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懂夜的黑:天才少年向死而生的救赎之路

01

10岁的他,山东省中国象棋比赛第三名;

11岁,加入中国航空科技组,制作火箭和降落伞模型;

10-12岁,参与并创立校篮球队;

17岁赴美留学选修心理学。

很多人都感叹,这样一份酷炫的少年简历,透着优秀和辉煌的未来气息。

然而,在这鲜亮成绩的背后,下面才是少年真实的模样:

“在所有人都看不见的地方,我在不停地计划死亡:

8岁,站在阳台窗户上,考虑要不要跳下去;

15岁,计划一定要在25岁之前死掉;

20岁,躺在床上想,明天应该就不会再睁开双眼......”

这是他内心真实的独白。

22岁,因长期心理问题,他从美国退学回国。

22年的生命历程,他过的如此“精彩”,又是何原因,让风华正茂的少年活得心如死灰?

那一段段向死的记忆,又投射出怎样的成长经历?

情绪背后的痛苦,表达背后的求助,又让多少自以为是的大人熟视无睹?

从他记事起,就活在压抑内耗的生活状态里,父母糟糕的关系,带给他深入骨髓的负面影响。
7岁,爸妈终于离婚了。
对儿子的愧疚感让父母极力想做些补偿,其实他打心眼里,为父母的分开而高兴。
事实证明,关系的破裂,并不能赦免各自的痛苦。
他每天都在用幼小的身躯忍受表达不出的情感伤害。
每一次受伤,心如刀割,却不知道如何疗愈,只能在漫长的时间里看着它滴血再凝固,然后再次被划开新伤口,这就是他童年的日子。
他以为,一个人过周末是每个小朋友都该有的正常状态。
他和母亲的生活,多数时间是他一个人在活。妈妈是大学老师,一周接近50课时的校内外教学,忙得无暇休息。
8岁,一个周末,难得妈妈在家,还破天荒答应陪他玩拼图。意外获得的小确幸让他欣喜,他不停望向对面房间工作的妈妈,期待着她起身,哪怕只是1个小时。
那天,他拼完了整张图,也没盼来妈妈的脚步。
伤心、失望、委屈、愤怒席卷而来,他朝妈妈发了脾气,却换来一句:“你再发脾气就把你送给别人!”
刺耳的声音冲向脑海,传遍全身,麻木了四肢,石化了内心。
恐惧,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在大人寥寥数语之间,附上身来,从此挥之不去,欲罢不能。
那刻起,他再也不敢发脾气,也再不想和她说话。
那刻起,他知道妈妈爱他的方式就是拼命挣钱,而他们的相处却愈发沉默无言。
10岁那年的冬天,他呆在冰冷的房间,挠着已经轻微冻伤的手脚,多次向妈妈求助,得到的回应一如既往的理智:“冷就多穿点衣服啊,要不肯定冷。”
在他的生活里,充满了被理性分析包裹的逻辑道理,那些不被看见、不被听到、一直被忽视的情绪和感受也随之冰封沉降到深渊。有多深呢?
10年后,他在美国收到一条妈妈的微信:“儿子,在你房间写稿,才发现这么冷,妈妈好心疼,你怎么不早说呢?”
他关掉手机,努力搂抱着那颗急速残喘的心,是啊,也许早该习惯了......
12岁前,生活以各种方式让他饱尝失望的滋味。他从不要求,从不奢望,他只想要些简单的玩具、简单的陪伴,然而期待,在每次努力尝试开口后,落空。
但他有什么资格,对独自抚养他的单身母亲失望呢?
妈妈养家很辛苦,她是高知人群,态度谦和有礼貌,学识丰富有素养,她只是不能懂小小的他的感受,她只是不能让他有情绪。
给他挣钱是妈妈唯一的目标。只有钱,才能让儿子过上好日子;只有钱,才能带来安全感,有话语权,有生活的底气,也是补偿儿子最好的方式,至于其他,都没那么重要。
作为儿子,他懂得大人的不易,他理解长辈的辛苦,他告诉自己不应该有情绪,不应该有任何要求,无论这要求有多简单.....
谁的青春不迷茫,可他的迷茫是从幼儿开始的;青春期的来临,反而让他心生力量,开始攻击和对抗。
然而事实证明,在荷尔蒙强大的助攻下,再蓬勃激荡的青春,也无法与无知无觉、无情无感的理性对峙。
他所有的倾诉、表达、解释、沟通,在一个不会倾听、拥有极强思辨能力的人面前,瞬间瓦解,显得不堪一击。
他的需求,只要妈妈认为不合理,就一定反驳到底,跟她无数的“道理”、“因为所以”联合起来,让他明白:她的观念才是对的,且对的有理有据,不仅应该赞同,更应该心怀感恩。
作为大人,她不接受孩子对她有任何的否定。
至于他是否真的认同,需求背后的感受,她无暇顾及也无法意识;
她活在固步自封的思维局限中不愿出来,并乐此不疲地把孩子拽到她的认知世界里,证明她思考的一切都是对的......
她不理解儿子的伤心、委屈、愤怒。对儿子的痛苦,她表现出更大的痛苦与不解。
“你一个小孩儿哪来那么多痛苦?”“现在的孩子就是娇气还矫情。”这些常听到的话,具有的杀伤力和潜伏期也许会是你无法想象的。
其实每一份感受,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
她不懂儿子语言背后的情绪,不懂他眼泪背后的感受,不懂他互动背后的需求。
更可怕的是,作为母亲,她的无知,她全然不知。

