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还是没明白,电影《不差钱》,观众需要的不是他,是赵本山

不久前,在某视频平台举办的世界大会上曝出一个大新闻:春晚经典小品《不差钱》要拍成电影了。

现场还曝光了《不差钱》的电影海报,主角尽管只露出了下半身,但那身标志性的苏格兰长裙让人一下子就认出这是“小沈阳本阳”了。

更夸张的是小沈阳不仅是本片的主演,而且还是导演。

许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你好,李焕英》大卖,小沈阳眼红了。

眼红不红不好说,但54.14亿的票房一定是会带来一些启发的。

其实今年春节档的时候,本山传媒旗下公司出品的《发财日记》就上映了,导演、编剧、主演全是宋小宝,和《李焕英》一样也是典型的“小品电影”。

这部电影筹拍2年,请来十多位一线明星,最开始是要上院线的,但是后来因为大环境原因或者不够自信,最终还是选择了网络上映。

没想到另一边头铁的《李焕英》赌赢了,拿到了54亿+的票房,而《发财日记》尽管口碑不错,但是反响差了很多。

但《李焕英》的成功还是引出了一条路:一个成熟的、观众有情感支撑的小品如果翻拍成电影,只要打磨得好,票房前景可能是难以估量的

于是乎,《不差钱》大电影就提上了日程。

中国人向来喜欢跟风,什么火了都一窝蜂地上。

以前刘强东就讲过这样一个段子。

他说犹太人做生意是这样的:一个人开加油站火了,第二个犹太人就在旁边开个餐馆,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个洗车房…几十年后这里发展成了一个城镇。

而中国人做生意是这样的:一个人开加油站火了,很快这个加油站前面、后面、左边、右边都开起了加油站,最后大家的生意都没得做。

在电影行业也是这种现象。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火了,于是“青春片”成为了香饽饽,于是到处都是青春片,没两年这个题材就被榨干了;

2016年《寻龙诀》火了,于是“盗墓片”成了香饽饽,一时间电影院都在盗墓,连《爱情公寓》都拍成了“盗墓公寓”,很快《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两个IP也被毁得差不多了。

到了2021年,故事的主角换成了贾玲的《李焕英》,它开创了“小品电影”的新类型,结果这边招牌还没立稳,那边小沈阳已经赶过来跃跃欲试了。

可以肯定,小沈阳不是第一个跟风者,《不差钱》也不会是第一部要被翻拍的经典,之后我们熟悉的很多经典小品都会被投机者给重新拿出来加工一番。

皮哥先给个确定的结论:《不差钱》肯定是票房口碑双扑街的命。

有人或许会说了,《不差钱》还没上映,你咋就提前宣判死刑了?再说小沈阳不是第一次当导演了,2018年他的导演处女作《猛虫过江》就卖了2个多亿,《不差钱》为啥就不能创造票房奇迹了?

皮哥的理由有三。

其一,小沈阳是个严重缺乏自我认知的人。

很多人觉得小沈阳是赵本山的徒弟,对师父肯定是死心塌地,但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有过冰冻期。

小沈阳是81年生人,14岁就出来闯荡了,他25岁才拜赵本山为师,当时他已经是二人转舞台的一个角儿了,一天的工资高达1000元,他和赵本山表面上是师徒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捆绑关系。

2009年春晚上,《不差钱》火遍全国,穿着苏格兰裙的小沈阳成了春晚历史上成名速度最快的艺人。

次年他就开始了全国巡演,所到之处人声鼎沸,网络上他的点击量也超过了40亿,风头一度压过了师父赵本山。

这么好的资源捧他,但盛名之下小沈阳就显得有些“才不配位”,舞台上展现的始终还是扮女性、明星模仿、高音这样的三板斧,与此同时,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大。

拍摄《三枪拍案惊奇》时被曝和孙红雷酒后发生冲突;在外地演出后聚餐时因为“心疼”师父直接拦住了想要合影的粉丝,师父见此也一脚把他踹到了边上……

后来老赵就开始对小沈阳的演出进行限制了,要给他“降温”。

而他的几位师兄也陆续得到了机会,王小利、宋小宝等人先后成名,小沈阳也不再是众徒弟里唯一的王牌。随着时间的沉淀,大众对他的喜欢也渐趋理性。

他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后来他坦言很多好电影找他演,他一看自己不是主角就全部回绝掉了,白白浪费了几年大好的青春。

