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外孙(20):我给外孙讲笑话

让外孙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些笑容、多一些笑声是我的追求。我教他背诵古诗词、辅导他做数学题、指导他学“写话”,都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其实何止是“亲切友好”,外孙和我在一起,几乎每天都会开怀大笑若干次。

“笑点”何来?生活在处处都有“笑点”,关键在于要有发现“笑点”的智慧。

外孙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模仿不同的人按门铃之后,门里门外的人相互应答,就把外孙逗得哈哈大笑。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音质、语气、语调是不同的,或许是我模仿得比较到位,外孙百听不厌。现在上二年级了,还时不时地和我玩“按门铃”的游戏。我说“叮咚”,外孙就问“谁啊?”,我就模仿女儿、女婿、小女儿、亲家等人的声音和语言、语调回答。我的话音刚落,外孙瞬间就能猜到“这是小姨,哈哈哈,再来!”

最近几个月,我开始有意识地给外孙讲笑话。我认为,笑话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古今中外的许多笑话,世代相传,已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孩子喜欢笑话,许多名人也都喜欢听笑话、讲笑话。因为笑话中蕴含着风俗人情、天文地理、文化常识,有些笑话还充分彰显了人的智慧。据说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听笑话。一个著名的笑话是,有一次慈禧让李莲英(太监)讲笑话,李莲英说了一句“从前啊”就不再吭声了。慈禧问,下面呢?李莲英还是不吭声,慈禧马上反应过来了,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下面”没有了)。这类笑话当然不适合讲给外孙听,我就从“笑林广记”“中国古代笑话”“幽默笑话大全”等书中精心挑选一些笑话讲给外孙听。讲了几个笑话后,外孙就听上瘾了。每天我接他放学,他首先回味昨天的笑话,自己复述着笑话的内容,自己就笑出声来了。然后就央求我“爷爷,再给我讲一个!”

比如,我给外孙讲过一个笑话:一人外出办事,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年幼的儿子,说,如果有人来找我,你就按照纸条上的话应答人家,不要让客人觉得你没有礼貌。儿子说,你放心好了。结果,前两天没有客人来,这个小孩闲着无事,和同伴在外面烧树枝玩,就顺手把那张纸条也拿出来烧了。第三天有客人上门了,问“令尊大人在家吗?”小孩连忙掏口袋找那张纸条,口袋空空,顺口回答“没了”。客人大惊,“令尊大人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就没了呢?什么时候的事?”小孩还在想纸条的事,就说,“昨天晚上的事,已经烧了。”然后我模仿客人大哭的情景,“好好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此后几天内,外孙会利用一切机会把这个笑话用上。比如,他问我,你的电动车钥匙呢?不等我回答,他就自问自答“没了,烧了”,然后哈哈哈地大笑起来。

为了让外孙理解汉语是靠字词的顺序表达意思的,我给外孙讲笑话说:一个学生上课走神,老师提问他“说说能代表秋天的景色”,答案是“枫叶红了”,这个学生一紧张说成了“红叶疯(枫)了”,全班哄堂大笑。当然,外孙也是大笑不止。随后的几天里,我接外孙放学,就像接头暗号一样,我俩一见面,外孙说“枫叶红了”,我说“红叶疯了”。

因为听了很多笑话,外孙在学校里有了“吹牛”的资本。我给他讲的笑话,他会转述给同学。同学为了听外孙讲笑话,就送给他橡皮。有一天女儿对我说,他的书包里怎么这么多橡皮啊?我说,那是他用笑话换来的。

外孙天天要听笑话,害得我天天要“备课”。我的“备课”常常赶不上“教学进度”,遇到这种情况,外孙就会批评我,“怎么不好好备课?嗯?”当老师的自然有办法对付“学生”,我就说,“今天先不讲新的,你先把昨天的笑话复述一遍,不然我讲的你都忘了,有意思吗?”外孙不知道我已经没有“余粮”了,就开始复述起昨天讲过的笑话。复述完了,我会点评一番。接下来外孙依然要求我讲新的,我说“到家了,现在立刻、马上开始做作业,要养成良好好习惯。笑话有的是,关键看你的表现!”

幽默是一个人可遇不可求的品质。然而幽默离不开笑话,所以,我给外孙讲笑话,意在培养外孙的幽默感。幽默感的培养,很难;我做到了吗?只有天知道。

我还有笑话吗?“没了”“烧了”。枫叶红了,红叶疯了。

2020年10月27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