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之我见
转眼已到大暑节气,其身份比较特殊,既是夏三月的最后一个节气,又是长夏,还是三伏天。“暑”字烈日当空,《说文解字》讲,暑就是热。建安七子中陈琳的《大暑赋》开头就是“土润溽而歊烝,时淟涊以溷浊”。热气蒸腾,滚烫而污浊的热风将一切都郁闷成红色。同为建安七子,王粲的《大暑赋》写出汗,“气呼吸以祛裾,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汗如雨下,即使埋进清泉,污秽仍挥之不去。大暑为六月中,天热到极点。还是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得通俗准确,他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大暑应于农历六月。唐代医家王冰认为:“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认为长夏为农历六月。土生于火,因夏之气得以壮大,并且包含于夏中。按这个道理,六月属长夏,长夏属土,亦应之于脾。长夏时节饮食一定要清淡些,少吃生冷,以养护脾胃。生姜就是很好的食材。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驱散体内的阴寒之气。比如,每天早晨喝点姜糖水,或中午做菜时放些生姜,都能振奋中焦阳气。
大暑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由于暑气逼人,人的心气易于亏耗,出现无精打采、思维紊乱、心烦意乱、急躁焦虑等症状,这是暑热扰心所致。故大暑养生,要重点突出“心静”二字,有道是“心静自然凉”。暑在五行中对应火,而火生木,肝应木,故暑热易动肝火,出现心烦、急躁、易发脾气等不适。肝火过旺,则会乘克脾土,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不适。笑是大暑养生的良药。“笑一笑,十年少”,不无道理!笑是精神愉悦的一种标志,夏季气候闷热,易使头晕脑胀,心烦意乱,这时若能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
酷暑已经到来,天气很热!燥热的天气让会让人食欲下降,很多人夏季都没有胃口吃饭,既然夏季不想吃饭那就喝粥吧,既养胃又营养,喝粥养生是大暑时节比较好的选择!米粥具有温、软、淡、香、黏等特点,便于吸收,又保护胃黏膜,增添津液。特别是粥熬好后上面漂浮着的一层黏稠的物质,中医里称为“米油”,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甚至可以和参汤相提并论。而且大暑天喝粥可以熬莲子百合小米粥、南瓜粥、大枣粥等等!此处重点强调一点:大暑季节天气闷热,小孩们普遍喜欢吃冷饮,喝冰镇可乐、汽水等。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过食冷饮会使胃肠道内温度骤降,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影响胃肠对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出现胃痛、腹泻等脾胃疾病,影响生长发育,当尤其注意!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也是最适合于冬病夏治的时节。凡三阴体质者都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好好地养阳。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针刺、三伏天拔火罐、三伏天艾灸、三伏天辨证内服中药等等。其原则是: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或通过针刺、艾灸、辨证内服中药,有利于激发人体阳气,从而将人体内久滞的寒湿邪气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可根据病情或体质的不同,选择一种或数种方法。很多冬天容易发作的慢性疾病都可以采取冬病夏治,比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风湿痹痛等等,另外一些虚寒性疾病,如胃痛、痛经、肾虚腰痛等亦适合于冬病夏治。冬病夏治高效、安全、副作用小,广受患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