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方法,差别强化丨好行为越多,问题行为才能越来越少
|
答疑 课堂 |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当孩子出现了“攻击、耍赖、在公共场合不守规矩、暴力、倔强等行为”,达到这些程度才是问题行为。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问题行为不一定很严重,但可能是长期发生的,并且也让别人觉得有所困扰。其实这样的问题行为才是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最应该注意的。
问题一丨
老师您好,我家孩子喜欢看做饭的视频,如果家长给他换别的动画片孩子就会捂住眼睛不看,或者拿着遥控器乱按,任凭家长怎么说也说不通,妈妈想跟孩子要遥控器关掉电视,孩子就会开始生气哭闹,妈妈听见哭闹声就很头痛,不知道该怎么办?
家长您好:
根据这位家长提供的信息,我们了解到孩子缺少适当的沟通能力,所以我们家长首先应该要教孩子表达“我还要看做饭”的电视、视频一类的话语。因为孩子是有这样的需求的。根据这位家长的描述,我们知道当孩子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拿走或者进行干预时,孩子是不会通过语言提要求的,只会一味的哭闹,所以我们家长应该先教会孩子要勇敢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那么当我们教会了孩子一定的语言表达后,我们就要练习孩子的等待能力了,当孩子可以很流畅的表达“我还要看做饭视频”时,我们可以对他说,“好,在看10秒”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在一旁小声数数,但是要确保遥控器在您的手上,时间到了就立刻换台。看1秒,语言强化孩子和您一起看了其他节目,同时转换做饭的视频。然后,多次重复上述操作,但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自己要换台啦,孩子可以提要求“我还要看做饭视频”,家长同意,再次限定时间,时间到迅速转到其他频道(1秒,逐渐加长时间)再转换到做饭视频,语言强化孩子和您一起看了其他节目。这样反复多次的重复这样的行为和动作,就会逐渐增加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等待时间。
问题二丨
老师您好,孩子已经很大了。但孩子晚上睡觉时,还是习惯粘着妈妈睡,不是抱着就是压着,家长觉得孩子大了就应该要尝试自己睡觉了,但是如果让孩子自己睡的话,孩子就会不高兴,会哭闹,有情绪问题,所以想问问老师这样的情况家长该如何干预孩子呢?
家长您好:
根据这位家长提供的信息,我们需要再确认一下,孩子不高兴的具体表现,如果他是用语言表达,我不高兴,或者是家长从他的面部表情看出来他很不高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只需要给到他一些语言强化。例如:“你很勇敢,可以自己睡啦”
如果孩子不高兴表现为“大声的哭闹或者是摔东西、打人”这类比较过激的行为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可能需要我们慢慢的做脱离了,逐渐一点点的减少和孩子睡在一起的时间。
首先,家长需要和孩子在孩子自己的房间里睡一段时间,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家长后期的撤出。
然后,就是在孩子睡前的前几分钟和睡醒前的前几分钟,妈妈要不再床上,同时用语言强化孩子自己躺在床上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考虑是否加入玩具强化,如果孩子对于您的语言强化已经很开心了 ,那就不需要加,如果孩子对您的语言强化没有太大的反应,您可以加入一些玩具强化。然后,当孩子能够很平静的接受妈妈在他睡前和醒来不再床上几分钟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可以逐渐延长这个时间到十几分钟、几十分钟最后到完全独立。
丨问题三
老师您好,孩子总是不爱自己吃饭,只让家长喂自己,例如,今天家里的主食是面包,孩子就不会自己手拿着面包吃,得让家长拿着面包才肯吃,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拿着面包吃,孩子就会又哭又闹。但如果是饼干的话,孩子就会自己拿着吃,不需要父母的帮助,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知道该怎么干预呢?
家长您好:
根据这位家长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有拿东西吃的能力的,他可以自己拿着喜欢的饼干吃,但是对于馒头这些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东西孩子就不会自己伸手去抓,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将拿馒头和吃这个行为和他的强化物结合起来,这个强化物最好是玩具。
首先一位家长给到一个拿馒头、吃的指令,另一位家长迅速全肢体(手把手)帮助他拿馒头送到嘴里,然后迅速给到语言强化“好棒,你自己拿馒头吃了”加孩子喜欢的玩具“给你玩xx”,注意整个过程一定要快,不给孩子产生哭闹情绪的机会。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逐渐撤出辅助,有手把手放嘴巴里到手把手,让孩子自己放嘴巴,再到轻轻的碰一下孩子的手,孩子自己拿然后放嘴里,最后到独立。这样慢慢训练下来孩子就有了自己拿东西吃的能力了。
丨问题四
老师您好,孩子喜欢在游乐场玩,游乐场中有别的小朋友自己搭了个很高的积木,孩子虽然和小朋友不认识,但是上去就推到了别的小朋友的积木,家长只能将孩子拉走,但是孩子仍然不走,还是要坚持破坏小朋友的积木,最后只能将孩子强行拉走。弄的自己孩子不高兴,其他小朋友也哭闹了,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恶意破坏别人东西的现象呢?我们家长该怎么进行干预呢?
家长您好:
根据这位家长提供的信息,我个人建议我们可以先在家里面给孩子进行一定的练习,练习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由妈妈来搭积木,孩子看着,这时候孩子旁边需要有另一位家长在提防孩子推到妈妈搭的积木,刚开始的时候妈妈就搭两块,搭完之后如果孩子没有出现推倒积木的行为,家长就要马上强化孩子,小手放好看妈妈搭积木的行为。这样的训练每天进行几次,直到不需要有另一位家长提防孩子了,家长就可以逐渐增加搭高积木的数量了,然后我们再对孩子进行人物泛化,让爸爸、爷爷、奶奶依次来搭积木。
如果孩子都能够安静的看着、不出现推倒积木的行为后,再对孩子进行环境泛化,带孩子去游乐场妈妈搭积木,孩子来看,如果孩子能够很好的看,可以再让爸爸、爷爷、奶奶来,这个时候若还能很好的看,就可以尝试带孩子去看其他小朋友搭积木了。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高频强化小手放好的行为,后期逐渐减少强化频率。
丨问题五
老师您好,我和孩子一起上游戏课,我在孩子后面,可孩子总是叫“妈妈,妈妈”不断的叫。但当老师一叫她,他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只是看着我,而且也特别害羞,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对我太过于依赖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且我们应该怎么干预他呢?
家长您好:
根据这位家长提供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孩子可能有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在游戏课上,孩子总是叫妈妈。
二,老师叫孩子,孩子不回答问题并看向妈妈。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妈妈再多做几个孩子的ABC记录。也就是在游戏课上,孩子在叫家长之前发生了什么,叫家长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家长是给到了孩子回应,还是没有理孩子等。还有就是家长需要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这个行为是只有在游戏课上才会出现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更多的ABC才能够来分析孩子这一行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同样,第二个问题的A很清楚就是老师叫孩子,B就是孩子不回答并看向妈妈,但是没有C结果,是妈妈给到了他回应,还是妈妈直接帮助他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不同的结果决定了这一行为的功能,家长同样也要多去做几个ABC记录。在这里也提醒一下其他家长朋友们,我们在记录孩子ABC的时候,可以先把B(您认为的问题行为)记录下来,先后观察这一行为产生的前60s发生了什么,这就是A这一行为产生的后60s发生了什么这就是C。只有ABC记录准确我们才能更好的分析行为的功能。
当我们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问题的根源运用不同的干预方法进行差别干预、差别强化才能让我们的宝宝越来越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