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劝退: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不要贸然读
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不要贸然读博士。
很多学生,读了博士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行当。
青春不再,上了博士这条路再往回返,就和不得不离婚一样痛苦。
近期我咨询了多个案例,都是误读博士引发的悲剧。
一个在公立常青藤的机械工程博士生,读了三年,说自己对学术失去兴趣了,想中途退出,去学别的。
一个学生,8年拿到心理学博士,然后做了三年博士后,一直申请不到大学教职,实在找不到工作,准备去转学计算机。
一个在波士顿的博士生,读了一半,被自己的导师发信说,你不适合读博士,请你三个月后转其他科目。
还有一个博士生,考了两次 Qualify 不过,被取消本系读博士的资格。Qualify是博士生第三年考的综合水平考试。一般都是本系出题,笔试以后,要加以面试。主要是为了确定此人是否会辱没师门。我当时读核电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系就有一个博士生,第一次Qualify失败,然后第二次拖了三年再考,终于通过了。他的博士读了8年。这个例子,吓得我不敢读博士,赶快三年拿了两个硕士,去找工作了。
研究型博士,读下来一般都要5到7年。这个投入非常大。如果以后转行,那么就太可惜了。比如我离开大学23年,转了三个行业,包括互联网,能源,教育。要是当年读的是核电博士,那可能时间成本就太高了。
博士研究的课题非常细致。在美国的大学里,如果不能在博士领域中有创造性的建树,是不能毕业的。如果是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还好,课题很多。但是在人文学科,就不得不研究非常细分的领域,才能做出突破。文科博士,一般更加辛苦。因此,厚仁不做研究型博士的规划和申请。
而且读博士的,都是智商高的学霸。大家所竞争的点,就是单一的学术创新,激烈程度一点也不输工业界。美国一般一个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登出来,都有一两百个人投简历,如果是文科的教职,申请的博士更多。你想和一帮学霸竞争,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本钱够不够,兴趣高不高,决心大不大。
有一类专业型博士是例外。专业型博士在功能上,更像是硕士,一般需要2到4年。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业界,比如医学博士,法学博士,牙医博士,教育博士,护理博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学生读专业型硕士,厚仁也有一个专家组,专门帮助这类学生申请和规划。
如果是读研究型博士,就要做好研究学术,以后一辈子搞这一行的准备。
也可以读“直博”,就是本科后,直接读博士,中国和美国都有直博。但近年来,读直博的越来越少,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要投入5年时间读博士,所以先读个硕士,在前进中找对自己的方向。第二是美国的博士项目,尤其是名校,对申请人的挑选更加严格,因为名校更希望录取有更多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心智也更成熟的学生。要知道,培养一个博士,导师和大学也要投入很多的心血,如果学生读了一半跑了,那么也是学校的损失。
所以,在规划的时候,我也经常劝家长,不要“凡尔赛”自己孩子有能力读博,也不要觉得读博就是高人一等。仿佛孩子有了美国的博士,就是祖坟冒青烟。他们可能不知道,有了博士,可能是既浪费青春,又浪费了机会,有的还浪费了学费。
其实,如果学生真是想搞学术,这是一辈子的事,可能也并不觉得读这么多年的博士很苦。即便是再多花两年读硕士,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行当后,可进可退,是个不错的选择