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村当年生活情景
粗粮,比如山药干,还是得靠推碾子磨细。
过年才能吃饭的粘窝窝,里面有红枣、红豇豆,吃起来挺甜挺粘挺粘手。
过年也不都全是白面,也得蒸点玉米面、高粱面、混合面掺着吃,白面很紧缺。
大饺子,也是关城特色吧,其他地方肯定也有,这个我爱吃皮,里面就是纯白菜梆子馅,也没有什么油水,一点也不香,除非放点油渣子,才觉得特别好吃。
煮山药那时候挺普通,上学带着一块,一边走,还一边吃一块儿。
水壶里煮两个鸡蛋,可太奢侈了。
冬天没事,老人穿着大棉袄,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默默的看着享受阳光的温暖。
相声段子里给爆棒子花的人叫“摇老崩”
以前麻雀被定位害虫,随便捕杀。现在平反了,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捕杀20只以上,属于刑事犯罪。
下的食被自家鸡吃了,真是捣乱分子。
街上理发人
这个木工神器,年轻的90后门没见过吧。
打铁,传统的手艺,现在居然成了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篮球术语”,表示投篮不进!
你以为老奶奶在看书吗?不是,以前不识字的人很多,老奶奶是把做鞋的“样子”夹在书里存放,在找合适的样子呢,这个可不让小孩子随便动的。
过节了,买个“饽饽浅子”吧。
看到这场景,想想以前关城村哪天街上晒太阳的老人比较多。
年轻真好,年轻时拍出的每个照片现在看来都特别好看。“分镜头”,这是刘建民的招牌之作
过年大合影,新衣服,可以没有与之匹配的背景,身后这几棵树,都是特别选好的。
七十年代标注合影。
计划经济时代,私人做买卖是违法的,是投机倒把,严重的还会为此坐牢,买东西要去国营菜市场,农村则有供销合作社。
八十年代中期,关城人开始去保定闯荡。
接点鱼,在保定市区和周边郊区走街串巷的去卖。自行车驮着两个大筐是标配。
毛驴车
孩子们闲不住,天天“逮没了泼”,哪都瞎钻。要不衣裳穿不出好来呢。
屋里热的难受,出来凉快还可以看风景。
擀面条
用筷子搭桥,这个三岁孩子都会的技术,也快失传,孩子们都不爱动手玩这个了。
别说多轻多重,怎么能把这么多东西背起来?
身体往后往,腿尽量往后蹬,腰腹发力,突然弯腰……
瓦瓦chan,孩子的最爱。
多少家庭在点着这样的煤油灯下织席干活的。灯花不会像图片中这么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