当中体会,祛除水湿的力量很强。用药还是比较平和。佐药半夏和厚朴,半夏和厚朴在方中是偏温的,所以全方寒温偏颇不大,半夏和厚朴加白蔻仁是偏温的,滑石通草竹叶是偏凉的,苡仁杏仁基本是平性的。所以整个方经过加减变化,灵活运用,可以使药性向温转化,或向凉转化,可以灵活运用。

全方分三组药,以三焦分消,宣上、畅中、渗下。宣上,开宣肺气;畅中,畅通中焦,白蔻仁、半夏、厚朴;渗下,苡仁、滑石、通草、竹叶,这些都也淡渗利湿作用。所以体现了三焦分消。清热利湿力量较大 ,使湿热从小便排出。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这是理解这个方配伍的一个重点。

临床运用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

有一定的表证,有头痛,特别是头闷痛、胀痛,挟湿的。有一定的微微恶寒,恶寒程度不重,身体沉重疼痛,身重疼痛,往往酸楚疼痛,午后身热,反映出湿热交结,湿重于热,午后湿邪逐渐增重,午后发热明显。苔白不渴反映湿重于热,所以苔白,口渴不明显。

随证加减 

表卫症状明显者,加藿香、香薷;兼寒热往来者,加青蒿、草果。

表湿侵犯症状明显的,方中虽然杏仁有一定散邪作用,但是力量不够,加藿香、香薷;这一类能够散表祛邪的药物。如果表湿之邪进入半表半里,造成寒热有往来,那可以加青蒿这些透半表之邪的药。青蒿、草果,治少阳的这些,又能祛湿的药物。

使用注意 

舌黄腻,(转向)热重于湿者,不宜使用。(此方治疗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则非本方所宜)

湿热初起之“三戒”

《温病条辨》谈到三仁汤,它特别强调这种湿温病,湿温,湿热初起的三戒,有就是湿温初起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临床辨证容易和其他一些证混淆,它这三戒说三仁汤证之类,湿温初起,不可汗,不能把它错误的认为是风寒证,它不是风寒,是伤湿。如果汗之,错误的用辛温发汗,使得湿邪上蒙,反而使病情恶化。可以造成神昏耳聋,严重的甚至目暝不欲言。这都反映在湿邪上蒙。错误的用辛温发汗。

如果你认为它,比如胸闷,或有一定胀满,认为是 热实互结,用苦寒攻下的话,那伤及脾胃阳气,反而造成洞泄,洞泄不止。

这方它午后身热,如果你误解为它是阴虚,反而用养阴滋润柔润的药的话,润之则锢结不解,有就是说,本身湿热,湿重于热,反用甘寒养阴滋阴这些药,反而使得湿邪,湿热交结不解。病情更加缠绵难愈。这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提到湿热初起的“三戒”。三个一定要注意的。三仁汤证,我们在辨证当中要仔细鉴别的,不能误用这些治法。

不可汗之,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
不可下之,下之则洞泄。
不可柔润,润之则锢结不解。

附方:藿朴夏苓汤
组成:藿香、 半夏、赤茯苓、杏仁、苡仁、白蔻仁、通草、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

实际上是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减组成。杏仁、苡仁、白蔻仁这三仁仍然有的。方里比如说半夏、通草、厚朴这六味药三仁汤仍然有,它竹叶、滑石没有用,但是加了赤茯苓、猪苓、泽泻,增加了利水力量。同时它有藿香、半夏、赤茯苓,藿朴夏苓,藿香表里同治,这一看这个方就是说表邪比较明显。再加淡豆豉,又有一定的透表作用。
功用: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它有解表化湿,解表比较突出。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表证明显,表湿,伤湿),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 缓。湿温初起,也就是说这个外来伤湿,内在有湿邪阻滞气机,突出表里同病的,这方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强解表的作用。藿朴夏苓汤。那是在夏天暑湿季节,这种外感常用。这个附方,我们作一些提示,以便使用。

