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微型小说(七)
肖旭
蒲松龄写微型小说的宝贵经验之三
《聊斋志异》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字数有限,在“短”的条件下,要写出形象生动,结构谨严,主题突出有一定深度的作品来,难度是很大的。写长而深比较难,写短且深就更难了。在这方面蒲松龄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卓越的语言艺术技巧。微型小说的一切都要在“短小’的前提下来考虑、设计、安排、组织,不仅要做到人物事件高度集中,情节线索单一,结构精微讲究,而且语言更要洗练。“简洁是才能的姐妹。”(契河夫语)只有具有高超艺术技巧又能驾驭语言的人,才能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精练优美。柳泉居士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优秀作家。他自幼刻苦读书,博采“左、国、韩、柳”之长,又能坚持不懈地习作,“绝去町畦,自成一家。”(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能在短小的篇幅内,驱遣精练的文字,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使《聊斋志异》中的微型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洗练和宏富的风格。宏富在前已作多方介绍,这里仅就语言洗练谈点拙见。它既摆脱了文言文的约束,又吸收了骈文词赋的成份,还灵活地运用了古书中的成语典故,大量提炼了当地人民的口语,把文言、白话熔为一炉,创出许多比较清新通俗,善于表情达意的新的语言,可以说把文言词用活了。他的语言具有浅显易懂,色彩鲜明,简洁明快,古朴典雅的特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情致和神韵,在对话中大量采用民间口语,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极富表现力。如《口技》与其说是一个女子口技表演,毋宁说是语言大师的鬼斧神工使然。一个人能学九姑清脆响亮之声,六姑粗涩低缓之声,四姑娇细婉转之声,还有三个婢女、小儿、猫儿之声,以及折纸声、拔笔声、磨墨声、撮药声,包药声,一喉数声,口吻毕肖,可谓用语言文字描写声音之绝唱。而且通过变换音量、音色、腔调,模仿自然声响,把简单事物描写得如此丰富,把呆板的对象写得如此活泼,不仅语言精当,整段文字也曲尽其妙,富有音乐美感,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文笔简洁流畅,确有“运笔如风”之势。也应看到当时白话小说已很普遍,蒲氏还使用文言,因文字障碍之故,必然会失掉一部分阅读困难的下层读者,对传播是有影响的。
文/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