02

牵着失望的手,绝望地步入17岁即将成人的年纪。

17岁的他,经常暗自庆幸自己还活着,他决定赴美留学,离开这个家,越远越好。

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决定用知识再拯救自己一回。

17年的人生,没有得到过任何生命经验的分享和帮助,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已知的、未知的无数问题扑面而来。

这无疑让本就伤痕累累的他更加雪上加霜。

他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已经呈现出疾病化趋势。

妈妈定期的电话问候,一如十几年的沟通模式,只能对话些简单的生活应答,一旦告诉她他遇到的困难,心理的障碍,糟糕的状态,那简直就是自讨苦吃。就如同一次电话中他告诉妈妈,他可能有焦虑抑郁倾向.....

“你这状态可不行啊,你得调整,这么下去怎么行呢.......怎么可能呢,调整调整就行了......”

整整一个太平洋,都隔不断电话彼岸妈妈满满焦虑感的侵袭,并故作轻松地说着些毫无意义的话。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方案建议,没有任何可采纳的见解计划办法。

意识不到自己感受情绪的人,永远也无法意识到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儿子亲历着切肤之痛,母亲混沌着毫无感受。

电话那头,无数观点、分析、判断不绝于耳,告诫儿子不要胡思乱想,反驳他不要没病找病,他忍无可忍:

“我不想跟你说了,我只想从这儿跳下去!”

“那你怎么不跳啊?”沉浸在情绪中却丝毫察觉不到的母亲,向儿子抛来死亡的橄榄枝。

“我以后再也不想跟你说话了!”他挂掉了电话,此后半年,没再理过她。

母亲的微信被他调了静音,面对一个不能帮自己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给予任何情感支持的母亲,他们的对话只会让事情更遭。

对大人要理解,是他很小就学会的技能;
现在的他,依然理解,物质的供给,家务的操持,生活的照料,眼见为实的存在着。
他承认这些缺一不可,但一个小孩的长大,光靠物质的维系,就够了吗?
健全的人格,不光是有一个正常生命体征的躯体,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有主见、内在有力量、灵魂有深度、状态有能量的人。
这些,光靠学校靠书本给吗?作为一个在校成绩还不错的学霸,他以亲身经历印证,学校能给的,太有限了。
身在异乡,除了钱,他得不到家里任何支持。
“你自己先想想,你自己处理,别来找我。”这是爸爸的常用语。
17岁还不允许打工。
那时的他,心态几近崩溃边缘,身在阳光下行走,心在黑暗中摸索。
他花着家里给的每一分钱都觉得是浪费,一种强烈的负罪感,让他觉得很不配。
2018年夏天,20岁,焦虑抑郁状态愈发严重,他咨询过学校等机构,那些无关痛痒的建议和开导,还没有他在书本上学到的多。
他没有安全感,不出门,不见人,虽已成年,却愈发凸显出,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前深感无力的痛苦,他清晰地看着自己,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
那天,为了果腹,找了家餐厅,他坐在一个不被看到的角落,吃着披萨。
偶然抬头,看见街边一对父女,他们相依而伴,谈笑风生,那种近在眼前的幸福,与他却远在天边。
眼泪不听话地掉落,下咽的食物如鲠在喉。一望无际的悲伤,害怕失态被发现的恐惧,撕扯着席卷而来。
他扔下披萨跑回停车场,大口地呼吸,想让意识麻木,阻止头脑疯狂的意想,在度秒如年的半小时中,他努力积攒着回家的力气。
他天生敏感,却遇到一对“无感”父母;
他理解他们的无能为力,理解他们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感受,他理解一切道理......
但是,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遇到这样一对父母?
他不明白为什么身边充满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不明白为什么如此身心分裂?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很优秀却活成这般痛苦的模样?
在无意识的驱使下,他也开始封闭、压抑,出于本能保护,不再让自己有任何情绪。
幸好,女友在身边的陪伴让他动荡的心有所着落,他发誓绝不跟女朋友发生冲突,因为他一定不能让自己变成父母的模样。
但是情绪,不是憋住就能消失的,它就在身体里,清晰可见,你越逃避它就越作妖。
女朋友是完形最早一批学员,这也是他与完形结缘的开始。

03

2019年,状态差到极点的他,无法继续学业,每天都苦楚难耐。

带着走投无路的痛苦之身,他决定辍学回国,他要去完形再救自己一次。

就这样越海跨洋,他走进了完形。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留学生,初来上课,带着些许专业审视的眼光,他发现完形所有理论体系,与他而言,驾轻就熟,他带着心理创伤长大,一路感受一路探索,学到的理论无数。