三仁汤,前面我们讲的是按照这个湿温病,《温病条辨》就是湿温病用法里讲。实际上三仁汤,现在临床很多内伤杂病经常使用。经常使用主样是三仁汤药性很平和,通过三焦分消,既能畅通气机,又能够祛除湿邪,同时像半夏、厚朴这些还能够和中,调和中焦脾胃气机,恢复升降,所以这个方的配伍里面比较平和,除湿力又较大,所以在临床我们也用于多种内 科杂病。这方面临床报导很多,我们临床运用也有这个体会,在这个方面准备讨论一点病案。

三仁汤现在在临床上已经突破了在《温病条辨》原著里主治提到的温病初起,或暑湿挟温这个前提,现在在内伤杂病当中,也广泛使用了三仁汤。这方面临床报导很多,我个人觉得三仁汤具有它一定的优势。它对湿邪,用三焦分消,同时畅通上、中、下气机,符合三焦水道生理特点。所以在袪除水湿之邪的时候,它全方药性平和,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副作用较小。所以很多集病过程中产生水湿,因为慢性疾病不断产生水湿过程当中,三仁汤在疏理水湿方面是比较适应的。

这里我举一些内伤砸并当中,一些比较灵活运用三仁汤,和习惯上传统主 治有一定差别的地方。举一些病案:

1、我们在用三仁汤治疗外感疾病伤湿的过程当中,偶然发现就是它对一些五官,有筋肉瞤动这类特点的,有缓解作用。水湿浸渍在筋肉,由于引起或者身上肌肉跳动,或者比如说我们眨眼睛。我记得在带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时候,有一个农村的女孩感冒了。来看病看的是感冒,当时年轻医生先给她检查,检查完到我这辨证论治,当时用的三仁汤,开了两剂药,因为临时发病是感冒,母亲给她抓了一付药,吃后过两天,她母亲又带她来,来了一般我们都是研究生,年轻医生,先接诊检察。她来的目的,说要查上次那个方,还想抓一付吃,说上 次只吃了一付,方药房收走了。问她现在怎么样?她说感冒好了,我还想吃一付那个药。感冒好了,为什么要吃?她说小孩子一两个月,一直眼睛有点水汪汪特别眨眼睛,好像他们觉得是个坏习惯,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她家里觉得不知不觉感冒好了,眼睛也不眨了。经她这样一提示,我们一位研究生想起上次检查的时候,觉得这孩子怎么老是眨眼睛,因为当时主要是考虑感冒,研究生一看,果然她的眼睛不眨了,因为当时大家也都觉得这小孩子眼睛眨得很厉害,连续的眨眼睛。后来大家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怎么吃了三仁汤感冒好了,眨眼睛也好了。所以当时我们讨论,认 为水湿浸渍筋肉,眨眼睛也是水湿浸渍筋肉造成的现象。就像真武汤证里,张仲景讲的筋惕肉瞤真武汤证是阳虚水湿不化,水湿浸渍在筋肉,造成筋肉跳动。《伤寒论》里讲,筋惕肉瞤,那水湿浸渍在眼部,眼皮,它也可以产生这种眨眼睛。类似于发生筋惕肉瞤这个特点。

用三仁汤它来祛除水湿,这个方利湿力量很强,而且它还能够疏通三焦气机。三焦分消,宣畅三焦气机。所以同时也就治好了眨眼睛的这个病。 大家后来当然在基层一带,进行治疗的时候,和基层医生谈到这个,遇到这类病人,他们试验用三仁汤,也有作用。所以这启发我们,不同的病,异病同治,关 键在抓住病机。它属于水湿为患,水湿浸渍筋肉,三仁汤有一定的作用。

2、另外你比如说对于精神病,中医往往认为和痰有关。所以精神病中间,我前面有些方曾经提到过,精神病两大类,(1)痰迷心窍,(2)痰火扰心。就有偏寒偏热不同。痰火扰心型的,用泻火逐痰的方法,是一种峻治的范围。痰迷心窍,涤痰,包括涤痰汤这一类,那也是用比较强有力的方法涤痰开窍。有一些精神性疾患,它并不是反映的症状非常剧烈。

