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没死,但余华把作文课给讲死了

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或者认为余华当然有授课赚钱的自由,未必要都往文学本体上扯;或者认为症结在于,余华对于应试作文的那套并不了解,对于考生的帮助显然有限;而针锋相对的,则认为余华此举无疑为应试作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此,小北邀请了曹林老师来专门谈谈此次事件,在他看来,应试教育的作文套路,已经非常内卷了,浙江去年那篇高考满分作文,就是内卷的一个恶果,学生深受其害。

曹林,19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

作为名作家,不是用自己的写作思想帮着学生跳出应试之卷,不是用让自己成名的写作方法去推动中学语文和写作的革新,而是反过来学那些僵化套路教给学生,这样的作家让人失望。

很多学生的作文写作和表达的兴趣,可能就是被这种僵化的套路给泯灭的。这么背“好句子”并僵硬嵌入,让人“智”熄啊。这哪是写作文,是小孩子拼“句子积木”啊。

  吐槽青年曹林出品

我曾经为余华讲作文课的“资格”辩护,作家讲作文很正常,给教育培训机构站台也可以理解,文学哪那么容易死,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史学家都应该积极参与。

现在我想具体谈谈余华照稿子念的那个作文课,不客气地说,讲得实在太烂。文学没死,但写“活着”并因此成名的余华,把作文课给讲“死”了。没有用名作家经验去给当下作文写作赋能,反卷入应试套路,砸了名作家的牌子,败了写作者对作文的胃口。

01

刻意搬运“好句子”破坏构思活性

文章的第一句话确实很重要,特别是这种面临着巨大眼球竞争的写作,很多作家都特别看重雕琢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是对自己写作的“热启动”,也是对读者进入文章节奏的“热启动”。所以一位著名的网文作家甚至说:第一段只应该写一句话。第一句话不能把读者定住,后面写再多也没有用,没有多少人会看完第一自然段。因为看完一段需要时间,需要持续集中注意力,而读者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他们只有读完一句话的时间,能在一句话上停留1秒想一想,然后就要做出决定。

在我看来,第一段倒未必真去刻意追求“一句话”,这强调的是观点置顶、态度置顶、亮点置顶,用稳、准、狠的论点锚定读者,阅卷老师跟平常一般的网络读者差不多,都是被信息海洋的包围,眼球注意力非常珍贵。第一句话不是“背别人的好句子”,而是要稳准狠、精炼、精彩地体现你的核心论点。

想着第一句就背“好句子”,嵌入备好的“名人佳句”,反而扰乱了自己的构思,破了自己的节奏。不去从核心论点中提炼亮点中的亮点,而是依赖死记的素材,带着自身思考节奏的构思就被打乱了。“好句子”依赖,生吞活剥,也阻碍了正常思考的启动,形成写作障碍。用得贴切的“好句子”,都是信手拈来,以自己的构思为中心的,怎能反过来让自己的构思被“好句子”主导。

02

好作家应推动跳出应试内卷

这就是我说的把作文课给讲死了。一个名作家,不是用自己积累的写作经验去与中学生的作文写作需求对话,不是从作家心得中去诚实地透析出提升学生写作思维的营养,而是舍本逐末,跟着作文培训机构的“低境界”进入应试套路。

不是着力于在创作观、写作思维、积累方法等价值层面给学生以指导,完全狭隘地在“应试”“高分”层次讲这些被很多语文老师批评、久被舆论诟病的套路,活活把作文课给讲死了。很多学生的作文写作和表达的兴趣,可能就是被这种僵化的套路给泯灭的。这么背“好句子”并僵硬嵌入,让人“智”熄啊。这哪是写作文啊,是小孩子拼“句子积木”啊。

知识界应该怎么介入中学语文教育和作家写作?不是尝试进入内部成为“局内人”,而是要发挥局外人的长处,用自己的积累、专业、经验去推动教育和写作的变革,吹进新鲜的空气,与有识的中学语文老师一起,让作文跳出应试的内卷。

一个作家,优势是自己作为作家的写作经验,谈到应试,中学生比你厉害多了,中学语文老师可以给你讲一学期,你凭什么给别人讲?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对局外人局内人的分析非常经典,理解凯撒不必非成为凯撒,局外人与局内人各有优势,他以法国人托克维尔写《美国的民主》来说,局外人也许能获得比身在其中的人更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年7月29日—1859年4月16日),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

修昔底德说,正是他长期的放逐生活使他能够看到事物的两方面,一方面是伯罗奔尼撒人,另一方面是雅典人。默顿通过研究说明,陌生人发现,群体所熟悉的东西对他来说非常陌生,他因此受到激励,从而提出一些局内人不太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对此进行探讨。

什么意思呢?作为作家,余华讲作文写作的优势在于自身作家身份和经验,对于“应试”基本是外行,这时候应该以自己熟悉并内行的视角去讲写作,而不是外行的、已经内卷得很严重、让学生不堪重负的应试视角。

