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一个最懂历史的人却被历史的黑洞吞噬,正验证黑格尔的名言
大漠从征以后,班固成为窦宪幕府人物。此时的窦宪, 因为平匈奴有功, 威名大盛,心腹众多, 刺史、守令的任免由他一句话决定,朝臣震慑, 望风希旨。尚书仆射郑寿、 乐恢由于招致他 的不满,被迫相继自杀。

窦宪的三个弟弟分别把持着卫尉、执金吾、光禄勋的要职, 窦氏家族还有十几人任城门校尉、将作大 匠、少府等职务。他们在京城无法无天,奴仆肆意强夺民财, 侵凌百姓, 抢走民女。街市上店铺都紧锁店门, 像逃避强盗一样。

窦氏家族这个毒瘤终于最后溃烂。窦宪的爪牙邓叠、女婿郭举等阴谋在宫中杀死和帝。和帝觉察他们的阴谋, 事先与中常侍 (东汉时传达诏令的宦官, 权力极大) 郑众定计, 把邓、郭等收捕斩首, 并将窦宪等人革职, 送回封地。窦宪等被迫自杀。
班固本来与窦宪案件毫无关系,但在封建时代, 一人有罪, 株连甚广, 班固因与窦宪关系密切被免职, 后又被逮入监狱。当时的洛阳令种兢对班固一家怀有私仇。因为班固平常对僮仆管教不严, 有的人不守法纪, 地方官吏感到头痛。曾有一次, 种兢出行, 班固的家奴因喝醉酒冲撞了他的车骑, 种兢手下官吏对他推搡训斥, 家奴迷迷糊糊, 口出狂言, 种兢大怒, 可是畏惧窦宪威 势,不敢发作, 从此怀恨在心。

等窦宪案发, 以前窦家的宾客一 一被逮捕拷问, 种兢借机报复, 将班固关进监狱。在狱吏的拷打折磨下, 这位对中国文化史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竟冤死狱中, 卒年六十一岁。事后, 和帝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 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班固含冤被害,值得人们为他洒下同情之泪。然而他的悲剧结局也给人们留下了教训。他作为世家子弟, 怀才不遇, 不甘心家庭衰落, 对功名利禄不能淡然处之, 这确是他性格的弱点。

作为一个史学家, 他对于前代人物的遭际得失往往能看得清楚, 评论恰当, 而对于身边潜伏的巨大危险却不能洞察, 托附于权贵势力, 因此种下祸患。这不仅反映出他认识的局限, 而且说明依附权贵之险!难怪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