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呈现出一种时轻时重、时好时坏。那这种疾病,它和体内的痰湿较重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还综合有其他因素。 我们遇到一例 病人,这个病人他是相当于中医所说的痴巅,巅证。就对事物反应较慢。发作有的时候精神就不太清楚,他来看病时,家里人带来坐在那里,你不喊他,他不坐下。坐下以后应该离开了,你不跟他讲,他不会起来。所以神情比较呆滞。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同时,他其他症状,据家里人反映,平时有一些气虚的表现。乏力、纳差、精神萎靡,还有一个特殊症状,他每次小便的时候,觉得没有力气,小便要时间很长,小便不大通利,所以当时我们根据全身整体辨证,是用补中益气汤来调整。但是配了个三仁汤。这个实际上既在益其升举之本,又考虑水湿壅滞,用三仁汤也比 较平和。能够平和的祛除水湿。用这个方以后,逐渐的整体的,因服用时间较长,整体的气虚状况得到改善,精神慢慢好转,而且小便逐渐通畅,将近半年的治疗,基本恢复正常。这是个银行工作人员,基本恢复正常。 所以三仁汤可以用来通过渗利水湿,来治疗一些比较奇怪的病。

3、另外像消化系统的一些肿瘤,消化系统的肿瘤通过做化疗,化疗以后,化疗的反应往往集中反应在两个方面,(1)伤气伤阴,尤其是伤阴,(2)病里产物的产生。因为体内正气亏虚了。排除病理产物的能力降低了。可以相应产生痰湿、瘀毒这一类病理产物。尤其在消化系统,产生气阴两 伤,特别阴虚有挟湿这种情况,在放疗以后这种病例很多。我们往往配包括像增液汤,生脉散,这类扶正的方剂,跟三仁汤这些联合使用。当然有些还结合,有的根据不同病例,包括一些肝癌化疗以后用支持疗法,中西医结合,用中医来支持。用柴芍六君配三仁汤。病情发展中有的阶段,可以用刚才说的生脉散、增液汤,这些配三仁汤。像肺癌这些病人,我们也用像百合固金养阴清热,和生脉散结合软坚散结的药,来配合三仁汤这样使用。这样观察发现,病人可以改善由化疗所造成的一些破坏,每次化疗以后服用这个,能够逐渐的加速他的恢复,为下一次化疗创造条件。

所以三仁汤在内伤杂病当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这是一张很好的一个常用方剂。

甘露消毒丹

主治证候:湿热。

我们教材上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也就是湿温病当中,病邪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

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汤比较,病机方面,第一个大的差别,它是湿热并重,不像三仁汤是湿重于热,它是湿热并重。另外临床表现,甘露消毒丹的主治,涉及范围很宽,邪在气分,气分很广义,所以从教材主治的项目里,可以看到湿热以中焦为病变中心,涉及到上下内外,熏蒸上下内外。从体表来讲,湿热交蒸,可以出现发热、肢酸、倦怠,这都是湿困,湿 邪阻滞裹结经络,湿邪困阻阳气,造成发热、肢酸、倦怠,湿邪,湿热交蒸,中焦为病变中心,胸闷腹胀,湿热要熏蒸四旁,熏蒸肝胆也可能发生身目发黄,就是同时产生黄疸。甘露消毒丹它的病机是湿热并重。有一组热毒上壅的表现。热毒上壅表现,咽喉,两颐可以肿痛,明显有口渴,这些和三仁汤证差别很大。三仁汤证它虽然上焦湿热,它湿重于热,没有一组上部热毒症状。甘露消毒丹证有明显的上部热毒症状,同时还有湿热下注的表现。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这些是下部湿热,从舌像、脉像,苔白,或者厚腻,或者干黄。这根据它热的程度反应不同。但热像 比较明显。脉濡数,滑数,都反应了湿热。热像明显的表现。

所以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汤这两个方,一个是属于湿重于热,一个属于湿热并重。当然也有一些参考书或者地区教材里,把甘露消毒丹的病机谈到热重于湿,也有这样提法。但普遍性的提法是湿热并重。对它主治证候的把握,可以说从内湿热阻滞气机,到外影响湿热交蒸反映在体表,发热、肢酸、倦怠;以及湿热上壅,湿热下注,上下反应非常广泛,症状反应非常广泛。这也使得甘露消毒丹使用面很宽。应用的面较为,适于湿热并重证,它的适用面很宽。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相结合。