哲学家讲作文写作,应该是从应试之外的思想和思维去启发。作为写时事评论、讲时事评论的,我讲作文写作,会从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方面,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逻辑分析力。这些,是作家的“本钱”,不以自己为方法,放弃自身经验的阐述,丢掉本钱,如写作培训机构那样“假装成为局内人”迎合高分需求,降低写作品位,把自己的维度拉低到套路化的应试层面,讲不好,更容易讲死。

应试教育,作文套路,已经非常内卷了,浙江去年那篇高考满分作文,就是内卷的一个恶果,学生深受其害。作为名作家,不是用自己的写作思想帮着学生跳出应试之卷,不是用让自己成名的写作方法去推动中学语文和写作的革新,而是反过来学那些僵化套路教给学生,这样的作家让人失望。

03

好作家是能讲好写作的

作家能讲好作文吗?当然能,甚至比哲学家、评论家更能,作家写作思维跟作文思维离得更近,作家比时评家哲学家跟作文有着更近的亲属关系。我看过不少作家讲写作,讲得特别经典。

比如前段时间看汪曾祺,他以自身为方法对语言要求的分析,对我的写作都很有用。他说,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对那些爱套用“警句”当摆设装高深的警句癖,是很好的提醒。他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他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口语最大的不同是精炼。——“精炼”就是一种表达效率,概括性,干净利索。他说,只要你留心,在大街上,在电车上,从人们的谈话中,从广告招贴上,你每天都能学到几句很好的语言。——这说的是语言的积累,日常留心生活,语言就会带着生活的气息,而不是背那些所谓“好句子”。他说,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曾见一些青年同志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这说的是构思,想清楚了,语言阀门才能畅通,一气呵成,而不是字儿话。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作家的这些心得,对作文写作是不是很有启发?自己不写作,没有作家经历,很难有这种对文字通透的悟。

还有著名作家斯蒂芬·金谈写作,也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他说,写作真正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粉饰词汇,也许因为你对自己用的小短词感到有些羞愧,所以找些大词来代替。记住用词的第一条规矩是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

他特别反感被动语态,死人才适合被动,比如“尸体被从厨房搬走,放到了客厅沙发上”。更反感让句子不堪重负的形容词和副词,认为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能用名词和动词说清楚的,就尽量用名词动词,让句子和文章生动灵活。文采不是形容词修饰的,而是灵活和思想。说得多好啊,针砭当下写作之弊。

04

“信手拈来”境界需联想式致知

我看了余华讲的那段视频,说语文老师专看“文章中闪亮的部分”,事先准备素材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都没有看到余华作为一个名作家的写作思想,而是不着调的、被语文老师吐槽的“套术”。

我也觉得中学生应该多阅读,但不是为了当成“知识点”和“好句子”去记。吸收了名著的思想,精读了一些名著,自然能融入记忆中。“好句子”是有上下文的,有论证和结构的,脱离了上下文和思想结构,既记不住,也“拈不来”,无法形成“信手拈来”的勾连力和想象力。

什么是勾连力?就是社会学家阿伯特所欣赏的联想式致知(associative knowing),它涉及将事物彼此关联。他说,要做到有效的联想式致知,你的头脑必须充满知识,与你看到的新事物联系起来:事实、概念、记忆和论证,它们像许多小钩子一样起作用,抓住你所面对的文本中的东西。

这就为什么写好评论需要多看新闻、多读书的原因,评论敏感,角度和论点不是灵光一闪冒出来的,不是拍脑袋乱构思想出来的,是“小钩子”钩出来的。那些小钩子越用越灵光,否则会钝化并消失。写作思考和积累过程,就是一个在应用中让小钩子之网越来越大和越来越灵敏的过程。

余华的作文写作术,实际上都低于很多中学生的观念水位,他的讲授,低估了如今的中学生。前几天我收到一所著名中学一个高中毕业班同学的来信,说很喜欢看我的公号,班级读书分享时好多同学举的案例我书中和公号评论中的案例,说他们班想跟我交流,列了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清单。

看了这个问题单,真感慨现在很多中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虽然身在应试场中,但他们的思考和关怀很开阔,有同学问:如何看待理中客这些词语的出现与变质?有的问,怎样劝说一个不好好说话,比如阴阳怪气的人?有的说,现在女权话题很强势,甚至女拳引发争议,以什么为标准判断女权和女拳?从这些提问,看出他们的知识面和日常视野。学生们尝试跳出应试看社会看世界,作家余华却陷于应试之中把学生往应试套路中摁,把作文课给讲死了。

余华老师,应该好好了解当下的中学生和中学教育,好好总结自己的写作方法,反身思考那些成就自己成为名作家的东西,认真备课再去讲课。别那么迎合教育培训机构的要求,别偷懒念稿子敷衍学生和家长了。

今日活动

作者:曹林  编辑:黄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