但随着课程深入,他深切体会到,即便选修心理学专业,也无法成为他的救命稻草,因为“知道”和“做到”永远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一次,他发现,他开始慢慢向做到,迈进。

独辟蹊径的练习,将平时那些不敢说、不敢想、不敢做的,通通呈现并得以体验,畅快淋漓的宣泄后是发人深省的反思;负面能量的释放,让身体开始苏醒。

当深入潜意识底层,放空头脑,他发现了可以与身体对话的秘密。

原来体内积压的情绪多的超乎想象,这情绪背后的创伤,他清楚明了,而疗愈这份伤,却不是向外抓取、改变别人,而是要自我救赎。

透过体验,他发现了驾驭无数理论的航船,行动,如何和情绪共处,如何去觉察感受,当他真的沉静下来,竟发现,原来解脱的方法有的是,如果真的痛,随时随地都可以启用。

感受是最好的证明,现在的每一天,他起码可以放松身心,舒服地对自己说,嗯,今天还不错。

拯救自己,不需要太多的大道理。

重要的,是去行动、去实践、去改变。

老师说的没错,生命本就不是用来解决的问题,但所有人都想找答案。
生活远比一张试卷,复杂的多,它充满美好也充斥着残酷,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如末日笼罩,没有定数充满变数。
课程就像个宝藏,他仿佛找到了竹杖,扶他起身,帮他迈出最艰难的一步。
这0到1的蜕变,是巨大的也是万难的,这一步他自己走了小20年。
他开始逐渐放下愤愤不平的抱怨,逐渐学着臣服并接受当下的现状,他确定并相信,改变别人永远是徒劳的,反而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唯有改变自己,才是正确的方向。
回归内在、觉察自己。这让他对身体、情绪感受的缘起,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他开始爱上冥想,在呼吸间,不断将四处游走的意识拉回当下,听心的跳动,感受暖流升起,体验气息穿行。
他喜欢这感觉,可以让心安静。

04

痛苦,可以唤醒一个人觉醒的意识。

因为辍学,妈妈看到了他的痛苦,也为此去上了完形的先导课。

课上,从老师及学员们的反馈、互动中,她努力地吸收理解;

回家后,他意外发现,妈妈的感知能力有所苏醒,再互动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儿子语言背后的感受。

当然,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带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性格特质,早已根深蒂固,若改变,谈何容易。

走进一个人的心里,需要花费很大力气,也需要努力很长时间,伤口划开易,痛感离去难。

所以,关于期待,正如大杨老师课上入木三分的剖析,为此他选择释怀并放下。

如今的少年,有了自己该成长的方向,已不再需要寻求父母的呵护,他会收回对别人过多的期望,努力让自己活得漂亮。

高级班结束后,他开始意识到老师所说,课程结束,成长才刚刚开始,回归生活,才是真正的道场。

他的道场,必然少不了和妈妈相处的方寸之间。

一次,妈妈约了朋友还特意叫上他一起吃饭,饭桌上对方的一句问话,让他立刻明白了妈妈的用意。

担心他回国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感,让妈妈坐立不安,于是四处帮他找机会介绍工作。

在没有丝毫征兆,完全不经过商量的情况下,替自己做主,是他最反感的做事方式。若在以前,他肯定火冒三丈却不敢发声,直到积攒出新的内伤。

现在,他突然觉察到当下的情绪,竟然异常平静,他带着觉知直白表达出自己的不满。

这让他意识到,带着觉知的沟通,具有保护自己的双向意义,展示了自己的界限,又不隐忍伤己,他感到一股力量,在慢慢从内而升。

他喜欢这状态,更为他日益稳定的情绪感到欣喜。

所以,现实中仍有一堆问题亟待处理,但这就是生命本真的呈现。

伤痕是成长的勋章,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带着伤,心怀阳光,他准备好了启程,去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感知这个鲜活的世界,去到各种城市,接触不同领域,寻找他此生的天赋使命。

05

各位亲爱的父母们,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爱,历经时空洗礼,它早已被赋予新的定义——

关怀而不干涉;尊重而不放纵;分享而不教导。

旧有的思想观念、认知体系,终会被封印进历史长河中。

请相信新时代的少年,拥有这世界赐予的更高维智慧,请看到你们的局限,尝试了解新的时空,新的他们;

10年、20年后的他们将要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带着旧有的认知,掌控现代的他们,或许才是对未来最具灾难性的一笔投资。

每一个孩子,他们因你而来,却终将要踏入社会,他们会拥有颠覆性的认知,创造性的思维,叹为观止的思考力,超乎想象的行动力。

守护好那份与生俱来的天性,无比重要,作为父母,你准备好了吗?

迪扬主创团简介:

由完形志愿者组成的纯公益“完形编辑部”,透过整理学员生命故事和导师答疑,用文字传播完形,为更多学员成长提供支持!

这里每篇文章每一个文字都是几经审核才给大家呈现。

大家的打赏,会给我们更多创造的动力哦!

(生命故事搜集,请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