这里仍然体现 一种三焦分消的方法。利湿(清热利湿)这个治法名词,它是针对湿热下注。也就是从下焦排出湿热,化浊,芳化。芳香化湿是作用于中焦常用的祛湿方法。清热解毒,针对了甘露消毒丹证,有一组上焦热毒上壅的表现。所以它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体现了上中下三焦分消这种治法。

方解

君:滑石,利水,下利湿热; 茵陈,利水,下利湿热; 黄芩,清热解毒燥湿  ;

臣:石菖蒲,芳香化湿,;藿香、白豆蔻 ;

佐:木通,增强滑石、茵陈的清热利湿;连翘、射干、薄荷、贝母,作用于上部,都能清热解毒,散结利咽喉;

甘露消毒丹君臣佐使的安排,一班有两种分析方法。第一种分析方法,按照功效结合药量这样来安排,所以滑石、茵陈、黄芩,是原方里边用量最大的三味药。根据君药往往是在常用量范围内用量较大的药这点来看,滑石、茵陈、黄芩为君药。而这个方利水力量还是比较强的,用了滑石、茵陈。后面还有木通协助起到清热利湿作用,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黄芩是针对热毒上壅的,黄芩作用于上焦,能清热解毒,又能清热燥湿,这三味药在全方里用量偏大,相比是用量偏大的。作为君药,上清热毒,下利湿热。

臣药,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这三味药都有芳 香特点,长于芳香化湿。芳香化湿作用于中焦。剩下的药物,都是作为佐药。其中木通是增强滑石、茵陈的清热利湿作用。连翘、射干、薄荷、贝母这四味药,共同特点,它都作用于上部,都能清热解毒,散结利咽喉。配合黄芩解决上焦热毒壅滞的问题。所以全方也体现出三焦分消。这是甘露消毒丹的方义分析。结合用量特点。安排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情况。

但这种方解,历来还有一类安排方式,这个方式就比较简明扼要,是根据功效的分类来的。由于这张方强调的是湿热并重,甚至于由于强调这个方热毒比较突出,热重于湿,而且用的药味来讲,有五味药都集中在治疗 上焦热毒,黄芩、连翘、射干、薄荷、贝母,共同的来说都能清热解毒,能够清热散结,针对上焦两颐、咽喉这些肿痛,也就是热毒上壅这个特点。这在治湿热方当中,这一点这个方比较突出。所以把它做为治上作为主药了。第二个部分是治下焦的。滑石茵陈木通,三味药都是清热利水的,清利湿热的。那就是上部清解热毒,下部清利湿热。是全方的上下两方面的一个针对性的治法。中焦呢,菖蒲、藿香、白豆蔻,那是用来芳香化湿,针对中焦湿邪。整个是三焦分消。但是药组来说这样层次比较清楚。这也是一个传统用来对甘露消毒丹方义分析得一种方法。这两类方法我们觉 得各有特点。一般来说是以第二种方法使用得更多一点。

运用

辩证要点

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黄,(这里一个是强调热,热较重,它是湿热并重的,而且它反映出湿热病邪,居中央,熏蒸四旁,以中焦为病变中心,上蒸下注,产生的范围很宽,所以身热、肢酸、咽痛、身黄等等)。

随证加减

因为从主治看,涉及范围较广,临床加减方面还要灵活运用。从常见的比如说

上部,咽喉两颐肿胀,可以增加清热解毒力量,山豆根,板蓝根等。

黄疸,原方中原有茵陈,再把栀子大黄加进去,相当于套了个茵陈蒿汤。

使用注意

这个湿热病邪如果进入营分,那现在甘露消毒丹,原方用于湿热在气分,进入营分就会产生神志方面的症状,心神病变,热入心营,就会有一定的神昏谵语,舌不但是可以舌红,可以发展到舌绛。到营分这个方就不宜使用了。营分不但热毒重,化燥伤阴,容易化燥伤阴,不是甘露消毒丹所适用的了。

