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志比苏武,南宋最有气节的诗人外交家
政治场上“子不类父”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更不要说并非亲生父子的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昚。赵构是赵光义一脉,一生胆小怕事甚至卖国祈求和平。赵昚是赵匡胤一脉,他在位期间多次北伐,不要说在南宋,就是两宋加起来,这样强硬的君主都不多见。
赵构为了过上太平日子牺牲了百姓的利益,还把自己的尊严放到金人脚下任其蹂躏。在赵构的带领下,南宋从上到下都在金国面前毫无颜面。甚至北宋皇帝的寝陵被金人挖了,赵构为了安稳依然毫无动作。金国皇帝写的诏书拿到南宋,他得从龙椅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双手去接。这些事情在赵构看来都不算什么,想要舒舒服服的在皇宫中享福,就得有所付出。比起被搜山检海追着跑,如今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因此赵构很高兴做这些屈辱性十足的事情,可他的养子赵昚却不这样认为。不要说做,他每次想起这些事都自惭形秽坐立不安。为了得到一些起码的颜面,他想与金国修订国书。
赵昚认为宋金两国关系中有两点必须要更改,一点是祖先寝陵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土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每年祭祖,这也是后世子孙为先人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另一点是宋朝皇帝接金国皇帝诏书的礼仪,同为皇帝,为什么我要从龙椅上站起来恭敬的接你的诏书,这是奇耻大辱。不改变这两点,赵昚寝食难安。
赵昚的要求在咱们今天看来无可厚非,但在当时,无异于挑衅。宋孝宗提出这件事后,整个南宋官场都在反对。在赵构和秦桧的压制下,这群人早就习惯了奴颜婢膝。左相陈俊卿坚持暂缓,甚至用离任来威胁。吏部侍郎陈良祐拼上仕途也要阻止此事,和平不好么,主动挑什么事呀?
臣子前扑后拥的来阻止,但宋孝宗心意已决,这件事最终还是成行了。接下来就是选使臣,当时范成大官职小无人在意,最初他们看中的人是李焘。李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是他花费四十年时间写成的。除了写书,这个人还颇有骨气。他高中进士时秦桧当朝,并且很欣赏他的才华。秦桧曾经派人向他要点文章,只要给,仕途一定顺畅。但李焘不耻与秦桧为伍,他宁愿在小地方以白衣之身写书,也不愿与秦桧此等误国擅权之人搭关系。此等有才华有骨气之人,正是出使金国的最好人选。只是让宋孝宗没想到的是,李焘竟然一口拒绝这份差事。
李焘给出的理由是:“臣拿着这份国书去金国,金国一定不会同意的。金国不同意我就要据理力争,金人一生气,就得把我杀了。您让我去出使金国,相当于让我去死啊。”不得不说,还挺有逻辑的。但这点逻辑在家国大义面前一文不值。有影响力的李焘不去,朝廷左看右看,这件事终于落到范成大身上。
宋孝宗虽说是这件事的发起者和坚定执行者,但他自己也心虚。无论这些事对于他来说有多么屈辱,这都是合同中写好的条款,早就盖章生效了。如今自己要单方面修改合同,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修改,他也有些底气不足。因此他给范成大的国书中只提及北宋皇帝寝陵一事,南宋皇帝接受金国国书时的礼节问题,宋孝宗没敢写。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宋孝宗却嘱咐他口头提一下就好。可见宋孝宗自己心里都没谱。
南宋被金国杀掉或者扣押的使臣不计其数,范成大此番出使,所有人都认为,凶多吉少。范成大不傻,出使前他说:“臣已立后,为不还计”。我已经有后了,即便不能平安返回也没有遗憾。宋孝宗听到连忙宽慰,他说:“朕不发兵败盟,何至害卿!啮雪餐氈或有之。”我不会在此期间向金国发兵,爱卿绝不会有生命危险。只是这一路要或许会有啮雪餐氈之苦。不知宋孝宗说这些话时心里有没有底气。
千山万水走一程,范成大终于见到了金国皇帝完颜雍。这个皇帝人如其名,虽说姓完颜,但他的雍容气度不输汉人,至少在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他安静的看着范成大走进来,安静的看着宋朝皇帝给自己的国书,一看都是些客套话,就准备让范成大退下。就在这时范成大突然再次施礼,然后拿出了早就放在衣袖中的另一份国书。
这份国书已经不是宋孝宗给他的那份了,宋孝宗给他的那份国书上只有寝陵一事,范成大到燕山后秘密的把宋朝皇帝接到金国国书应该有的姿态也加了进去。怕激怒金国这一点连宋孝宗都没敢写,但是范成大自己加进去了。
这时他在金国皇帝面前把这份国书拿出来,有些孤注一掷的意思。范成大也不给他们看,直接大声读。他说宋金两国已经不是从前的君臣关系,现在是叔侄关系,按照之前的礼节不合适了。接着范成大又阐述了金国应该归还宋朝河南祖陵墓园地的理由,一时间大殿之上落针可闻,完颜雍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怯懦的南宋再给自己提条件,气的他直接从椅子上跳起来怒斥范成大。
他说:“范成大你好大的胆子,这里是你说这些话的地方么?”金国皇帝疾言厉色,南宋不少皇帝都得被吓得面如土灰。但是范成大不怕。他说:“这个任务完不成我回去死路一条,若是都要死,就死在这好了。”
据史料记载,这是完颜雍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失去风度。皇帝发飙了,金朝的臣子也全都火了,他们七嘴八舌的说要杀了范成大,然后发兵南下。理智的人也建议把范成大扣下,然后派使臣质问宋朝皇帝是什么意思。还有人直接动手,他们挽起袖子直接就去打人。但是最后,完颜雍什么都没做。他利用几句话的时间平息了自己的怒火,接着让范成大回使馆等消息。
范成大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也只是暂时。回到使馆之后他逐渐感觉到后怕。大家都是人,生死关头害怕是正常现象。最可贵的人是知道害怕但依然坚持,看清了世态炎凉,却依然爱着这个社会。范成大就是这类人。他知道现在做的事说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危机,客死他乡或许还是惨死的可能性有多大,但为了家国大义他依然坚持。
想明白了处境,范成大提笔写下了一首《会同馆》。“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这首诗证明范成大知道自己的处境有多么危险,但他宁愿当汉朝的苏武,也不愿自己的家国受到一丝一毫的羞辱。在朝廷上下一片求和声中,他守住了自己的气节。
再次见到完颜雍时,这位异族帝王依然是那副雍容华贵的面孔。他根本没有提宋朝的要求要怎么解决,而是放范成大回去了。宋朝自南渡以来受到了太多的屈辱,更是有大批使臣被关押被扣留,范成大略带挑衅意味出使金国,却能安全返回,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一种奇迹。
金国拒绝了宋朝皇帝的所有请求,从结果看,范成大没有完成出使任务。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敢接这份差,就是忠勇可嘉。到了金国没给宋朝丢脸,都是铁骨铮铮。至于金国是否同意宋朝所请,就不是一个使臣能决定的事情了。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