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草药——芍药
芍药,这个芍药在桂枝汤里面是算是第二个药,我们先不去讲这个伤寒论的芍药,我们先把讲一下芍药的特性,芍药在这个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无非就是两种一种的是白芍,还有一种叫赤芍,伤寒论里面到底用的是白芍还是赤芍,很多人就搞不清楚,或者是说的通过百度搜,搜索出来的结果也是各式各样,都不相同。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个白芍和赤芍的药性简单的分析一下。
那么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白芍,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经:归肝、脾经。适用体质:血虚体质。在《中国药典》里面对白芍功效和作用是这样描述的,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用量:6~15g。
其实,主要是补人体的肝血还有收敛人体的水分精液,偏往下走的这样一个功能,所以他在这个伤寒论里面,尤其是在桂枝汤里面,为什么要用这个白芍呢?既然是收敛的,而且这个桂枝汤是需要发汗的,为什么要用这个收敛的药,这显然是违背了桂枝的这个本意的,桂枝为君药,为主药,可是在这里偏偏就用了芍药,首先一点,可以肯定张中景在写这个伤寒论和金匮的时候,是绝对不会用错药的。不然的话,怎么会把他称之为医圣呢
都是通过患者所表现来的症状,除了发热出汗以外,还有一个疼痛,头痛脑晕啊,后脖子不舒服啊,甚至腹部也会出现一点类似于痉挛,一种抽搐往上走的这种感觉,在古时候,大多数是天气比较寒冷,还有一个大多数都是给老百姓治病,都经验的总结,写出了《伤寒论》这一类似的书,这些书都是在民间,有人说,张仲景是把各家的方剂收集起来写成的一本书,当然,这个我们没办法去论证,我在看那个李阳波写的五运六气,对张仲景的用药精道做了极高的评价,每个方剂都是按春夏长夏秋冬之气来配的,特别是对五苓散做了最深刻的剖析。
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好,大多数人是肌肉多脂肪少,所以,很多病,就会出现这个症状特别的明显,而且腹部痉挛的这种症状,大多数人也是存在的,现在的人刚刚好就相反了,现在的人呢是脂肪太多肌肉太少,所以这个腹部的痉挛,这种往上走了有点气的那种感觉的这种东西,现在变少了,所以说,白芍在桂枝汤里面主要的作用是做什么的呢?大家听到这里也该明白了。
其实,白芍就是解决阵痛止痛和这个镇定平定,他有这个功效,同时还有点收敛的作用,这个收敛的作用是收谁的呢?就是防止桂枝在逼除邪气的时候,他是发汗的药物,就怕用量或者是他的发汗太过了,同时把正气的水分也一起排出去了。那么这个时候,芍药的辅助功能是起什么作用呢?就是防止桂枝排除多余的正能量的汗,来遏制他一下,这也是君臣这两个药,他的主要功能就是说把头痛项强这些乱七八糟这种疼痛,抽搐感平定下来,让疼痛减轻,辅佐桂枝不要让他把汗发得太猛了,毕竟桂枝汤证,他是一个自汗症状,就是说身体虚弱,人体的表,汗毛孔他比较松散,毛孔也比较大,他和麻黄汤症是刚好反过来的,这就是人分为两种。一种身体特别结实的人,表面紧密的人就容易得麻黄汤证。
有些人的身体不健康,汗毛孔又粗大,那不就特别容易把汗排出来,这个时候就是个桂枝汤证,所以白芍在桂枝汤里面,它的作用就这么点东西,你只要记清楚就可以了,有的人会问,你讲了桂枝和芍药,如果说不是感冒而是内伤病,那么可不可以用?那当然可以了,那么桂枝干什么的呢?桂枝在内伤病里面,可以疏肝,甚至还可以平定肝火上逆。尤其是肝郁的时候,比方说我们会用到这个柴胡疏肝散啊,逍遥丸啦以及定个吴茱萸汤啊等等,或者是这个当归羊肉生姜汤之类的也可以配一点这个桂枝,来疏泄这个肝部郁积。
