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上,自己如何给自己制造反馈?

接着昨天的话题,来谈谈在教学研究中,如何研究自己。

教学时,我们总是说要研究教材、学生,但是总忽略这件事情。

陈虹老师的书中,关于研究自己,也谈及了一些做法。

比如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梳理出自己的教学特长,这一点其实昨天的文章中也谈到了一点,比如我自己,就比较擅长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这也是我喜欢的。

比如可以给自己录像,事后反复观看,试着给自己找找茬。

所以,我想,在研究自己的道路上,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要尽可能多的给自己制造反馈,并且根据收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

下面,是我自己想到的几种常见的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式。

一、自我反馈

1.录音录像

正如上面说的,试着在一段时间内,给自己的课堂录像,现在录像的方式很简单,一台手机一台支架,基本可以完成一次简单的课堂实录。
当然有些公开课或者评优课,会在录播教室录制,那么就一取两得,把录播教室的录像拿来研究。

2.公开写作

这是我自己找到的,最佳反馈形式,所以这几年的写作,对于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制造多种反馈,有的反馈来自于后台留言,有的反馈来自于别人分享我的文章。
所以,我不断写,让自己保持清醒,关于阅读量、粉丝数从来不是我考虑的事情。
但是一定要做到公开,因为一旦公开,你写东西就会更加谨慎。
《先发影响力》一书中,讲到,人们一旦做出了公开承若,就会尽量保持行动的一致性。而公开写作,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公开承诺。
而我写作的大量内容,基本就是全程记录我的教育教学过程。
二、学生反馈

1.谈话反馈

一节课结束之后,与学生谈课是很重要的。问问学生今天这节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哪里,老师哪些地方讲的你不是很清楚。
当然与学生谈话,也要分层展开。

2.作业反馈

作业反馈可能更为直接,你上完课,学生掌握得好不好,一看作业就知道了。
“错题”给这些艺术节排练道具第二次生命
三、同行反馈
同行反馈中,最好能够坚持弱连接理论。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生Mark Granovetter通过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来探索社会网络。他非常惊讶地发现那些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弱连接的关系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根本帮不上忙。
Granovetter描述弱连接的论文被当年的《美国社会学评论》拒之门外而无人问津,直到多年之后才得到认可,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正是弱连接才使新的主意从外部世界传输过来。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连接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总是冗余。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更加关键的是,由于我们身边的较为熟悉的人长期处于类似的环境之中,很多的思维方式是差不多的。能够提供的资源也基本差不多。
我们来看,我们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一个老师进行完公开展示之后,为什么听课教师的发言那么少,或者压根就不说,亦或者是说了可能也基本没有太大作用。这是因为我们同事之间,相互熟悉,我们是强链接,不是弱连接。
所以有些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在外面其他学校上课、磨课、或者跨区域,总能够在上完课之后,听到许多“真知灼见”。或者自己的教研员给自己来听课,也总能够收获满满。是弱连接在起作用。
当然,不是说非要是在自己学校之外,寻找同行反馈。而是说,如果遇到弱连接同行的反馈,一定要珍惜。而在学校里面,跨段听课教师的意见也要珍惜。
因为弱连接之下,总有新的视角,新的视角,产生新的火花。
四、权威反馈
我这里说的权威反馈,主要指的是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比赛,包括论文、课题、公开课、技能等等,能够去的总要去。
关于权威反馈,我找到一篇旧文:
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刻意练习
相关文章:
成年人的学习中,无人给你反馈,怎么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