小沈阳演了这么多年电影,唯一出彩的就是《唐人街探案》里的配角,十分搞笑,其实他完全可以走上一条黄金配角的路,可是他就是放不下当主角的执念,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这些年他多次消费《不差钱》,2010年就演了《就差钱》,后来又在《欢乐喜剧人》上演了《不差钱2》,全都失败,于是他直接躺平了,《欢乐喜剧人》的比赛参加了一半就退赛了。

当主角不成,那就直接干导演,2018年小沈阳的导演处女作《猛虫过江》确实卖了2亿的票房,可是豆瓣评分只有3.7分,基本把他之后的作品票房也透支完了。

他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行为就是对自己认知不清晰,不踏踏实实做事,还在想着投机取巧,重现昨日辉煌,结果只能蹉跎下去。

去年在《我就是演员3》里,提到这段过去,小沈阳竟然轻描淡写地解释道:“我过去太贪玩了。”

随后他又说自己已经放弃了小品,原因是现在的小品都是“喜头悲尾”,他不喜欢,他单纯想给观众带来欢笑。

这番精彩的发言引来了一片叫好声,但仔细一想,小沈阳其实也好几年没让观众笑了。

其二,《不差钱》压根儿就不适合拍电影。

有人说《李焕英》既然能成功改编成电影,《不差钱》为啥不行?

《李焕英》是改编自贾玲真实的经历,有着清晰的时间线和情感递进,把这个经历改编成小品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所以贾玲才想着拍成电影。

贾玲拍《李焕英》单纯地想怀念母亲,她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再碰电影,这种纯粹的动机使得《李焕英》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孤品”,并不具有可复制性。

而《不差钱》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一个逗趣的片段,没有故事该有的起承转合,场景只有一个,全靠笑点密集的台词完成表演的,怎么拍成电影?

《李焕英》的电影和小品几乎是原班人马出演,《不差钱》呢?小品里某两位演员显然不可能主演,小沈阳一个人能带得起电影的节奏吗?

还有小品《李焕英》讲述的是母爱这个永不过时的主题,拍成电影毫无违和感。《不差钱》呢,当年就是靠着小沈阳扮女人和一些段子火了。

现在那些段子早就被观众嚼烂了,当年的猎奇心也没有了,还靠什么吸引观众?

哎,小沈阳没有贾玲的命,却做了贾玲的梦。

演员凑不齐,故事等于没有,主题太过模糊,可以肯定电影《不差钱》就是套了个“不差钱”的壳子,另起炉灶讲一个全新的故事,对观众毫无吸引力。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需要的不是小沈阳,而是赵本山

小品《不差钱》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赵本山最后一个引发全民热议的作品,观众对它是有一定情怀的。

把《不差钱》拍成电影本质上就是在消费这种情怀。可小沈阳搞错了一件事,他从来不是观众的情怀,赵本山才是。

那个小品中,小沈阳确实是更出彩的一个,但是老赵才是真正的主角。

各位重温那一下那个小品就发现,全场都是老赵在带节奏,只不过赵本山为了捧小沈阳,把很多出彩的包袱让给了徒弟,才让他喧宾夺主的。

这个小品如果踢掉了小沈阳,换个相同风格的文松顶上来,照样能出彩;但如果踢掉了赵本山,整个节目就垮掉了,赵本山才是这个小品的灵魂人物。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不差钱》也是赵本山小品生涯中重要的一环,从早年的讽刺小品《牛大叔提干》到后来的《昨天,今天,明天》,《卖拐三部曲》,再到《不差钱》。他从锋芒毕露到登峰造极再到收起锋芒力捧徒弟,我们是能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曲线的。

而独木不成林,小沈阳的整个小品生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一个《不差钱》,这就是整个本山传媒在捧他,和他自己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

也难怪他之后要退出小品界,没了赵本山这棵大树,他确实还没能实现更大的作为。

换而言之,如果说要贩卖情怀,《不差钱》要拍成电影,观众需要的是赵本山,不是小沈阳。

郭德纲说,艺人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一夜成名的小沈阳就是输在这一点上,献丑不如藏拙,他现在一会大彻大悟,一会眼红跟风的行为又让人长叹不已。

皮哥想劝劝小沈阳,当下之际,好好认清自己的定位,努力在一部电影里扮演好一个二当家的角色,向着最佳配角的目标迈进,他还有翻身的可能;

如果还是盲目自信,要当主角当导演,饮鸩止渴,消费情怀,那距离真正的凉凉不远了。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