甘露消毒丹也是个常用方,由于他这个湿热上蒸下注,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在临床上可以说用在临床各科。我们过去遇到这样的病例。我们学生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医组的同学在四川宜宾实习,宜宾中医院过去的老院长,他非常擅长于用甘露消毒丹。因为宜宾地区,特别实习 在八月份,湿热非常重。所以他甘露消毒丹由于用得多,我们同学们暑天去实习,大家有的给他计算,一天百分之六七十的方,都是甘露消毒丹为基础在用。用得效果也很好。开个玩笑,喊他甘消医生。有一次同学们跟他治疗颜面神经麻痺,我们前面讲到大秦艽汤,讲到牵正散的时候,也讲到过颜面神经麻痺的治疗。颜面神经麻痺,面瘫,他用甘露消毒丹来治疗。治疗效果很好。后来这两例病人,治好以后,同学们说该总结一下,写个临床报导。因为大家觉得用甘露消毒丹来治疗,这个思路,和大秦艽汤,牵正散都是从祛风的角度出发的,是不同的。这是从湿热角度。当时就 写了个稿子给某个中医杂志社去投稿。那个时候是八十年代初,临床报导里面觉得这个病案写得也很不错,杂志社编辑回了个信来,你们能不能在理论上把它说明一下。就是引用一些中医理论方面说得清的,否则光是治疗,还要有个理论依据呀!怎么治疗湿热的方来治疗面瘫呢?他们找到我,我说这个东西嘛,湿热引起面瘫,或者面瘫属于湿热为主的这种病机来说,它的特点,我说为什么《黄帝内经》里提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不就是在涉及到一个可以用在面瘫解释这个方面,后来就把这一段经文为基础,写了一个理论方面的解释 。于是这个文章就发表了。
这个例子也就说明,甘露消毒丹再运用在杂病方面,有很宽广的范围,可以用得很灵活。而且甘露消毒丹用在肠伤寒也很好,我们遇到过肠伤寒病人,出汗,由于湿热交蒸,产生的汗是油汗一样,挂在脑门上不往下掉,当地医生用包括银翘,白虎,因为烧很高,39度,有时接近40度,银翘,白虎这些降不下来,后来根据汗的特点,我们改用甘露消毒丹,用甘露消毒丹两剂,很快烧就退下来了,汗也基本停止了。

甘露消毒丹用于<SPAN急性扁桃体炎< span>,也是个常用的。所以在临床使用甘露消毒丹,只要病机符合,异病同 治,这类的报导病案是很多的。这是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汤比较

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汤是属于邪在气分的,一对很有名的方剂。

临床常用方。从病机来说,都属于感受湿热病邪,湿温病。这两者是湿温病,邪侵犯的不同阶段,和性质得湿热 比重不同,有它们一个区别。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汤比较,这也是清热祛湿剂这一节学习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连朴饮 《霍乱论》二类方

连朴饮和我们前面学到的治疗湿热方不同,前面治疗湿热的方,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清热利湿,在治法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这个方是以清热燥湿为主。

主治(病机):湿热,湿热并重。

病位拄要在中焦。湿热并重蕴伏在中焦引起的霍乱。这种霍乱,中医所说的霍乱就是痛泻交作。那就是湿热蕴伏在中焦之后,引起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这样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泄泻,这就形成霍乱。当然湿阻中焦为主,湿热阻滞中焦为主, 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比如一定程度的引起下注,可以小便短赤。湿热之邪蕴伏在中焦,热扰心神可以心烦燥扰。因为它湿热并重。舌像脉像,舌苔黄腻,脉是滑数的。也使湿热的一种表现,一个征兆。

连朴饮以湿热蕴伏中焦,引起的气机升降失常,以呕吐泄泻为主症的,这个方历来是呕吐,治疗呕吐比较突出,相比,呕吐泄泻,治疗呕吐比较突出,用于泄泻它往往要进行加味。

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中也就是脾胃,特别和胃降逆止呕吐。)清热化湿为主,包括中焦芳化苦燥,清热化湿,清热燥湿,以这个为主。同时结合理气。

