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建始:清江横曲,传承土家文化; 施南佳要,再续时代华章。

CCTV-10

2021.3.10 23:1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湖北卷 建始篇

建始篇 预告片

石门锁千古  人类起源地

石门河,流经建始,是八百里清江的一条支流,这里位于北纬30度附近。幽深的峡谷之中,隐藏着一座山洞,当地人称之为“龙骨洞”。

1970年,裴文中亲自带领科考小组来到建始县的龙骨洞,他们在洞中发掘出2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批巨猿牙齿化石。这是考古学者们首次发现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地点,学者们将生活在龙骨洞的古人类命名为“建始直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200万年前。

“建始直立人”的发现,对探索人类起源、地质变迁、气候演化和动物进化,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

巴山楚水 文化悠久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双虎钮錞于,它是巴楚文化的重要象征。

建始县古属巴地,远古时期,清江流域有一支强大的巴人部落,首领名叫廪君,他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深受人们的爱戴。战国后期,部分巴人沿着巴盐古道进入了楚地。此后,这一带的巴人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成为今天恩施土家族人的祖先。

明清时期,人们对巴盐古道进行了多次维修,在两岸悬崖天险中,人们还搭建了一座单孔石桥—— 通济桥。

五阳书院  人文荟萃

建始县广润河北岸,坐落着一片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这是湖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书院,被誉为传承建始文脉的“高等学府”。

这座书院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建成,当时的知县邱岱以建始县内的建阳、朝阳、当阳、景阳、巫阳五个地名,将书院命名为五阳书院,希冀山川灵秀,人文荟萃。

五阳书院培养出了大批立志报国的栋梁之才,清末赴欧美、日本留学的十余名建始学子,大部分就读于五阳书院。五阳书院这座山中的学堂,已成为建始文脉的载体,它传递着“耕读传家”的理念,也将“诚信守义”的美德,根植于建始百姓的心灵深处。

喜花锣鼓黄四姐  唱响大江南北

这首讲述土家族姑娘与汉族货郎之间动人爱情故事的民歌《黄四姐》,一度曾唱响大江南北。

以《黄四姐》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喜花鼓”是土家族人为孩子举办庆生仪式上的一个亮点。

历经一代代土家族人的传唱,民歌《黄四姐》不断被打磨,发展出优美的衬词,洒脱泼辣的腔调。人们甚至在田间地头耕作的间隙,也会唱起这首土家族经典的民歌。

随着时代发展,《黄四姐》的表演形式不断创新,把原本由两男两女的对唱,改编成十多人参与的舞台表演。如今,《黄四姐》已经成为建始县的文化符号,迸发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丝弦锣鼓热情奔放  玻璃悬桥气势如虹

龙坪乡店子坪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的带领下,村民们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打通了一条出山的公路,村里孩子们上学的路通畅了,农产品也得以外销。

近些年,建始县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山外的游客们也纷纷来到建始县,一睹石门河的风采。为了方便通行,人们在石门河不足三千米的河段上,架设了多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其中最为壮观的,莫过于这座玻璃悬索桥,它如蛟龙穿云破雾,气势如虹。

2019年,石门河景区正式更名为恩施地心谷景区。

这种热情奔放的建始丝弦锣鼓,被称为“土家族人的交响乐”,起源于恩施地心谷景区所在的建始县高坪镇。

旧时,高坪镇村民在干农活时,有时会请锣鼓师傅在田边地头打锣鼓、唱山歌助兴,谓之打“薅草锣鼓”。建始民间艺人既会打锣鼓,又会奏丝弦,逐渐演变成“丝弦锣鼓”。2007年,建始丝弦锣鼓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坦的公路取代了昔日崎岖的古道,袅袅炊烟在山中弥漫,土家族人的丝弦锣鼓,穿越了石门,回荡在青山绿水间,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建始篇》

播出时间:3月10日 23:18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郭治权(实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