芍药它分为两种,刚才讲的是白芍,还有一种是赤芍,在《中国药典》里,对赤芍的功效与作用是这样描述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用量:6~12g。我们讲完赤芍以后再讲内伤。芍药本身有它固有的特性,其实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收敛,往下走,所以说当一个患者,我们现在又开始学临床了。当一个患者准备给他发汗的时候,就是猛发汗才能治好的时候,芍药最好是不用,或者是小剂量的配合用,这就像麻黄汤里面,那个就是纯发汗的,汗毛孔闭塞,你看里面有芍药吗?因为他是收敛的,所以就不用,在桂枝汤里面,主要除了镇静镇痛以外,防止桂枝疏泄太过所以用芍药收敛,这是桂枝汤里芍药的目的。
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鱼生火肉生痰,现在的人吃肉特别的多,一餐不见肉,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所以,肉吃多了,就容易在身体产生痰饮,凡是身体有痰的白腻苔,黄厚腻苔等等,一律不许用这个芍药,为什么?因为他是收敛的,本来是想去痰的,你再用芍药,那到底是要收还是要袪痰。
还有就是泻下,大便往下走的时候,或者是小便的,虽然白芍有点利尿的作用,但是不是很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很多介绍白芍的时候都没有说白芍有利尿的功效。能利一点尿,但是跟其他有利尿作用来比,那他就差得太远了,还有就是利尿的时候,一般我们也不用它,一般利尿都是用到苍术啊白术啊猪苓茯苓啊,滑石啊,白茅,还有像泽泻啊商陆啊金钱草啊等等,所以记得芍药作为一个收敛药,发汗,除痰,泻下还有利尿的时候,我们是不用芍药的。这是他的关键点,那么不管是白芍还是赤芍,如果说在内伤病中,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体的肌肉有那种痉挛,或者是那种抽筋啊,就是特别明显的那种实证出现的那种疼,这个时候就要用芍药,不管是白芍或者是赤芍,效果基本上都是很好的,同时,剂量也可以增大一点点。
在临床中没有规定芍药用的剂量,所以,用的大一点少一点都没关系,总之,看病症来对号入座,如果说是这个肌肉有这种痉挛,抽筋或者是那种感觉肌肉不舒服,现在的人比较胖,不好区别,瘦人就特别明显,确实有这种症状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加大芍药的剂量,那如果不是主症,只是个辅症,这个时候就不要加大。
所以说君臣佐使,关键是看什么是主症?什么次症?就好像桂枝汤里面,就是个表证,而表症就是要以大纲里面的发汗为主,桂枝才是君药,才是主药,芍药是配合,同时减轻这个头痛,项强,有的人可能会问了,那如果我不用这个芍药,只用桂枝这么一味药来发汗行不行?不是说不可以啊,你要是用的话也可以去尝试,总之,桂枝发汗是对症的,完全是可试一下。
所以,学中医一定要灵活,你不能说伤寒论里面说桂枝汤这个方子,你就用那四五味药,并且还知道他的剂量是多少,那不是伤寒论金匮里面说的是一个,要么就是以前的那种人的体质,那个年代的气候,用的这个剂量,要么就是你这个症候完全吻合的剂量,现在的人肯定不能与古代的人相比,有的人是以发汗为主,有的人得了感冒了以后,明明是桂枝汤症,汗出的一点都不多,会出点汗,但是他主要是以疼痛为主,你想想这个时候还是桂枝芍药都用9克吗?很显然这个时候,桂枝发汗的力度还用9克的话,疼痛为主的,那你芍药要不要稍微加大一点呢,用到15克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是桂枝汤,主证凸出来的是疼痛,及其的不舒服,因为感冒,那要是鼻塞的或者是项强的,同时可以把里面加葛根啊,对不对。所以,学中医要灵活根据病证来配方。好了,关于芍药就讲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