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哥窑新论之三 到底是亲兄弟、表兄弟,还是江湖兄弟? ——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再探讨
“陶器”第一段是研究秘色瓷的重要文献,因不是本文讨论范围,另文再解读。笔者仅将涉及官窑的第二段话翻译如下:
我朝因为定窑白瓷有芒口,不太好用,就命令汝州烧造青瓷。所以,虽然河北西路,京西南路的唐州、邓州,山西永兴军路的耀州都烧制青瓷,但是以汝窑为最好。江南处州的龙泉窑也产青瓷,但可惜又粗又厚。政和年间,朝廷自己建窑烧造青瓷,命名为“官窑”。中兴渡江后,有位叫邵成章的人管理朝廷后勤事务,号称“邵局”,他沿袭以前朝廷的旧规制,在修内司建窑,烧造青瓷,叫“内窑”。这种器物用反复澄清沉腐的泥料为胎,极其精美;釉色莹润明澈,为世人所珍爱。以后在郊坛下又建了新窑,但比修内司窑就差远了。其他像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与官窑都不能同日而语。还有像老越窑器,现在也难得一见了。
图4:官窑青釉方花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图5:官窑青釉方花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图6: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现藏国家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2.文段价值略考
这段话引自元代陶宗仪的著作《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2月)。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他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成年后,不慕虚名,远离官场,和妻子在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并开馆招收孩童授课。教学之余,与弟子们纵谈天下事。每有所得,即录之于树叶,贮于瓮中,埋于树下。10年后得到“树书”数十瓮。陶宗仪让学生把这些“树书”整理抄录,得书三十卷,取名叫作《辍耕录》。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又把《辍耕录》修订完善,著成历史琐闻笔记《南村辍耕录》30卷。《南村辍耕录》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全书以元代为主,宋代为次;所记有的是陶宗仪所见所闻,有的是摘抄并经考证辨伪前人史料。
(初稿完成于2020年9月,2021年3月修改。作者微信号:liuguochenwx.刘国臣 河北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