方解

君:黄连,清热燥 湿,擅长用于中焦;厚朴,苦温燥湿,也有一点芳香化湿作用

臣:菖蒲,增强黄连厚朴的化湿;半夏,燥湿,又和胃降逆

佐1:栀子,清热利水(利湿);淡豆豉,开宣胸中气机郁滞

佐2:芦根,清热生津,和胃止呕

黄连厚朴联合做君,这是寒温并用。体现出它是燥湿化湿为主的。黄连厚朴本身燥湿,又能够和胃,和胃降逆止呕吐。这方佐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栀子和淡豆豉,栀子能够清热利水,有一定的利湿作用,但全方还是芳化苦燥为主的。栀子能清热利水,清热能增强黄连的清热作用。它的利水针对湿热,淡豆豉能开宣胸中气机的郁滞, 湿热阻滞,比如可以有心烦,躁扰,栀子和淡豆豉相配,实际上《伤寒论》上面就有栀子豉汤,栀子豉汤这类一个小的配伍结构,既能够清泄郁热,又能够开宣郁结,当然还能够利湿,用一点芦根,芦根在这个方哩,起到清热,它有清热生津,因为湿热之邪要耗伤津液,芦根有清热生津作用。芦根能够和胃止呕,在连朴饮里,整个来说就是清热燥湿化湿为主的。结合了和胃降逆止呕。所以它擅长于湿热蕴伏中焦,所致的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然做为湿热蕴伏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这个霍乱,原来主治,这个方出在《霍乱论》,它也能够主治湿热霍乱。但临床使用往往以 吐为主。

运用

辩证要点

吐泻,烦闷,热扰心胸,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吐泻,这是最基本常用的主症,烦闷,热扰心胸,烦闷,黄连可以清心,栀子豉汤可以治疗心烦懊恼,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都是湿热下注,它全有湿热特点。这是它辨证要点,使用基本依据。

随证加减

如果泄泻突出(严重),要增加利湿作用,可以加白扁豆,苡仁;白扁豆有补脾除湿,苡仁可以补脾渗湿。白扁豆,苡仁相配,渗湿利水有助于治疗泄泻,对于吐泻交作,这方可以加上苡仁、白扁豆。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药汤头速记歌诀,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下载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黄煌经方医话,王绵之方剂学讲稿薛博瑜中医内科学讲稿,小柴胡汤临床应用集锦,桑菊饮医案

(0)

相关推荐

  • 杨承岐,第三节 三仁汤与湿热治法

    第三节 三仁汤与湿热治法 <温病条辨>是中国医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是继<伤寒杂病论>之后理法方药俱全的宏伟巨著.三仁汤是<温病条辨>中少有的几张疗效卓著.治 ...

  • 害人不浅的“截断疗法”!

    昨日我们聊了姜春华老截断疗法,在当年就有"商榷"姜老的.向柏森前辈写的那篇基本算为代表.姜老还是不服气,有写一篇,理论越辩越明,姜老确实有些武断.这里就不说了. 时至今日姜老影响下 ...

  • 漫谈丑未之岁疫气方,及夏季、湿热杂病治法与方药

    据<清史稿·災异志>记载,清朝雍正,前后共13年,中国发生了三次疫情,第三次是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镇洋大疫,死者無算:昆山疫:上海.寶山大疫. 朝廷派出的抚吴抗疫使者,嘱当时 ...

  • 方剂学歌诀<​祛湿剂>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趋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

  •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 ...

  • 方剂学祛湿剂温化寒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三两(9g) 甘草炙, ...

  • 方剂学祛湿剂祛湿化浊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萆薢分清饮(原名萆薢分清散) <杨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 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流连自可除. [组成]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9g) ...

  • 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六节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脾胃论>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组成] 羌活 独活各一钱(各6g) 藁本 防风 甘草炙,各五分 (各3g) ...

  • 方剂学祛湿剂化湿和胃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 平 ...

  • 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 <伤寒论>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加草柏皮栀子汤. 又: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 ...

  • 方剂学——祛湿剂(二)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八正散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

  • 方剂学——祛湿剂(一)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和中益气 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C.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D.化湿和胃,理气健脾 E.疏肝和胃,益气健脾 2.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