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岩:遥想当年恩师
李鸣岩旧照
1958年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年。当时我在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一天,我们去长安戏院看李
多奎的《漂母饭信》,演出结束后,负责生活的李老师带我去后台拜望李多奎先生,李老师对李
多奎先生说:“李老,我给您带来一个学生。”李先生忙问:“谁啊?”李老师指了指站在身旁
的我:“就是她,她叫李鸣岩。”“哦!李鸣岩啊!我在电台里听过她,唱得不错!(那时电台
播放过我的《岳母刺字》和《罢宴》等戏的录音)等有时间上家去吧……”从此以后,学校就安
排我和李多奎先生学戏了!后来,在森隆饭庄举行仪式,我正式成为李多奎老师的弟子了!
生活中,李多奎老师是一位诙谐幽默的长者。一次我去他家,进门就喊“先生”,老师开玩
笑说:“什么'先生后生’的,我又没拿马竿,别叫先生,叫师父。”
李多奎老师常教育我们:“学戏要有吃苦精神,要有钻劲儿,要做到几勤:勤学、勤练、勤
听、勤问,艺无止境,3年能出个状元,但10年不一定能出个好唱戏的。年轻人应该多学戏,多排
戏、多唱戏,还要多看戏;特别是同行之间更要多多学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千万别像人家
说的那样'同行是冤家’,能耐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只有私底下多下功夫才能有长进。”
在教戏方面,李多奎老师像慈父一样的耐心细致,每次总是拉胡琴给我调嗓子、说戏,并做
示范。告诉我什么地方要紧,什么地方要慢,什么地方要“一口气”,但还要唱出抑扬顿挫,唱
出感情,不能“一道汤”。老师说:“不管唱什么戏,吐字都要清楚,一招一式都要认真,不能
糊弄观众,不能卖弄嗓子,要用声去唱、用情去唱;要会用气、会换气、会偷气,把气吸入丹田,
用气把腔托住才能唱好听了。”李老师在言谈话语中总是不断地把他一生中从艺的各方面体会、
经验向学生传授。李老师说:“调嗓子千万不能偷懒,你台上用'六字调’,私底下就得'正宫
调’;台上唱一出,私底下就得调两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情况;要不戏码出来了,能因
为你身体不舒服,嗓子不好回戏吗?所以平时的勤学苦练很重要。再有,平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有戏时早点扮上,早扮三光嘛!别在后台胡聊乱侃,扮上戏就到一边坐着养嗓子;等你一上台时,
张嘴就得响堂。人家观众花钱买票看你的戏,你得对得起人家,咱们唱戏得讲良心。”老师当年
的教诲直到今天我还谨记着!
在艺术上,李多奎老师说:“演员好比是众人,演的也是众人,演出来不能一个脸儿,唱出
来不能一个味儿。”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演员的各种表演程式和技巧都是为充分
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准确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
李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演唱就是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的规定情
境,表现出不同的人物特点来。即便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处境中所表现的感情也毫无雷同之感。
【二黄慢板】是老旦剧目里运用较多的板式,《钓金龟》《遇皇后》《望儿楼》《六月雪》《游
六殿》《徐母骂曹》等剧中均有,它们不仅板式相同,唱腔旋律也大同小异。但李老师却能根据
对人物感情的理解,运用高超的演唱技巧,演唱得各自有各自的味道,塑造出各自不同的人物。
康氏乍得金龟时的意外惊喜,李后追怀往事时的哀戚悲凉,窦太真思念皇儿时的忧郁伤感,蔡母
为即将被斩的儿媳梳头时的怜爱悲怆,刘青提在地府见到儿子时的惊疑悔恨,徐母身逢乱世的感
叹无奈,这些人物特定的环境、身份、感情,通过声乐形式,在观众心中树立起鲜明生动的形象。
李老师曾说:“我是男的,你是女的,我岁数大,你年纪轻,生理条件又不一样,不可能完
全像我!我也并不要求你模仿我、像我,但你得用我的方法,按你的嗓音条件去唱,把老旦的韵
味、劲头唱出来,适合戏中人物要求。”老师几句话,使我茅塞顿开,认为老师真是一点也不保
守。后来在艺术上我有了一些创新,并改编和新排了一些老旦剧目,但我觉得始终没有离开李派
艺术的神髓,始终是李派艺术的魂。
纵观我几十年的艺术人生,我觉得有如下几条:首先是父母的精心养育,给了我一个至今仍
能活跃在舞台上的好身体;其次是党的培养,没有党就没有我们演员的今天;再次是老师的悉心
栽培,我从学戏至今,受到了诸多前辈艺术家的精心传授;最后是我个人的一点努力,老先生常
讲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以上4条是我如今能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根基所
在!
(原载《中国京剧》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