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歪曲的人物:鲁肃
三国的故事脍炙人口,三国的戏也是戏迷们所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
也许大多数的观众,只是被故事所吸引,为戏剧家们的精彩表演而倾倒,有一个很鲜明的问题却没有想到或者说根本没有注意,那就是有一个多次出现的人物被彻底改变了形象,变精干为无能,那就是东吴一个非常出色的将才、帅才:鲁肃。
鲁肃在三国戏里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只是在《群英会》里戏相对多些。但是他给人的特点是忠厚老实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比如在周瑜屡次要害诸葛亮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和事佬,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在黄盖和周瑜实施“苦肉计”的时候,他彻底被蒙在鼓里,急得团团乱转,先是一股脑地求情,然后是喋喋不休地埋怨诸葛亮不通人情。当诸葛亮说出事情的真伪,他又恍然大悟:“呀,原来他二人定的是苦肉计啊!”他只是一个随声附和的人物,看不出自己的见解和才能来。
最典型的就是“草船借箭”一节了,当诸葛亮接受了周瑜给的三天造十万枝狼牙箭的任务后,他非常着急,再三地示意阻止。在诸葛亮一连两天没有动静时,他又沉不住气,主动提醒,掰着手指给诸葛亮算日子。诸葛亮假装着急,让他出主意时,他真是挖空了心思。又是让诸葛亮逃走,又是让人家投江一死,可笑里透着几分无能。等和诸葛亮上了船,他更为突出的是胆小了。
听说要向曹营行船有一段唱词很能说明他的心理:”鲁子敬在舟中浑身战抖,怕的是到曹营难保人头”。总而言之,在以往的戏剧舞台上,鲁肃就是一个老实人。正如他自己向周瑜的表白:“我是个老实人,说的是老实话”,所以我们在戏里也就看不出他的什么本事。头戴乌纱帽,典型的文官打扮。再加上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演得那么逼真,如果只是看戏,鲁肃就是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老实人。历史上的鲁肃真的是这样吗?
非然也!鲁肃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才帅才,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他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在周瑜死后,就是他任都督的官职,使东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至今在湖南的岳阳还有鲁肃墓,建有祠堂。当地人对鲁肃的评价和戏里是截然不同的。
在三国故事里“单刀会”是非常有名的,在戏剧舞台上关羽是占了完全的主动地位。鲁肃虽然是主人,又设下埋伏,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无异于随时可被宰割的羔羊。其实在《三国志》里的鲁肃完全不是这样的形象。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 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 卿家军败远来, 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 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从这里看,在单刀会上,鲁肃并没有占下风,显然是没有什么结果,关羽借斥责插话人提刀人而去。那么在戏剧里的鲁肃为什么被歪曲了呢?有人撰文说是关汉卿在他的杂剧里,使二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细读剧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提高关羽地位是不是为了讥讽当时的民族歧视,“到不了俺汉家节”暂且不论,从关汉卿开始鲁肃被“歪曲”倒是事实。在《群英会》里主要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全剧中主要矛盾是曹操和孙刘两家的联盟。而在这个联盟的内部,则集中表现在诸葛亮和周瑜的身上了。一个足智多谋,聪明过人,一个胸狭量窄。从联合抗曹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矛盾斗争也随之开始了。
首先是周瑜派诸葛亮去劫曹操的粮草,也就是借曹操之手杀死诸葛亮。当他的计谋被识破后,才把命令追回。在以后的“联合”里,只要一有机会周瑜总要加害诸葛亮。因为他们是同一战壕里的,还需要团结,所以需要一个和事佬在他们之间周旋,这个重担就理所当然地落在了鲁肃的身上。
这样来,他的性格就要改变,从一个精明的人变成一个老实过头的人,完全是服从剧情的需要。说到这一点,还要“埋怨”谭富英先生,是他把鲁肃塑造得太成功了,老实中甚至有几分呆,而且呆得可爱。
其实在戏剧里被歪曲的人物,绝不止鲁肃一个,同是三国戏里的蒋干也是一个。他在曹操手下虽然算不上是一流的谋士,但是绝对不是《群英会》里那样的草包。他过江本来是打算说服周瑜的,一看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叙叙友情回来了,哪有什么“盗书”导致曹操中了借刀计那么回事。那是戏剧的编导为了表现两边正面战场的交锋和暗中斗智的交叉进行,根据小说特意安排了这样的情节,那么由谁来完成“盗书”的任务呢,正好蒋干来了,于是,这顶愚蠢的帽子就扣在了他的头上。
正如曹操明白真相后骂他:“你本是书呆子一盆面酱。”没办法,谁让他和周瑜有那么一段同窗之情呢?再加上萧长华老先生,把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是那么成功,人们就越发地相信蒋干是个大号的草包了。
由此看来,戏剧里的冤假错案还真的不少呢!
文:崔陟;图: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