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24章

本章有两大疑惑,一是世传本将本章排于二十四章,帛书本将本章排于二十一章之后,到底排在哪个章节为准,依据是什么?二是本章的第一个字通行本“企者不立”的“企”,帛书本写为“炊”,到底哪个字为原文?如果第一个字就解释错了,整个章节就会错解。

文 | 杨吉德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道德经》世传本道经在前,为第一章至三十七章;德经在后,为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帛书本又称《德道经》,同样是八十一章,没有章节序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章节数与世传本相同。帛书本与世传本不同者,有三处章节序列有别,一是24章前置于21章和22章之间;二是41章写于40章之前;三是80、81章前置于66章和67章之间。后两处在相关章节论述,这里主要分析一下24章前置的问题。

《道德经》章节顺序排列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以老子写作的原始顺序为准,帛书本是出土的汉初版本,早于王弼本,理应以帛书本排序为准,但这样也不科学,毕竟汉初距老子还有二三百年时间,没法证明汉帛就是老子原本顺序。唯一可依据的,是《道德经》的创作思路。

我在前面各章的注释中都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即《道德经》不是老子凭空写出来的,而是依据《周易》卦的主题并结合当时列国形势而形成的思想,每个章节都源自于《周易》卦,《周易》卦的排列顺序就是《道德经》的排列顺序,只有紧扣各卦的卦象(道)和卦名(名),才能真正领悟《道德经》每个字的含义。研究《道德经》的学者都有这种体会,用帛书本的原字是没法合理解释的,只有运用训诂法变通成通行本的字义,才能得以贯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知道《道德经》和《周易》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周易》卦是因,《道德经》是果,知道了因,才能品味出果的味道。道经前二十四章与《周易》卦的对应关系是:

通行本-帛书本-《周易》卦

01.第1章-第1章-论筮卦和卦名

02.第2章-第2章-阐释乾卦

03.第3章-第3章-阐释坤卦

04.第4章-第4章-阐释坤卦

05.第5章-第5章-乾坤卦综述

06.第6章-第6章-阐释屯卦

07.第7章-第7章-阐释蒙卦

08.第8章-第8章-阐释需卦

09.第9章-第9章-阐释讼卦

10.第10章-第10章-阐释师卦

11.第11章-第11章-阐释比卦

12.第12章-第12章-阐释小畜卦

13.第13章-第13章-阐释履卦

14.第14章-第14章-阐释泰卦

15.第15章-第15章-阐释否卦

16.第16章-第16章-阐释同人卦

17.第17章-第17章-阐释大有卦

18.第18章-第18章-阐释大有卦

19.第19章-第19章-阐释谦卦

20.第20章-第20章-阐释豫卦

21.第21章-第21章-阐释随卦

22.第24章-第22章-阐释蛊卦☆

23.第22章-第23章-阐释临卦

24.第23章-第24章-阐释观卦

25.第25章-第25章-阐释噬嗑卦

《道德经》章节的排序是根据《周易》卦的序列来的,每个章节的第一句话都是对所对应卦的阐释,即七十章所说的“言有君,事有宗。”只有严格对应《周易》卦主题,才能原汁原味解读帛书本。如果你需要把帛本训诂成王弼本才能解通,说明你一直在错解《道德经》,因为王弼不知道《道德经》与《周易》之间的关系,才对《道德经》原文做了大幅度修改,这种修改也包括将22章调整到24章的位置。

按《周易》卦的顺序,《随》卦之后依次是《蛊》卦、《临》卦、《观》卦。21章对应《随》卦,只有24章的内容与《蛊》卦一致,应排在21章的后面。且22章与《临》卦一致,23章与《观》卦一致。这样看起来,帛书本这部分章节的顺序是符合《周易》卦顺序的,应为原版《道德经》顺序,王弼本错调了章节,应予改正。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企”和“炊”哪个字为原本之字?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

问:帛书本的“炊”字多有他论,如高明注解:“帛书研究组云:'炊疑读为吹,古引导术之一动作。’又谓:'通行本此句下有跨者不行一句,按文例当有,甲、乙本似误脱。’……愚以为帛书'炊者不立’,当从今本读作'企者不立’。'炊’字古为昌纽歌部,'企’字属溪纽支部,声纽相通,'支’、'歌’为旁对转,故'炊’、'企’二字古音同通假。”这种高深的训诂法是否可以作为权威解读?

答:我认为这种高深的训诂法找错了对象。我们暂且将王弼作为世传本的初传者,他大概认为“炊”字写的没道理,可能是传抄错了,便把“炊”改为“企”,“企者不立”的意境一目了然,这与这种部那种部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弼不知道“炊”字何来,更不知道“炊”字何意,又想当《老》学权威,这才大胆的改为“企”,本身就是不严肃的行为,再用训诂法强行搭配,把前代的文字通假于后代的文字,无疑是错上加错。

其实“炊者不立”就是讲不通的一句话,正因讲不通才是原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个前提,本句没有注明,而且所有章节的首句都有前提,也都没有注明,这是后人不明白首句真正含义的原因。本章按照帛书本章序讲,与《蛊》卦对应,通行本“蛊”字汉帛《周易》写为“箇”,想必老子当时看到的《周易》版本与汉帛本近似。卦辞为:“箇(蠱)。元吉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箇”就是一个,本章就是从“一个”的角度来论述的。

“炊”的本义是烧火做饭,在野外做饭要用三足支锅才能保持稳定,一个足是立不住锅的,“炊者不立”从文字上省略了“箇”,从意思上这个前提是不能省略的。

问:“炊者不立,自视不章”句在王弼本中做了很大改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用“自是者不彰”修改了“自视不章”,又添加了“跨者不行”,是否可以断定王弼本确系修改?

