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简朴人情纯朴(3)
跟着我的笔触神游老家磜背,思绪在带着泥土芳香的文字中起伏跌宕。早年随父母迁福建定居的小姑阿广,在我的圈中留下这样一段话:“回去磜背多次,总是来去匆匆,很多地方都没去走走,下趟得早出晚归,留出足够时间去看一下竹山里的抱窝母鸡。”
她还说:“印象中的竹山是孙悟空的花果山模样,如今还真想看看竹山里是什么样的。”美好的人看待事物都是美好的,少女的心灵更加纯真美好,所以把竹山里想象成花果山模样。竹山里的自然环境确实不错,青山簇拥,瓜果飘香,小气候环境特别好,山清水秀,向阳门第冬暖夏凉,是避暑养生的好地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竹山人勤劳创业的精神,是这方水土赋予竹山人的精神财富。竹山人面山而居、依山建房,在向山要地建设家园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更多;竹山人的耕作区大都分布在七八里地外的山沟里,崎岖的山路成年累月磨砺竹山人的意志,经历岁月的千磨万击,成就了竹山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精神。
他们团结合作,人心齐泰山移。在大集体年代,竹山人的整体生活平要比磜一磜二人高出许多。在食不饱腹的岁月中,竹山人可以冠冕堂皇地说:“涯丁人吾讲笑,两甲米过一大之麻野!”(“甲”是竹制的量米容器,规范写法“合”,客家话说成甲;一甲米3两,一大之麻野即抓一大把的意思;抓一大把起码有1.5两,加起来一个人一餐有七八两米下锅)。这是竹山里某叔婆的一句豪言壮语,在磜背人口中广为流传。那时候,普通人家的壮劳力人平有一甲米就不错了,每餐充其量3两米下锅。某叔婆霸气的说法是否有夸张成分,已经无关紧要,其所传达出的意思是:竹山人不辞劳苦,米缸满底气足,说话也更任性一些。
“两甲米过一大之麻野”,理直气壮地说这话,既有胆量更有底气,用现在的话说叫炫富。现在人炫富是晒洋房晒豪车,那时候晒的却是“两甲米过一大之麻野”,天渊之别。我们都是过来人,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年代,不堪回首又回味无穷。
那天,八十挂零的玉祥老师雅兴十足,跟着我们在没有路的路上攀爬,沿着曲折的草径、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出草丛,前往竹山里再度见识了一番。他与磜背有不解之缘,磜二的吴六叔婆是他的亲姑妈,与磜背村人有亲戚渊源,一众表兄弟也曾经常来常往。此外,在磜背还有两位是他初中的同班同学,分别是罗金明和罗先坤。早在学生时期,竹山里就曾留下他年轻的足迹。我们一边走一边听他如数家珍地述说往事。
磜背山区风光旖旎,美中不足就是远离市场,老人的医疗问题和孩子的上学问题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在,仍留守在大山里的本土人已寥寥无几,竹山里仅剩不足两户人家,一共才三人。另一户基本上是朝来暮归,儿子媳妇在狗麻岗有自己的事业,狗麻岗有他的天伦之乐,可竹山里始终让他难于割舍;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屋檐下整齐地码放着一排南瓜,这是黄土地给勤劳的山里人的慷慨馈赠。这些南瓜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这才是远离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我们管黄瓜叫番瓜,也许山区的黄土地更适合种番瓜,也许山里人懂得因地制宜,在水潭边、在小溪旁,随处可见硕大的番瓜挂满棚架。曾记得,五叔婆、范叔婆种的番瓜都特别大,扁圆状的形体特别工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黄番瓜焖饭“打斗四”其乐融融,黄番瓜曾经带给我满满的幸福。都几十年前的事了,至今仍深深地烙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