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提倡你们盲目学习人民时评?
多年来,申论学习有个约定俗成的“妙招”:多看看人民时评,学学人家怎么写文章。
但是我从来不提倡这个,倒也不是说人民时评没用,要说用处确实有,比如掌握人家的构思、分论点的写法、某些比较好的句式等等。但这也就是人民时评在申论里的所有用途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么迷信呢?因为申论作为一门玄学,也没有什么标准教材使用,在很难找到靠谱答案的前提下,与其用自己三脚猫的那几下,还不如向高手学个三招两式的,也许就有奇效。
至于为什么我说的一无是处,也有那么多人模仿时评写法,都上岸了呢?原因很简单,当几乎所有人都去这么学的时候,比拼的就不是对申论的真正理解,而是谁的字更好看一些,谁的逻辑更清晰一些。瘸子里挑将军,总要有人上的,而且写的那些东西本质上看也没啥错。
于是,真正能在申论里得高分的,其实只有那么少部分人,甚至这些人中部分还是裸考的,正是因为裸考,思维没有被束缚住,恰恰展现了自己的情怀和思考,万绿丛中一点红,让阅卷人看到了一抹亮色。
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一篇人民时评文章:《发展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富民》,其中对策是这么提的:
必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必须优化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这几句话有错吗?没有,完全正确,高屋建瓴,概括精炼,描述准确,用来指导全国高等教育工作,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为什么我说不能学呢?我们先看看2020版最新的申论大纲,以副省级为例: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
看清楚了,大纲要求的是准确理解资料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是措施和办法,而不是思路和方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要有针对性,资料给出的问题是什么,你的解决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来的,而不是自己背出来的;
第二层是要有可行性,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在题目要求里都有,而大纲用措施或办法来表述。措施的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办法的意思是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两个词语讲的都是比较具体可行的方法。实际上在19年之前,大纲用的是“方案或措施”,方案本身的操作性就很强了,而现在把方案改成办法,也是更加突出这一导向。
我们用这两个标准来看看刚才人民时评中的部分对策: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优化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这两句话针对性是有的,但是从可行性上看,假如你是学校具体负责操作的人,让你去实施,你怎么做?简直无从下手,只能说这是一个指导原则,一个大方向,连方案都谈不上,更不用说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这种对策写法学多了,用在申论中,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再举个比较现实的例子来说明这两点,比如解决垃圾分类问题,提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比如志愿者入户讲解、分开资料等,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这就是针对性。
而可行性我们很多人喜欢说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之类的,这些话属于正确的废话,可以改成: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做得好的市民可以凭借积分兑换奖品。这个措施的可行性就更强点,起码能够操作起来。
因此,我不反对把人民时评当做学习素材,但是反对盲目学习时评文章,虽然每篇文章都是文中典范,但是好的东西不等于正确的东西。考申论的人大多是一些没有体制内工作经验,甚至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刻意的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国家大局上,方向就错了,招你们去都是办实事的,不是让你们去当领导的。
我们要做就是扎扎实实的根据材料,深入分析材料表述的问题,并且提出合适的解决措施或者办法,而不是一味拔高。盲目学习超过自己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东西,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
所以,那些什么金句、范文少背点,认认真真的准备几段比较切实实际的对策写法,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实践运用,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比写那些假大空的套话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