答:毫无疑问王弼本做了大胆修改,把“炊”改成“企”,再添加上“跨者不行”,完胜古人的排比句,修改者很有可能还要自鸣得意一番。其实“企”和“跨”都偏离了原主题。

“自”,自个,紧扣“箇”的字义。“自视”,自己去观察事物,其实这种个人视角具有很大局限性。“章”,原义是完整的乐曲,指完整、全面。“自视不章”,自己去观察事物很难得出全面客观的结论。

“炊者不立”是对卦名“箇”的形容,指孤立的事物难以成器;“自视不章”是进一步引申,指出一个人孤立的看事物往往缺乏全面性和公正性。

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问:本段有三个“自”,都是从“箇”的角度论述的吗?

答:不只是一个角度。本章围绕《周易》“箇”卦有三个视角:

一是卦名“箇”的含义,“自”即为取自于“箇”,是论述范围。

二是卦辞中“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老子对这句话怎么理解不得而知,但“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似乎从“先甲三日”引申而出;下句“其在道曰:'餘食、赘行、物或,恶之。’”似乎从“后甲三日”引申而出,是论述的内容。

三是象辞:“象曰 山下有风,蠱。君子以振民育德。”从品德加以阐述,是论述的方向。

本章共四段话,第一段是引题;第二、第三段是论述;第四段是收尾。字数虽少,却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体。

“自见者不明”,见,显现。自己显现自己,别人不会相信,因而说不明白。

“自伐者无功”,伐,夸耀。自己夸耀自己,反而丧失掉已有的功业。

“自矜者不长”,自矜,居功自傲,轻视他人。居功自傲的人富贵不会长久。

其在道曰:“餘食、赘行、物或,恶之。”

问:这段话的语义还是有些争议的,如此句读是否与传统注释差别过大?

答:本文和传统注释的区别主要在于文字的出处上。《箇》(蛊)卦卦辞之“甲”可以看作是中庸品行的分界线,上一段讲超前于中庸者的三种行为:“自见、自伐、自衿,”虽有功绩却预后不好,属于“先甲三日”范畴;这一段讲落后于中庸者的三种行为,即“馀食、赘行、物或,属于“后甲三日”范畴。这样解释是比较合理的,只是如此理解的话,“其在道曰”就成了多余的一句话了。

《广雅释诂四》:“馀,盈也。”“馀食”,吃饭时要比别人多一些。赘,附着。“赘行”,行军打仗时,不是冲锋在前,而是跟在别人后边走。或,《说文》:“惑,乱也。”段注:“古多叚或爲惑。”或亦可解为惑。“物或”,迷恋于物质享受。“馀食、赘行、物或”这三种不端行为皆为人所“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问:王弼本为“故有道者不处。”道和欲的字义差别很大,到底哪个字更贴切呢?

答:“道”的外延含混不清,容易产生歧义。本章是对《箇》(蛊)卦的阐释,论述个人主观意识问题。一种是对功名的追求,过则把自己居于别人之上;一种是对物质的追求,过则骄奢淫逸,属于个人欲望的追求范畴,与“道”没有关系,故“道”字改的没有道理。

“欲”,这里不应作贬义词理解,帛书《箇》(蛊)卦爻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德,凶。”'不事王侯”为无欲,无欲则凶。“有欲”就是事王侯,有建功立业的欲望。这是“欲”字的缘由。居,居于。“弗居”,不要居于这种境地。“有欲者弗居”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照应章首“炊者不立”,既要建立功业,又不要孤立自己。二是指前面两段,有了权力不要固执己见;有了功绩不要自吹自擂;有了财富不要贪婪。

今译

炊饭时用一个支点难以支撑饭锅,用孤立的视角观察事物很难做到全面。

自己显现自己的,很难把事情说明白;自己夸耀自己的,反而容易丧失掉原有的功业;居功自傲的人,富贵不会长久。

吃饭时总比别人多盛,行军时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对财富贪得无厌,人人都会厌恶这些不齿的行为。

所以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不要使自己居于危险的状态。

附王弼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0)

相关推荐

  • 还原版《道德经》第八章:善贻且善成

    还原版<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如下: 势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固道之出言,啖何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五章:天之道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五章全文如下: 天之道,犹张弓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二:我独异于人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中的第二章"我独异于人",全文如下: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人甚好解.恍兮其未央哉,惚兮其若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四章:玄德深不可志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四章全文如下: 玄德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掖乎其若冬涉川, 犹乎其若畏四戾, 敢乎其若客, 眺乎其若皋, 纯乎其若朴, 坉乎其若浊. 笃能浊以滴者将舍清. 笃能庇以往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三章:玄德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三章全文如下: 道生之,德畜之:而物形之,气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天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述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 生而不有,长 ...

  • 道德经之第二十章

    相传<老子>是老子所著,原书本无名,秦时称为<上至经>,汉时称为<老子>,<道德经>等.现在的通行本是魏晋时期的王弼注本,之前的汉代还有<河上公章 ...

  • 试议“谷,申,不死”的含义

    道德经第六章多家版本各有不同,现以世面流行较广的几种较以比对,试着还原其真实含义.该章节的解读核心在于开头的一句话,弄通了它的真实所在,整章便迎刃而解. 儒家王弼版本与河上公版皆是"谷神不死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六章:浴神不死

    还原版<道德经>第六章全文如下: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六章,文本以帛书甲乙本为底本,经与其他版本对勘后 ...

  • 还原版《道德经》第二章:道者非物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第二章"道者非物",全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其上不皦 ...

  • 还原版《道德经》第七章:道可左右

    还原版<道德经>第七章全文如下: 道氾氾,其可左右.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衣被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小. 功成不名有,万物归之不知主,可名于大. 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