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后是悲剧 西游记被无限改编 传统西游却断了传承
我这人向来是不爱好凑热闹的,遥想两年前。那时候正是猴年,又是所谓自媒体元年。许多人下海码字搞起了自媒体。为了蹭猴年的景,许多人铺天盖地的写起了《西游记》,而我那时候下海却主要写的是《水浒》。
当初这关于《西游记》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然而都有过度解读的成分。现在看来,这有关《西游》的文章却是少了。为啥,热点过了。这西游的命运就和猴哥的命运一样,两年前大家都盼着猴哥上春晚,现在却都在骂猴哥。是非曲直且不论。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心无常。这《西游记》解释者虽众。然而古人释书最重题目。这西游记全名《释厄西游记》。然而又有几人能够释厄,几人能够悟空呢?
这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纯粹的文人小说。虽然里面有不少市井语言。但是并不接地气。民国时期,曾有位评书艺人张虚白曾试着讲《红楼梦》。结果讲了三天生意就彻底黄了。可见文人书是不适合再改成评书等通俗曲艺的。不过这也有可能和当时进书场的都是男人有关。我学生时期,课间的时候,经常会有三五个女生围在一起讲宫斗剧。绘声绘色有如说评书。可见这家长里短的事,如果改编得当也是会受落的。而其他三部名著都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最后经过数代文人的整理。这才形成了现代的小说。这样接地气的通俗文学,无论何时都会受到大众的喜爱。
这其余三大通俗文学名著中,《西游记》最保留了原始的说书味道。托名李卓吾的叶昼先生评到《西游记》中的第一首赞赋时说到:【凡《西游》诗赋,只要好听。原为只说而设,若以文理求之,则腐矣】小子前几天天对评书的听书听赞有意见。以为这赞赋只是和贯口一样练说书艺人的记忆力的。其实不然赞赋和太平歌词一样都是唱的。叶昼的主业是戏曲评论家,副业是小说评论家。所以他懂行。而直到民国时期,传统的《西游》的所有赞赋都是能唱的。
这评书有两部书已经事实上消亡了。一部是《聊斋》,这部书随着刘立福老先生的去世。也断了传承了。但还有视频,音频存世。当年根据陈士和老先生口述整理出来的几个评书《聊斋》故事也还有留存。这评书《聊斋》之亡亡于太雅。而传统评书《西游记》的消亡更早。虽然现在有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西游记》音频存世。现在也有年轻的说书艺人讲《西游记》。然而这些都并非当年传下来的西游了。这《西游》之亡亡于过俗。
当然艺术本身无所谓雅俗。这里的俗只是相对的。这古时的艺人都有点自卑心理。这说书艺人希望别人管自己叫先生。不喜欢别把他们和其他曲艺人员等同起来。而说《西游》的艺人呢,则是有说有唱。很能放下架子。有时候还要模仿孙悟空,猪八戒。逗大家一乐。很受孩子们的喜爱。然而这门喜闻乐见的曲艺。却被其他说书艺人挤兑。我们是先生,他说《西游》的挤眉弄眼的。哪还有点先生的样子。更要命的是,这说《西游》的不是光靠一张嘴吃饭。最早的时候还自食其力。自制沉香佛手饼卖给大家吃。赚点辛苦钱。这就更让其他说书的先生看不起了。虽说其他先生当时会在说书的时候,讲到关键的扣儿,会插播广告。和现在广告里面放电视一样一样的。但是大家就是看不起说《西游》的。不将《西游》算作评书门。最终这门艺术在大家的挤兑下黄了。
永有道义之后无《西游》,刘立福先生之后无《聊斋》。这正应了那句话,喜剧之后是无限的悲剧。
转发加关注好运连连转
九零超哥如是说
侃古论今道风云
预知天下兴亡事
订阅!
微信号superman19195
海量有料资源,你不扫一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