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二《齐桓晋文之事》1
【题解】
本文选自《孟子》,题目是编者加的。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齐宣王,名辟疆,战国时齐国国君。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使我听闻(即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词类活用: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闻)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译】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如果)不得已(即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之,这。徒,类。者,引出原因。
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因此。
无以:不得已。
词类活用:则王乎(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译】(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就可以称王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何如,如何,怎么样。
词类活用: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名作动,称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孟子)说:“安民就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保民而王:保民,安民、养民。
莫之能御也:莫,没有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保民而王(名作动,称王)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
曰:“可。”
【译】(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译】(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宾语前置句:何由知吾可也?(何由,由/从哪里)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译】(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了,说:‘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回答说:‘这样(的话),那么废除祭钟吗?’您说:‘(祭钟)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这件事吗?”
将以衅钟: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舍之:舍,释放。
吾不忍其觳觫: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死地:若,这、这样。就,走向。
然则废衅钟与:然则,这样,那么……
何可废也:何,怎么。
以羊易之:以,用。易,交换、换。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不识有诸:诸,相当于“之乎”,“之”代指这件事,“乎”作为句末语气词。
通假字:然则废衅钟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
宾语前置句:牛何之(何之,到什么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